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二十題︰培育環境、社會及管治人才
*******************
  以下是今日(七月二十三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陳紹雄議員的提問和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的書面答覆:
 
問題:
 
  近年環境、社會及管治(ESG)成為全球發展核心策略,香港亦積極推動《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藍圖》)及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的發展。據報有研究顯示全港僅百分之二十七的中學在學校發展計劃提及可持續發展、氣候及生物多樣性相關的內容,反映本港培養ESG人才與公民意識方面仍有不足之處。而根據2023年人力推算報告,勞工及福利局亦預算ESG屬於未來就業市場必備知識。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鑑於《藍圖》表示當局會在學校層面提升教師對氣候變化的知識,學校可在不同科目加強相關的學習內容,但上述研究結果顯示該等工作的成效似乎未能達致,當局有否評估學校在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教育成效為何;
 
(二)當局有否考慮再加強中學對ESG(例如氣候行動和社會責任等)方面的教育,並制訂跨學科的教學指引;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三)鑑於《藍圖》曾提及大專院校的課程需增潤與氣候變化、低碳技術和綠色金融等相關的學習內容,當局有否評估相關學院課程能否達到培訓ESG人才的需求;如何確保學生具備ESG素養以迎合未來職場需求,助力香港發展為區域綠色金融中心;及
 
(四)針對本港目前就業市場的勞動人口,當局有否計劃推廣ESG教育普及化,協助市民增加ESG方面的知識,以應付未來的就業市場需要;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就陳紹雄議員的提問,經諮詢環境及生態局、勞工及福利局、以及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後,現綜合回覆如下:

(一)及(二)教育局十分重視推動可持續發展教育,一直提倡學校以「多重進路」、「互相配合」方式,通過不同科目和跨學科學習,以及全方位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加深對可持續發展的認識,實踐綠色生活。相關的學習元素,包括氣候行動、生物多樣性、可再生能源、節能減廢、善用資源、企業的社會責任等,已蘊含於各學科的課程指引,例如小學人文科、小學科學科、中學的地理科、科學科、生物科、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課程、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及部分應用學習課程等。

  可持續發展教育是中小學價值觀教育的重要一環,貫穿不同學科教育範疇。《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的學習期望建議包括「積極實踐環保的生活習慣,鼓勵和支持身邊的人一起參與」、「具備國際視野,關心世界環境議題及可持續發展所面對的挑戰」,鼓勵學生承擔保護環境的責任,培養他們尊重、感恩和關愛大自然等正確價值觀和態度。

  為支援教師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教育局持續舉辦不同的教師專業發展課程,通過實地考察及講座,加深他們對可持續發展教育及相關課題的認識,提升教學能量。自二○二○/二一學年至今,教育局已舉辦近200場相關培訓活動,逾12 300教師人次參與。教育局亦與香港電台第三台合作,在製作的英語學習節目"In the Common Room"中,加入探究環境、社會及管治(ESG)議題的環節"Savvy Earth Savers",為教師提供英語教學資源,推動可持續發展教育。

  教育局亦舉辦多元化的學生活動,如標語及海報設計比賽、繪畫及攝影比賽、繪本創作比賽等,幫助學生了解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重要性,豐富他們的學習經歷。為進一步推動可持續發展教育,教育局在本學年首次舉辦「2024/25邁向碳中和學生校園大使培訓計劃」,與不同政府部門、綠色團體及商界攜手舉辦形式多樣的體驗式學習活動,包括銀行參訪、考察珊瑚保育、探索綠色建築等,加深學生對綠色金融及智能綠建的認識,了解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建基首年舉辦大使計劃的經驗,教育局會繼續與不同持份者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機會,讓他們進一步認識政府和社會各界為香港達成碳中和目標而作出的努力。

  在校本管理下,學校制訂學校發展計劃時,須配合辦學宗旨、教育最新發展,以及考慮校情,以釐定清晰的發展方向和聚焦的重點發展工作。學校推動可持續發展教育多年,進展良好,普遍已恆常推展相關工作,如有新的發展重點、策略或措施,會按情況載於學校發展計劃內。

  此外,相關政策局和部門也一直積極推動多項教育及宣傳計劃,增進學生對可持續發展的認識,包括:
 
(i)環境及生態局通過可持續發展學校外展計劃和可持續發展學校獎勵計劃,舉辦不同類型及題材的講座、工作坊、實地考察和互動話劇等活動,向中學生推廣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實踐,同時表揚學校和學生在社區推廣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努力。在二○二四/二五學年,可持續發展學校外展計劃以廚餘減廢與回收為主題,共有231間學校參與,合共約有82 000名師生參與。

(ii)環境保護署(環保署)透過「惜食香港運動」的宣傳教育活動,再配合「大嘥鬼」的角色,鼓勵學生從源頭減少廚餘,培養惜食習慣。運動為學校提供免費講座,講解廚餘的挑戰、減量方法和回收計劃等,以提升學生對廚餘議題的認識。在二○二四/二五學年,環保署已為46間幼稚園、中小學舉辦講座,受惠學生接近一萬人。
 
  環保署也在二○二四年推出「回收@校園」活動,透過向全港中小學校提供多元化教材、推廣配套和教師培訓,協助學校和教師把減廢回收的知識融入日常教學,鼓勵學生善用學校和社區的回收設施,並帶動家人一起實踐資源分類回收。「回收@校園」活動項目自推出以來反應熱烈,至今共有約550間中小學參與計劃,涵蓋約35萬名學生。此外,在二○二五年一月至五月間,環保署聯同「綠在區區」營辦團體已合共舉辦超過460場學校參與或合辦的減廢回收宣傳活動,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
 
(iii)渠務署一直透過舉辦污水處理設施導賞活動,支援學校推廣環境保護教育。舉例來說,學生可透過參觀渠務署昂船洲污水處理廠和沙田污水處理廠等設施,了解污水處理流程、能源效益設計和氣候變化應對措施。
 
(三)教育局一直支持專上院校參考政府不同政策部門提出的人力需求建議,開辦配合香港社會和經濟需要的專上課程。為了迎合持續發展而不斷轉變的社會需要,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資助大學近年開設多個與「環境、社會、治理」相關的資助課程,培育學生成為可持續發展與綠色金融的人才。在二○二四/二五學年,已開設約40個本科及研究生課程。教育局及教資會將繼續鼓勵大學培育人才以應對增長、轉型及未來挑戰,滿足香港未來發展的人才需求。各自資院校亦可靈活開辦符合市場需要的課程,以及調整相關課程的內容及學額,以回應社會不同界別不斷轉變的人力需求,並提供多元的升學出路。
 
(四)各政策局及部門因應各行業最新發展及人力需求情況,提供相應的本地人才培訓計劃,充實本地的人力資源。
 
  政府於二○二二年推出了「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培訓先導計劃」(先導計劃),供本地合資格從業員、相關專業人士和修讀相關學科的學生及畢業生申請。現時,合資格培訓課程及資歷達94個,當中包括與銀行服務、資產管理,以及保險業等相關的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培訓及資歷,由本地大學的專業進修學院、專業機構、國際培訓機構等提供,並會不斷更新。截至二○二五年五月,已有超過7 200宗發還款項申請獲成功審批,涉及的總資助金額超過4,000萬元。為持續支持本地綠色金融人才的培訓,先導計劃會延長至二○二八年。

  此外,由相關政府政策局、金融監管機構,以及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組成的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跨機構督導小組(督導小組)於二○二二年十月推出可持續金融實習計劃,為學生創造更多本地的相關實習機會。督導小組成員亦定期舉辦培訓座談會和論壇,並邀請金融監管機構的代表和來自學界及業界的專家作講解,以加深大學生和業界對可持續金融的了解。

  環保署一直支持本港環境專業的持續發展,讓環境相關的服務和產業能透過專業化提升水平和公信力。環保署正探討與「香港合資格環保專業人員學會」合作,提供ESG相關培訓,以配合ESG領域快速發展和不斷增加的人才需求。此外,持續進修基金下培訓機構因應市場發展和需要開辦相關課程,目前主要由大專院校提供,而僱員再培訓局亦有提供相關課程。
 
2025年7月23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4時25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