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五題︰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童
*****************

  以下是今日(七月十六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郭玲麗議員的提問和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的答覆︰

問題:

  香港自一九九七年起已開始推行融合教育,為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童(SEN學童)提供全面的學習支援以融入主流學校,而現時公營學校採用三層支援模式,為有不同需要的學生(包括SEN學童)提供支援。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現時在主流中學、小學及幼稚園就讀的SEN學童數目分別為何,並按公營、私立及直資學校列出分項數字;現時公營學校的三層支援模式中每層所支援的學生人數,以及涉及的「學習支援津貼」金額為何;

(二)過去三年分別有多少名SEN學童輟學、畢業後升學及畢業後就業;當中分別有多少名主流學校及特殊學校的SEN學童畢業後入讀展亮技能發展中心;及

(三)會否定期檢視及更新主流中學SEN學童的就業支援政策,包括研究為其提供職業專才教育,協助他們在校內修讀資歷架構認可課程,令其可更好地規劃未來的職業發展;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政府非常重視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持續投放額外資源,為他們提供多元化及全面的學習支援。在中、小學階段,採取「雙軌制」,即是為有較嚴重或多重殘疾的學生,我們會根據專業人士的評估和建議,在家長的同意下,轉介同學入讀資助特殊學校,接受加強支援服務;至於其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則會入讀普通學校,接受融合教育。在二○二四至二五財政年度,政府投放在特殊教育及融合教育的開支分別約為39億元及41億元,較以往大幅上升。

  就郭玲麗議員提出的問題,重點回覆如下:

(一)教育局一直鼓勵普通學校以「全校參與」模式推行融合教育,透過三層支援模式,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第一層旨在及早識別、優化課堂教學,及早照顧同學的不同學習及適應需要;第二層是安排額外支援予有持續學習或適應困難的學生,例如小組學習和課後輔導;第三層是為有持續及嚴重學習或適應困難的學生,提供個別化的加強支援,包括訂定個別學習計劃。在二○二四/二五學年,於公營普通學校就讀而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人數為67 870人。按學校類別劃分的詳細數字可見於附件一。

  在三層支援模式之下,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支援層級,會因應其學習進度和不同發展階段的實際情況,不時調整,學校會根據學生的需要,判斷他們所需的支援層級,並在教學、課程及評估方面作出調適。按公營普通學校在特殊教育資訊管理系統申報所得,在二○二五年一月,需要第二層和第三層支援的學生分別約有62 900人及4 360人。

  為協助公營普通學校推行融合教育,教育局除向學校發放常規資助外,亦為學校提供額外人手和資源。教育局每年按學校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人數及所需支援層級提供「學習支援津貼」,以「個別計算」方式,每人每年的津貼額分別約為16,000元及64,000元。學校可按整體學生的需要,「整體運用」,靈活結合和運用「學習支援津貼」以及其他資源,為學生提供適切的教育服務。學校亦須要在每年的學校報告內列明如何運用資源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並把有關資料上載其學校網頁。

二)及(三)政府透過公營學校為所有兒童提供12年的免費小學及中學教育,確保所有適齡學童,能夠得到接受基礎教育的權利。至於特殊學校,學生一般在完成中六畢業後離校。然而,為幫助他們準備離校後的生活適應,學校會發展具特色的校本課程如社區訓練、工場實務、職前訓練等,培養學生的獨立生活技能,發展潛能,融入社會。學校亦會根據學生的興趣、能力和服務需要,協助他們規劃和申請離校安排。根據教育局從各類別特殊學校蒐集的資料所得,在二○二一/二二至二○二三/二四學年,特殊學校中六畢業生每年皆超過500人,當中公開就業、繼續升學及入讀展亮技能發展中心的人數可見於附件二。

  至於在普通學校接受融合教育的特殊教育需要學生,隨着近年多元升學進階路徑的發展,學校會安排多樣化的生涯規劃教育及事業探索活動,讓所有學生可以按個人興趣、能力和教育需要,在完成高中課程後選擇多元出路,包括升讀專上院校、接受職業專才教育(職專教育)、修讀其他課程、到其他地區升學或就業等。此外,教育局持續加強教師的專業培訓,提升教師支援學生的能力;又開發生涯規劃資訊網站,為所有學生、教師及家長提供行業及多元出路的資訊、升學途徑資訊等參考資料。

  按現行中學學制,學校亦可以開辦獲資歷架構認可的校本課程,包括與職專教育相關的課程,幫助學生盡早作出職業規劃。此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亦可報讀職業訓練局(職訓局)的相關高級文憑及文憑課程。職訓局會按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不同的需要作出安排,以滿足學生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更有效地提升他們的學習效能,為日後投身職場做好準備。

  根據教育局從公營及直接資助計劃普通中學蒐集的資料,在二○二一/二二至二○二三/二四學年,就讀普通中學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中六畢業生的升學及就業人數每年合共超過3 000人,詳細數字可見於附件三。

  多謝主席。



2025年7月16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9時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