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醫務衞生局副局長就「關注中產養老需求,構建高質量康養生態體系」議員議案總結發言(只有中文)
*************************************************
  以下是醫務衞生局(醫衞局)副局長范婉雯醫生今日(七月二十四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就陳沛良議員動議的「關注中產養老需求,構建高質量康養生態體系」議案的總結發言:

代主席:

  多謝各位議員剛才的發言,關注中產人士養老需求。為應對香港人口老化的挑戰,政府積極推進醫療改革,我會總結政府在長者醫療服務方面所推行的政策和工作。

  醫療改革的其中一個重點,是積極發展基層醫療服務。其中,「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透過私營家庭醫生和地區康健服務,以共付模式提供慢性疾病篩查及管理服務,讓較有經濟能力和可以共同承擔的市民可便捷地獲取這些服務,達致「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計劃自推出至今已經有超過14萬名市民參加。我們會繼續強化和推進「一人一家庭醫生」制度。

  另外,不少中產人士亦會購買醫療保險,以應付醫療開支。政府於二○一九年四月起全面推行自願醫保計劃,提供一種受特定規範、市場透明度高的個人償款住院保險產品。自願醫保認可產品不論受保人的健康狀況有否改變,均保證續保至100歲,所以調整保費時同一產品內相同年齡和性別群組須一視同仁,不可向個別投保人收取差別對待保費。這些安排希望可讓市民更有信心購買醫療保險。

  政府在二○二四年推行「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今年擴展至大灣區九個內地城市全覆蓋。現時可以使用醫療券的服務點已增加至15個,並於今年內增加至21個,可更有效地為在粵港澳大灣區養老的香港長者的醫療需要提供支援。

  在加強跨境醫療支援方面,政府於二○二四年底推出為期一年的「大灣區跨境直通救護車試行計劃」,經(指定跨境合作醫院團隊)評估及同意,以點對點模式於指定醫院之間,直接將病人送抵香港。

  另外,中產長者雖然有一定的經濟能力,但如若患上重病,我們擔心有關醫療費用可能對他們帶來沉重負擔。政府推出的公營醫療收費改革,將會加強醫療安全網,引入不用經濟審查的每年一萬元住院及門診費用上限,令突發重病患者或長期病患,不會需要負擔沉重的醫療費用。我們亦會推動引入更多先進創新藥械,加快自費藥物醫療器械進入安全網並放寬申請資格,令更多人士可以得到更高比例的資助,避免因病致貧。

  此外,市民可以透過醫健通流動應用程式管理個人健康並掌握健康資訊,如電子健康紀錄、醫療券餘額查詢等,亦包括「跨境健康紀錄」功能。

  政府於二○二二年推出《基層醫療健康藍圖》,將焦點由治療轉向至預防疾病,我們會推動建立一個可持續的醫療系統。醫衞局會繼續這方面的工作,協助市民提升自我健康管理能力,長遠促進全民健康老齡化。

  多謝代主席。我謹此陳辭。
 
2025年7月24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9時24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