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務衞生局局長會見傳媒談話內容
***************
記者:局長,想再問關於剛才你在電台節目提到,仍在研究是否可以再進一步加強家庭醫學門診就夜診方面的供應,可否談談具體會如何增加,譬如夜診的延長時間會否再加長,甚至通宵服務,會否是這樣?
醫務衞生局局長:其實整體的家庭醫學門診,我們正在作調整,因為我們提出的其中一點,就是政府的家庭醫學門診可能會比較集中照顧一些弱勢社群,那些在經濟方面有困難的市民,而家庭醫學門診其實在私營市場的資源是比較充足的。在過去我們也一直推動,無論政府的家庭醫學門診、或者以前叫普通科門診,都有在假期提供服務和夜診,夜診至晚上十時,也有一些地區我們特別看到有需要提供服務,我們過往其實不斷有提升、增加服務,將來我們也會繼續調整,這並不是說一次過增加,而是隨着人手各方面增加了,我們會加量。更加重要的有兩方面,其一就是在配對方面,某些區可能需求比較大,我們會針對那些區可能作跨區人手調配,務求令需求和供應能夠匹配。另一方面就着時間方面,現在夜診至晚上十時,我們也會檢討到底至十時是不是一個可以考慮作檢討、調整的地方。不過,我也要強調,醫療資源是很寶貴的,如果真正有急症需要的,我們當然責無旁貸,急症室要提供服務;但是對一些比較輕症的,是否需要「半夜三更」去就診呢?因為如果我們要在普通科門診或者家庭醫學門診安排醫護人員「半夜三更」、通宵達旦在那裏等待有需要的病人,一些小病就診的人,其實這並不符合經濟效益,也浪費了我們的寶貴醫療資源。我們會就此考慮,作好平衡,在檢討時間和分配方面善用我們的醫護人手。
記者:你剛才提到,希望「一人一家庭醫生」做到後,可能會看看外國,外國有一個做法,有些家庭醫生甚至晚上都會聽電話,方便有急需要的市民作最低限度問診。日後會否有類似的要求或建議給私營醫生,希望他們都可以做到這一點,特別是參加「一人一家庭醫生」或「慢病共治計劃」的醫生?
醫務衞生局局長:我想要建立家庭醫生這個概念,是需要一個過程的,而不是一下就可以改變,無論在醫護界、醫生的層面,提供服務的層面,以至病人的就醫習慣。所以,我們會利用現時推進的基層醫療,特別是「慢病共治計劃」(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開始建立這個文化、這個習慣,這方面范醫生可以作補充。
醫務衞生局副局長:簡單來說,一個家庭醫生可以說是市民的健康人生守護者,因為他們對醫生建立了信心,或者是從小看到大、從大看到老,他們有甚麼問題也可以處理,平時亦可以為他們提供健康教育。當他知道多一點、認識多一點,其實可以慢慢改變求診或者求醫的習慣。讓我舉一個例子,譬如我有一點不適,如果我從來都沒有看過醫生,我可能會很擔心:我會不會心臟病發呢?就算是晚上,我也想趕快去看醫生。但若平時我去看醫生,在其他情況下我知道原來我胃部不適,我可以怎麼改善我的生活習慣後,令情況有所改善,於是下一次出現同樣問題,就不會很擔心,或者嘗試服一些藥、嘗試改變生活習慣、嘗試改變飲食習慣,之後康復了就不需要再擔心。但是如果並沒好轉,他也會再去求診,醫生也會在那個階段再為他提供教育。其實整個過程是慢慢建立的,所以我覺得現在整個醫療體系的改革,不僅是改革收費和保障,而是市民的生活健康了,改變了他的求診習慣,對自己的健康管理能力增加,這是整體配合,會影響到他可以判斷晚上是否需要為了一件事便馬上使用急症服務,這是重要的。
醫務衞生局局長:其實建立家庭醫生這個概念,在整個醫療改革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因為牽涉的不僅是整個醫療服務的架構、制度,以至服務提供者,反而是病人、即服務接受者,他們要明白家庭醫生這個概念,以至接受整個家庭醫生的體系。我會說這是在基層醫療中,「一人一家庭醫生」是其中一個我們的烏托邦願景:就是將來有朝一日,我有任何問題,第一個接觸的,一定是家庭醫生。無論我的眼、耳、口、鼻、心、肺,有任何問題,我都先徵詢他的意見,由他提供意見後,如果有需要,才去找一些專科就診。
(請同時參閱談話內容的英文部分。)
完
2025年7月19日(星期六)
香港時間13時00分
香港時間13時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