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十七題:監察政府部門的運作及公務員的表現
***********************
  以下是今日(七月十六日)在立法會會議上簡慧敏議員的提問和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楊何蓓茵的書面答覆:

問題:

  關於監察政府部門的運作和公務員的表現,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有否統計二○一五年至今申訴專員公署及審計署所進行的調查/審計工作的以下資料(以表列出):

(i)每年完成的調查報告/審計報告所涉及的項目及政府部門名稱;及
(ii)各政府部門被調查/審計的次數,以及曾重複調查/審計的項目(按部門和年份列出);

(二)是否知悉第(一)項所述經審計署審查的項目中,有哪些項目尚未根據該署及本會政府帳目委員會的建議完成跟進工作;

(三)對於多次被調查/審查而被發現問題的政府部門,政府有何措施改善其運作;對於時任的負責人員(包括問責官員及公務員),有否向其追究責任及作出懲處;如有,詳情為何,包括有多少名相關人員被懲處(按調查/審查項目及政府部門列出)及有關的懲處方式;如否,原因為何,以及會否研究設立有關機制;

(四)對於表現優異的政府部門,當局有否設立激勵機制,以進一步提高政府人員的積極性;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以及會否研究設立有關機制;及

(五)自去年頒布更新版《公務員守則》(《守則》)後,因工作表現欠佳而被政府根據《公務人員(管理)命令》第12條向其發出通知書及不獲增薪的公務員人數為何(按職級列出),以及該數目與《守則》更新前的數據的比較為何;有何措施加強對公務員表現的獎懲成效,例如會否研究改革增薪點制度,以提高其整體工作表現;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本屆政府一直以結果為目標、以市民為中心,致力提供優質公共服務,同時推行深化改革,推出各項強化措施。根據本年六月發表的《2025年世界競爭力年報》,香港的全球競爭力由去年的第五位躍升至全球第三;在政府效率方面,香港排名由世界第三上升至世界第二,顯示香港特別行政區(特區)政府的施政方向整體正確,各項政策取得成效,政府部門也高效運作,向市民、外地投資者、遊客等提供需要的服務。為確保公共服務的質素並且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我們非常珍視申訴專員公署(公署)和審計署的調查/審計報告和寶貴意見,各部門會詳細審視及研究有關的報告和跟進相關建議。

  就簡慧敏議員的提問,經諮詢行政署和公署、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和審計署,以及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後,現回覆如下:

(一)公署是根據《申訴專員條例》成立的獨立法定機構,負責處理行政失當的調查工作,不屬於政府部門亦不隸屬於特區政府。根據法例,申訴專員除了調查由申訴人士提出,有關政府部門及公營機構涉嫌行政失當的申訴外,亦有權就可能引致不公的行政失當,主動展開調查行動。觸發公署展開主動調查行動的問題,主要是牽涉重大的公眾利益的課題。

  過去十年,公署共完成98項主動調查行動,所涉部門共有40個,當中涉獵的範圍廣泛,涵蓋醫療衞生、交通運輸、屋宇、地政、規劃、勞工、環境保護、食物及環境衞生、教育、社會福利、房屋、文化康體等多個範疇。公署一般每年完成八至十項主動調查行動。

  其間,涉及公署主動調查行動次數最多的部門按序為食物環境衞生署(17次)、地政總署(13次)、房屋署(11次)、運輸署(9次)、環境保護署(8次)、民政事務總署(8次)、康樂及文化事務署(8次)。

  公署進行的每項主動調查行動有其獨特性,過去十年,不曾有重複調查的個別項目,但公署曾就一些重大範疇當中的不同事宜進行不同的主動調查行動,例如公共房屋、樹木管理、滲水、殯葬服務等。

  舉例而言,食物及環境衞生、地政、公共房屋、交通運輸及康體均為重大範疇,公署在食物及環境衞生範疇的主動調查事宜例子有泳池監管、新界豁免管制屋宇欠妥排污設施、售賣機出售熱存/冷存食物及非預先包裝飲品的規管、先人過世手續;在地政相關範疇的主動調查事宜例子包括土地違例發展執法行動;在公共房屋範疇的主動調查事宜例子有「長者住屋」、打擊濫用公屋、收回、翻新及重新編配公屋單位、公共屋邨違例泊車;在交通運輸範疇的主動調查事宜例子有駕駛考試安排、路旁殘疾人士專用泊位;在康體範疇的主動調查事宜例子有單車租賃服務承辦商的單車阻塞通道、戶外遊樂和康樂設施的保養與維修等,公署便曾進行主動調查行動。

  值得注意的是,部門或其職責範疇涉及公署主動調查行動次數多寡,可能與不同因素有關,例如服務性質、服務對象及當時的社會關注等,故受查次數並不代表部門的運作或表現情況。

  另一方面,審計署進行衡工量值式審計,為政府部門及有關機構在履行職務時所達到的節省程度、效率和效益進行審查,相關審計結果會在審計署署長報告書中載述。

  過去十年,審計署共完成174個衡工量值式審計項目,所涉政府部門(包括相關政策範疇的政策局)共有63個,涵蓋的範圍廣泛,包括工務、工商業、社會福利、屋宇、地政及規劃、康樂、文化及設施、教育、就業及勞工、運輸、環境保護等多個範疇。審計署一般每年完成十多個衡工量值式審計項目。

  其間,所屬政策範疇被審計次數最多的部門按序為環境及生態局(27次)、發展局(18次)、教育局(16次)、文化體育及旅遊局(14次)、勞工及福利局(14次)、運輸及物流局(13次)、環境保護署(12次)、食物環境衞生署(12次)、康樂及文化事務署(12次)。

  審計署曾於過去十年兩度審計「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市場的專項基金」,涉及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和工業貿易署。審計結果分別於《審計署署長第八十四號報告書》第一章和《審計署署長第六十六號報告書》第七章發表。

  審計署署長在揀選衡工量值式審計的項目和決定進行審計的先後次序時會考慮多個因素,包括項目的重要性、時間性、涉及的公帑及風險,以及所帶來的裨益等。

(二)未根據審計署或立法會政府帳目委員會(帳委會)的建議完成跟進工作的衡工量值式審計項目有42項,詳情見附件。政府一直以政府覆文和年度進展報告的方式,定期向立法會報告各項建議的落實進度,審計署每年亦會與帳委會討論受審核機構落實建議的進度。

(三)及(四)特區政府抱持積極求進的正面態度跟進公署和審計署的調查/審計報告和建議,仔細審研和吸納當中的建議以改善有關的政策措施和公共服務。誠如申訴專員七月八日在本會上解釋,部分政府部門負責較多與市民有密切接觸的服務,因而申訴可能會較多;亦正如上文所述,審計署署長在揀選衡工量值式審計的項目和決定進行審計的先後次序時會考慮項目的重要性、時間性、涉及的公帑及風險,以及所帶來的裨益等因素,因此不能單以公署調查和被揀選為審計項目的次數去衡量部門的表現。部分公署接到的申訴不涉及或只涉及輕微行政失當,公署也成功以調解方式處理了555宗這類申訴。對於公署及審計署完成調查/審計工作後發現部門在行政運作、行政體制、行政程序或在履行職務時所達到的節省程度、效率和效益有可改善之處,部門和政策局會致力跟進。導致部門行政失當、效率欠佳、資源未能善用等問題的原因眾多,也往往並不單一。對於一些比較深層次的問題,政府整體也十分注重,例如過分注重程序而忽略是否有效達到目標,本屆政府由上至下貫徹以結果為目標,由日常工作以至中高級公務員的領導才能培訓也注重這一元素。如在各項調查或審計中發現有公務員力有不逮或工作態度不夠積極,其上司會在有關公務員的考績報告中反映;若該公務員在被晉升委員會考慮之列,晉升委員會也會考慮他/她工作能力或態度上的缺失。如在調查或審計中發現有公務員有違紀違規的情況,部門會根據公務員的紀律機制處理。就政治委任官員而言,政府會按《政治委任制度官員守則》處理。

  本屆政府致力落實賞罰分明制度的建設。在獎勵方面,政府一直致力透過各項公務員嘉獎計劃,包括「行政長官表揚榜」獎勵計劃、公務員事務局局長嘉許狀計劃、公務員優質服務獎勵計劃等,嘉許在不同範疇表現優秀的部門團隊或人員,鼓勵公務員積極奮進,竭誠為市民服務。至於公務員優質服務獎勵計劃旨在表揚服務卓越的政府部門及團隊,激勵公務員創新求進,推廣以民為本及「同一個政府」團隊合作的公共服務文化。公署也設有年度申訴專員嘉許獎,除了表揚對改善公共行政有貢獻的部門和公營機構,並會向公職人員頒發個人獎及團隊獎,表揚他們在服務市民方面的傑出表現和專業態度。

(五)公務員事務局在二○二三年九月頒布和實施根據《公務人員(管理)命令》(《命令》)第12條,為公眾利益着令工作表現持續欠佳公務員退休(第12條行動)的簡化機制(簡化機制),以加強管理工作表現欠佳的員工。自二○二三年九月至二○二五年六月底,共有16名人員因工作表現欠佳而獲發《命令》第12條通知書,告知該員須在指定觀察期內提升工作表現至可接受水平,否則當局將採取第12條行動;當中,三名人員因工作表現持續欠佳而被着令退休;二人於接獲通知書後辭職;二人的工作表現提升至可接受水平而第12條行動因此獲暫緩;另外九人的個案仍在進行中。相對在二○一八年九月至二○二三年九月(即實施簡化機制前)該五年期間共有12名人員獲部門管方根據舊機制向其發出通知書告知將採取第12條行動,平均每年2.4人;簡化機制實施以來,已有16名人員獲發通知書,明顯獲部門採用得更多;而個案的平均處理時間亦由實施簡化機制前該五年期間的31.5個月大幅縮短至簡化機制實施後的10個月。除該16名人員外,部分人員得知部門打算對他們進行第12條行動,在進入觀察期前已自行辭職,政府沒有備存有關個案數目的資料。在發放增薪點方面,在二○二三和二○二四年,分別有12名和21名公務員因工作表現欠佳而不獲增薪。

  公務員是特區治理體系的重要部分。本屆政府一直重視優化公務員管理制度,去年更新的《公務員守則》列明績效問責是基本信念之一,公務員須為其履行公職時作出的決定和行動負責。我們會繼續推進有關工作。
 
2025年7月16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6時05分
即日新聞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