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二題︰提高學生的家鄉和祖籍意識
******************
問題:
據報每年清明節均有大批市民攜同子女北上祭祖,探訪祖籍家鄉。關於提高學生的家鄉和祖籍意識,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鑑於政府於二○二二年回覆本人質詢時表示,會就在中小學及幼稚園學生學籍表上重置「籍貫」一欄的建議,留意社會各界的意見及作出跟進,有關工作的進展為何,包括會否明確規定學生須填寫正確的籍貫資料;如會,具體推行時間表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二)教育局會否考慮根據學生的籍貫,加入「尋根尋源」的教學元素,以提高他們的家鄉和祖籍意識;如會,具體計劃為何;如否,原因為何;及
(三)鑑於有意見認為政府的「同鄉文化推廣計劃」下的活動均由同鄉社團籌辦,難以涵蓋學生層面,政府會否考慮推出以學生為對象的同鄉文化活動;如會,具體計劃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教育局非常重視培養同學的國家觀念,鼓勵學校以「多重進路、互相配合」的方式,通過「有機結合」、「自然連繫」多元化學生活動,推行國民教育,幫助學生認識香港與內地同根同源,同時,在香港中小學課程中,加入相關的學習元素,例如在小學人文科包含認識家族成員、姓氏、籍貫、家鄉等概念,幫助他們了解家鄉的歷史和發展,從而提高他們的祖籍意識,培養鄉土情懷,同鄉情誼。初中歷史科包含認識本地不同華人團體,包括同鄉會發展等課題,讓學生了解有關團體的服務及貢獻,弘揚慈惠和鄉鄰互助的美德。
「慎終追遠,不忘其根」,「親情」和「孝悌」是中華文化重要的價值觀。提高學生對家鄉及祖籍的認識,有助從小培養學生對中華文化和國民身分認同,以及對國家的歸屬感。
事實上,現時不少中小學生對籍貫或家族背景、歷史的認識,不單從學校教育、課堂學習而來,更多的是生活體驗,例如剛才議員提到的祭祖、回鄉探親、家庭聚會、回鄉旅行等。除了學校舉辦的多元學習活動,例如家鄉美食分享、「尋根之旅」等,香港不少辦學團體和學校亦以同鄉會或家鄉命名,學生對「籍貫」鄉情並不陌生。
就劉智鵬議員的提問,重點回覆如下:
(一)及(二)社會上對要求學生在學生手冊個人資料欄中,必須填報「籍貫」,仍有不同觀點和看法。有意見認為要求學生在學籍表個人資料中填報「籍貫」,可以幫助進行籍貫教育,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同時亦有意見指出,學籍表中的「籍貫」欄屬個人資料,學校收集時要符合《私隱條例》(《個人資料(私隱)條例》)要求,闡明收集目的,而資料收集亦必須適度和對應目標。據了解,目前已有愈來愈多學校恢復在學籍表中加入「籍貫」一欄。
事實上,通過了解籍貫,學生可以追溯家族歷史,認識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更全面地了解國家乃至世界的多元文化。然而,落實的方法可以因應校情,靈活多變,要求學生在學生手冊個人資料中填報「籍貫」,是方法之一。強行劃一推行,無助提升教學效果。
我們認為要幫助學生認識香港與內地同根同源,必須全方位進行。結合中小學課程,課堂內外,互相配合,效果更佳,例如在小學人文科課程,涵蓋有關姓氏、籍貫和家鄉等學習內容,教師結合「尋根尋源」的學習元素,啓發學生深入認識自己的籍貫,提高對家鄉和祖籍的瞭解,對家鄉的風景名勝和特產有所認識,學會關注家鄉的發展和變化。
學校以「多重進路」的方式,融入相關學習元素是值得推廣的做法。最近在小學人文科的教師專業研討會中,就有老師以「我的家人:認識姓氏、籍貫與家鄉」為課題作公開課堂,分享教學心得。學校結合姊妹學校、學生內地交流計劃,選擇以學生家鄉為目的地,讓同學連繫生活學習國情,這些做法亦很常見。
學校在學生學籍表上設「籍貫」一欄,幫助老師了解學生的背景和需要,設計合適的學習活動,更好地照顧學生多樣性,提升學與教成效,亦是有效的做法。
然而,我們亦理解有部分學校由於不同原因,例如持份者對個人資料收集看法不同、不適用於少數族裔學生等,而未有劃一要求在學籍表加入「籍貫」一欄。
教育局理解校情不一,不會硬性要求所有中、小學及幼稚園劃一在學籍表加上「籍貫」一欄。香港社會多元共融,校園亦有不同族裔的學生一起學習,不同文化互相交流,彼此尊重。因此我們鼓勵學校與持份者多溝通,爭取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同時,多管齊下,做好「籍貫」教育,幫助學生對血緣鄉情的認知,認識自身文化根源,培養對不同地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三)就加深巿民對其家鄉的認識及歸屬感,弘揚愛國、愛港、愛鄉的精神,行政長官在二○二三年《施政報告》推出「同鄉文化推廣計劃」(推廣計劃),為期三年,予同鄉社團申請資助,用作舉辦推廣家鄉文化和傳承、團結在港鄉親,以及促進兩地交流的活動。資助項目的活動形式不限,只要性質為非牟利並符合推廣計劃的目標。申請資助的同鄉社團亦可按其需要與其他活動籌辦單位,包括學校,商討合作。以首年度推廣計劃的獲資助申請項目為例,香港廣東社團總會在去年底舉辦的「廣東非遺入校園」活動,在不同中小學舉辦文化體驗工作坊,近一千名學生及家長受惠。
總括而言,要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我們必須以課堂內外互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多重進路,互相配合,既結合課程亦要連繫生活。「籍貫」教育是重要一環。而要提高學生的家鄉和祖籍意識,不限於學校教育,更涉及公眾教育、家庭教育,以至社會氛圍等各方面的工作配合,同時有賴整個社會不同持份者同心同德,共同推進。香港特區政府的不同部門,包括民政及青年事務局、教育局,會繼續肩負相關的推動工作,通過聽取不同持份者,包括團體、社區組織、學校、家長等的意見,持續探討可行做法,以凝聚各界共識,營造氛圍,與持份者協力培養年青人「慎終追遠,不忘其根」的精神。
多謝主席。
完
2025年7月9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9時25分
香港時間19時2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