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六題:資助病人購買連續血糖監測儀
*******************
  以下是今日(七月十六日)在立法會會議上林哲玄議員的提問和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的答覆︰

問題:

  據悉連續血糖監測儀(CGM)是一種可安裝於手臂皮下或肚皮下的細小感應器,可連續量度血液內的葡萄糖值。有研究發現,使用CGM有助一型糖尿病患者控制病情及提升生活質素,並可減少相關的嚴重併發症。然而,有意見指出CGM須每兩周更換,對低收入的患者家庭構成一定的經濟壓力。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據報現時香港兒童醫院只向年輕糖尿病患者提供有限用量的CGM,而香港賽馬會資助的「賽馬會年輕糖尿支援計劃」亦只為mm1至30歲合資格糖尿病患者提供兩年用量的CGM,未能滿足患者的長期需要,政府是否知悉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會否為年輕糖尿病患者持續提供全年用量的CGM,以照顧他們的需要;及

(二)是否知悉醫管局會否將CGM納入「自資購買醫療項目」,並透過撒瑪利亞基金向有經濟需要的糖尿病患者提供資助;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糖尿病是香港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二○二○至二二年度人口健康調查顯示,全港15至84歲的患病率達8.5%。糖尿病分為一型和二型兩種。一型糖尿病的病因是製造胰島素的細胞功能障礙,原因可能與遺傳、自身免疫力失調或一些環境因素有關。二型糖尿病是身體對胰島素產生抗拒性,除遺傳外,最主要的原因其實與一些不良生活習慣,包括飲食習慣、體形肥胖或缺乏運動有關。

  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提供多元化的服務以支援各類糖尿病病人,當中包括普通科門診及專科門診糖尿病中心服務。普通科門診會照顧病情較為穩定的患者。

  而糖尿病中心為病情較複雜的病人提供全面的診療服務,主要由內分泌專科醫生及糖尿專科護士組成的團隊管理,為病人提供糖尿病評估、諮詢、治療、自我管理教育、代謝風險評估等服務,以便及早發現併發症並適當地處理。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個别情況,安排不同檢驗和治療方案。

  就林哲玄議員的提問,經諮詢醫管局後,現在綜合回覆如下:

  所有糖尿病病人皆需要定期監察血糖指數。傳統的監察方式包括透過抽血化驗和血糖機檢測血糖指數。林哲玄議員的質詢中提及的連續葡萄糖監測裝置,英文簡稱CGM,透過在皮膚下植入感應器隨時隨地不斷檢測血糖指數,是針對個別有臨床需要病人所採用的特別監察工具。

  醫管局現時其實已經有指引為個別有臨床需要的病人適時免費提供連續葡萄糖監測裝置,主要用於一些需要頻繁監察血糖,用以調整治療方案的患者,例如一些需要每日注射多次胰島素而血糖不穩定、容易出現低血糖或有不自覺低血糖的病人,當中包括成人及兒童第一型及第二型糖尿病病人。連續葡萄糖監測裝置可以透過每日採集數百個葡萄糖讀數,監測這類有特定臨床需要的患者的血糖控制指標,包括達標時率、葡萄糖升降度和趨勢圖,有助於醫療團隊制訂更適合病人的治療方案。連續葡萄糖監測裝置亦可以幫助改善容易出現低血糖或有不自覺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及減少發生低血糖的情況。

  不過,並非所有糖尿病患者皆有臨床需要使用此監測裝置。此外,由於裝置需要植入皮膚,並且需要長時間配戴,對於某部分病人而言,可能會有不適應或不舒服的感覺,甚至出現一些皮膚過敏的反應。而連續葡萄糖監測裝置是在組織間液體測量血糖,故此,裝置量度出來的數據亦會比實際血糖稍有延遲和有一定的誤差。

  醫管局在為病人提供適切治療的同時,必須確保合理善用有限的公共醫療資源。在二○二四年,在醫管局接受治療而患有糖尿病的病人共有658 000多人,以此估算,若為所有糖尿病病人持續全年提供可使用每兩周一次的連續葡萄糖監測裝置,不僅為醫護帶來海量血糖檢測的信息超載的情況,更會牽涉每年額外數十億元的開支。一如我們在引入新藥及器械的安排,我們在決定個別監測裝置的適用範圍時,必須考慮裝置的成本效益和可行性。

  醫管局會持續審視相關服務的涵蓋範圍和科技發展,在善用有限公共資源的原則下,檢討臨床服務指引,包括按臨床狀況和糖尿病患者的實際需要,採用不同合適的檢測方法,監察病人的血糖水平,以確保能為所有糖尿病患者提供適切的治療。

  多謝主席。
 
2025年7月16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7時53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