署理醫務衞生局局長在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會議就提升公營醫療服務的最新進展的開場發言(只有中文)
********************************

  ​以下是署理醫務衞生局局長李夏茵醫生今日(七月十一日)在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會議就提升公營醫療服務的最新進展的開場發言:

主席:

  ​接下來,我會向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簡介提升公營醫療服務的最新進展。

  ​香港擁有高水平的醫療專業和高效率的醫療系統,不過隨着人口老化,慢性疾病急速上升,加上公營醫護人手短缺及醫療科技進步所帶來的種種成本上升和治療機遇,為香港醫療系統帶來很多結構性挑戰。因此,醫院管理局(醫管局)積極配合醫務衞生局推動系統性改革。

  ​回顧本屆政府上任初期,整個公營醫療體系需要集中資源應付新冠病毒疫情。隨着疫情逐漸緩和及復常,以及各項防疫措施於二○二三年年初撤銷,公營醫療服務已全面復常。不僅如此,醫管局更着力透過逐步落實六個重點:(一)優化公營醫療服務;(二)建設重點疾病中心;(三)推動醫療服務╱藥械創新;(四)促進跨境合作及交流;(五)加強醫護人手,以及(六)推進公營醫療收費改革,共六個範疇的政策措施,提升公營醫療服務的質素和效率。

  ​在優化服務方面,醫管局在普通科門診正分階段加入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及婦女健康服務,為弱勢社群提供相關服務。另外,醫管局亦採取了多項措施,成功縮短內科、耳鼻喉科及骨科專科門診輪候時間超過10-20%,並進一步優化專科門診的分流制度和轉介安排。醫管局亦加強了白內障手術,單計今年上半年完成的手術數量已較去年同期增加約2 000宗,亦縮短了手術的輪候時間。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醫管局自二○二三年四月在中央援港應急醫院推出「日間放射診斷服務先導計劃」,至今年五月共為超過49 000名病人提供服務,各項放射診斷的輪候時間中位數由122-129星期大幅縮短至25-55星期。此外,醫管局亦落實了整合兒科服務、在香港兒童醫院開展更多先進醫療服務,以及持續發展中西醫協作服務、重啓醫院認證計劃等措施。

  ​第二個重點是重點疾病中心。為了提高診斷效率,並加快病人接受治療的時間,醫管局正積極建設重點疾病中心,包括胸痛中心、中風中心、神經系統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的綜合醫療中心,以及中毒控制中心。當中瑪麗醫院胸痛中心自建立「綠色通道」後,其緊急個案「到院至灌流時間」中位數已由過往的105分鐘大幅縮短至63分鐘;中風中心方面,自運行「綠色通道」後,屯門醫院的中風病人由抵達急症室至「開始靜脈溶栓治療時間」中位數由二○二四年頭兩季的45分鐘下降至二○二五年第一季的31分鐘,而瑪麗醫院則由63.5分鐘下降至53分鐘。

  ​第三個重點關於創新。為了推動臨床研究發展,提升醫療服務的質素與創新,醫管局成立了「中央臨床研究及創新辦公室」,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及其他科研機構展開合作;並設立了「聯網臨床研究支援辦公室」,支援員工參與臨床研究。醫管局亦加強集中藥械採購及加快引入創新藥械,一方面提升採購效率,另一方面為病人帶來更多安全、具療效及成本效益的治療選擇。

  ​第四個發展重點是跨境合作。「大灣區跨境直通救護車試行計劃」已於去年十一月推出,安排以「點對點」模式於指定醫院之間直接運送有特定需要及臨床狀況合適的病人到香港,無需在口岸轉換救護車,從而減低病人在運送過程的風險。截至今年六月底,粵港澳三地已成功將12名病人運送到香港公立醫院接受治療。

  ​第五個發展重點在醫護人手方面,除了加強吸引和挽留本地醫療人才外,醫管局亦致力在全球各地招聘合適的非本地培訓醫療人才,包括醫生、護士及專職醫療人員。醫管局亦積極與大灣區及多個內地省市擴展醫療人才交流計劃,同時安排了轄下百多名醫護人員前往廣東、北京和上海等地的醫院作雙向交流。截至二○二五年五月底,共有309名非本地培訓醫生在醫管局工作或交流,順利達成相關的項目指標。

  ​最後,醫管局一直有序落實《施政報告》各項政策措施及指標,並會繼續按目標推進各項政策措施,包括透過公營醫療收費改革,引導市民善用醫療資源、減少浪費和濫用,以至運用改革所得將全數投放公營醫療,加強對「貧、急、重、危」病人的醫療保障,以提升公營醫療服務的整體表現和運作效率,並希望維持其可持續性。

  ​正如習近平主席說:「改革永遠在路上,改革之路無坦途」,醫務衞生局會聯同全港市民,堅定走向醫療改革的路,建設「健康香港」。

  ​多謝主席。



2025年7月11日(星期五)
香港時間14時0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