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十七題:學生內地交流計劃
***************
問題:
早前有傳媒報道,有香港學生在參加內地交流團(交流團)時出現不同情況的問題,引發市民對交流團質素的疑慮,亦可能影響家長及師生北上交流的意願。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自學生內地交流計劃開展以來,教育局共資助了多少間中小學校,以及有多少名中小學生參與;該計劃的成效為何;
(二)教育局有否向各學校提供挑選交流團的承辦機構的招標準則;如有,詳情為何;當局就交流團的衞生和住宿安全等範疇有何審查機制,以及有否制訂指引,列明承辦機構應對事故能力的要求;及
(三)據悉教育局曾指出若交流團的質素欠佳,當局將不會再邀請相關承辦機構入標,當局有否根據承辦機構舉辦交流團的紀錄作挑選準則,以及相關挑選機制的成效為何;當局有否機制定期檢視和優化交流團的安排(例如行程安排和揀選愛國主義教育的行程);有否承辦機構因其紀錄欠佳而被教育局在可舉辦交流團的名單上剔除;如有,詳情為何?
答覆:
主席:
自二○○四/○五學年開始,教育局每年均會配合國家的最新發展和學校課程,為學生提供內地交流的機會,包括籌辦及資助學校舉辦不同主題的學生內地交流計劃,每年提供約十萬個資助名額,足夠讓每名學生在中小學階段最少各獲一次到內地交流的機會。教育局委託外間機構承辦初中及高小學生「同根同心」內地交流計劃、中學生「同行萬里」內地交流計劃等,提供交通、膳宿和交流活動等服務;為更好地照顧師生,每團均會安排持牌專業醫護人員或持有效急救證書的領隊同行。學校亦可向教育局申請資助,包括初中及高小學生交流活動資助計劃──「赤子情 中國心」及「高中學生交流活動資助計劃」兩項計劃,按校本及學生學習需要自行設計內地交流活動。學生內地交流計劃配合課程學習元素,涵蓋多元化的學習主題,包括歷史、文化、經濟、科技等,讓學生通過參與上述不同計劃,從多角度親身體會國家不同方面的發展,鞏固和深化課堂學習,以加深他們對國家的認識,提升國民身份認同。學生內地交流活動舉辦以來,學習成效顯著。此外,為配合高中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公民科)的落實,教育局於二○二三年四月開展公民科內地考察。內地考察屬於公民科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所有修讀本地課程的高中學生會獲全額資助,參與一次由教育局籌辦的公民科內地考察。學生完成公民科內地考察後,必須進行專題研習,並以個人習作形式向學校呈交報告。
就吳秋北議員的提問,現回覆如下:
(一)學生內地交流計劃由學生自願報名參加,一直受學校、家長及學生歡迎。由二○一四/一五至二○一八/一九五個學年,中小學生參與人次由約五萬增加至超過七萬。隨着香港與內地恢復全面通關,教育局於二○二三/二四學年重啓學生內地交流計劃,學校反應積極,學生參與人數約六萬八千,與疫情前的水平相若。二○二四/二五學年的情況更令人鼓舞,逾八萬名中小學生已報名參與學生內地交流計劃,可見計劃廣受學校歡迎;學校會按校情及學生學習需要決定出發日期。在二○二二/二三至二○二四/二五學年,參與內地交流計劃的學生人數如下:
學年 | 學生人數 (下捨入最接近的百位數) |
2022/23 | 600 |
2023/24+ | 68 200 |
2024/25++ | 81 000 |
++ 臨時數字(實際數字於出發後確定)
此外,教育局於二○二三年四月起開展公民科內地考察,過去三個學年(二○二二/二三至二○二四/二五學年)累計已安排超過140 000名高中學生和15 000名教師參與。教育局持續優化公民科內地考察的規模和安排,行程由二○二二/二三學年22個一至三天廣東省行程,增加至二○二四/二五學年28個一至五天行程,涵蓋11個省份和直轄巿,讓學生於內地考察期間參與不同類型的學習活動;並安排部分行程在當地綜合實踐活動基地或其他參訪點進行體驗式學習活動。在二○二二/二三至二○二四/二五學年,參加公民科內地考察的學生人數如下:
學年 | 學生人數 (下捨入最接近的百位數) |
2022/23 | 43 300 |
2023/24+ | 49 900 |
2024/25++ | 50 400 |
++ 臨時數字(實際數字於出發後確定)
總括而言,中小學生內地交流計劃和公民科內地考察對學生的裨益無容置疑。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師生評價十分正面,他們普遍認為內地交流及考察有助延展課堂所學,加深學生對國家歷史、文化、科技發展等方面的了解,培養對國家的歸屬感,提升國民身份認同;通過兩地學生進行交流,建立友誼;亦有助學生認識國家高速發展的情況,有利他們掌握未來發展機遇。
(二)及(三)在挑選內地交流及考察團承辦機構方面,教育局一直按政府的既定程序進行採購及審批工作,依據公平、公開和公正的原則採購服務;承辦機構必須具備舉辦學生內地交流及考察的相關經驗;評審標書時,教育局會同時考慮技術(包括創新建議)及價格因素,並不一定是價低者得。
教育局以學生安全和健康為首要考慮,設有恆常機制保障學生參與內地交流及考察期間的安全;例如承辦機構須按教育局要求,為內地交流和考察活動訂定不同緊急情況的應變守則和安排,如惡劣天氣、意外事故、證件遺失、身體不適等,並由教育局審核。每個行程出發前,教育局要求承辦機構與學校妥善溝通,並安排到校簡介會,講解有關行程、注意事項,以及如何應對突發情況等,亦向師生派發手冊和個人名牌,當中載有應對緊急事故的資訊(如內地緊急求助電話、隨團工作人員資料及聯絡電話),以便參加者於行程期間查閱。教育局設有學生安全通報機制,承辦機構於行程期間每天須報告各團狀況。此外,教育局與承辦機構定期舉行會議、派員出席活動以評估內容的適切性和收集參加者的意見、進行問卷調查,以及透過面談及活動後分享會等評鑑參加者對活動的意見,以持續優化及開拓不同主題的內地交流及考察活動。我們亦會定期檢討承辦機構的表現,通過實地考察、工作報告等方式監察承辦機構的工作進度和落實情況。如遇承辦機構表現欠佳,教育局會按既定機制處理;根據現有紀錄,沒有承辦機構因其紀錄欠佳而被教育局在可舉辦交流及考察團的名單上剔除。
就早前的學生內地交流及考察團當中,有個別學校的學生出現腸胃炎徵狀的事件,我們已與相關內地機構/單位嚴肅和迅速跟進,為有關學校提供適切支援,包括在取得家長同意下安排不適的學生前往當地就醫、為他們調動房間以防止交叉感染,以及提供消毒用品及消毒旅遊巴。為安全起見,雖然未能核實病源,我們已即時要求有關承辦機構停用懷疑涉事餐廳,並要求所有為學生內地交流計劃及公民科內地考察團提供膳食的餐廳暫停供應生冷食品、已煮熟的貝類海鮮等。各團均已在順利完成行程後回港。
同時,我們亦隨即成立學生內地考察專責小組,適時優化交流及考察活動的安排,包括直接與各內地部門及單位聯繫,定期安排對接會議,以完善不同設施和安排,加強保障學生安全;與承辦機構建立共識,強化突發事件的通報機制,如遇事故,盡快了解事態發展,提供適切支援,並再次提醒他們在行程安排、住宿和膳食等方面,均須有更周詳的計劃和應變措施;更新出發前到校簡介會的簡報和指引等,提升教師和學生的衞生及安全意識;以及與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密切聯繫,於「薪火相傳」國民教育活動系列網站(www.passontorch.org.hk)不時更新由教育局及衞生署提供的預防及控制疾病最新資訊,提醒全港中小學於出團前須瀏覽及掌握有關資訊。為讓隨團教師掌握交流團的最新資訊,教育局定期舉辦簡介會暨分享會,推廣不同學校的良好做法,並提供應對緊急情況的示例,以供學校參考。
在推展愛國主義教育方面,《行政長官2024年施政報告》提出由二○二四/二五學年起,在學生內地交流及考察活動提供不少於30個「紅色資源」行程,教育局已作相應配合,分別於學生內地交流計劃30個行程和公民科內地考察11個行程加入相關的參訪點,包括歷史遺址、博物館、專題紀念館等及學習活動。為進一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並配合《香港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2025)的推行及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由二○二五/二六學年起,學生內地交流計劃和公民科內地考察「紅色資源」行程將分別增加至33個和15個,以助學生了解革命故事和革命先輩的奮鬥足跡,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局會持續蒐集不同持份者意見,檢視學生內地交流及考察活動的成效和優化有關安排,並透過學校探訪、視學、收集學生作品(包括照片、短片和學生感言)、與教師和學生訪談等途徑,了解學生內地考察的學習成效和向公眾分享學生學習成果。
教育局一直積極籌辦各類型的學生內地交流及考察活動,讓廣大學生受惠,並普遍獲得學校的支持與肯定,學生學習成果亦有目共睹。我們期望持份者繼續支持學生內地交流及考察活動;教育局亦會秉承初心,持續提升學生內地交流計劃的質素,與各持份者攜手締造更豐碩的成果。
完
2025年7月23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6時00分
香港時間16時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