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十八題:本港長者在內地養老
****************
問題:
《2024年施政報告》提出加強長者服務及締造長者友善的樓宇環境。有意見指出本港長者選擇前往內地養老(尤其是在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其他內地城市),不僅能夠提升長者的生活品質,也為香港騰出寶貴的生活空間,減輕政府的公共福利負擔。此外,近期內地(例如惠州市惠東縣、中山市沙溪鎮等區域)樓價大幅調整,有市民建議特區政府可研究以較低成本在內地興建或購買景觀較佳、租金實惠和室內環境更寬敞明亮的樓宇以作公共租住房屋(公屋),為本港長者在內地養老提供新的契機。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會否考慮在大灣區內地城市收購空置待售物業作為公屋用途,供長者置換其現有的本港公屋,從而鼓勵長者在大灣區內地城市養老;若會,詳情為何;
(二)鑑於現時在「大灣區跨境直通救護車試行計劃」下,病人可獲安排以點對點模式從深圳的指定派送醫院直接運送到香港指定公立醫院,政府會否進一步深化有關合作機制,於今年擴大該試行計劃的覆蓋範圍至大灣區其他主要城市並涵蓋急症個案,讓在該等城市養老的患病長者,在有需要時可獲安排緊急載送回港,以增加他們北上養老的誘因;及
(三)會否加強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協作,例如共同推動遙距診症及人工智能問診等以提升醫療服務效率,並促進樂齡科技及相關產業發展,從而更好地支援港人在該等內地城市養老?
答覆:
主席:
香港特別行政區(特區)政府按照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在堅持有利於香港和內地發展的大前提下,增加與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合作,為選擇在內地工作、居住或養老的香港市民提供額外選擇和便利。
就嚴剛議員的提問,經諮詢房屋局、勞工及福利局、衞生署和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後,現回覆如下:
(一)房屋局一直配合各項推行的策略和政策以應對人口高齡化問題。為加強支援選擇在內地養老的長者,房屋局為領取可攜現金援助而須交回所租住的公共租住房屋(公屋)單位或刪除戶籍的長者提供彈性安排。顧及香港長者移居內地後可能遇上適應問題,香港房屋委員會及香港房屋協會容許長者保留其公屋單位或戶籍不超過六個月,寬限期由長者離開香港的日期開始計算。上述措施既可以減少長者移居內地的顧慮,亦有助釋出公屋單位以供流轉。
(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研究開展非急重病人跨境陸路轉運,探索在指定醫院開展跨境轉診合作試點。香港特區行政長官也在二○二三年《施政報告》中提出要探討大灣區醫院之間救護車跨境轉運病人的安排。在國家多個部委支持下,香港特區政府聯同廣東省和深圳市政府,以及澳門特區政府於二○二四年十一月三十日正式推出為期一年的「大灣區跨境直通救護車試行計劃」(「試行計劃」)。
「試行計劃」先實行跨境直通救護車由深圳和澳門的指定派送醫院(即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港大深圳醫院)和澳門仁伯爵綜合醫院)轉運病人到香港的指定公立醫院。經指定跨境合作醫院團隊評估及同意,有特定需要及臨床狀況合適(包括情況相對穩定)的病人可安排以「點對點」模式於指定醫院之間直接轉運到香港,無需在口岸轉換救護車,從而減低病人在運送過程的風險。至於有突發緊急醫療需要人士應到最就近的醫療設施接受治療。因此,「試行計劃」不會涵蓋急症個案。
視乎「試行計劃」的成效及運作經驗,粵港澳三地政府會考慮如何擴展「試行計劃」,例如增加指定醫院(包括深圳以外的大灣區內地城市)及/或將「試行計劃」擴展至雙向安排。
(三)正如上文所述,香港特區政府會按照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加強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協作。事實上,香港與內地各自的資源及需要、相關法規和規管制度不同,香港特區政府會在確保跨境措施切實可行及對雙方有利的情況下,探討跨境便利措施。
具體而言,政府持續推行多項措施便利香港長者在大灣區內地城市養老,包括提供資助院舍照顧服務和可攜現金援助等。其中,「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為合資格接受資助院舍照顧服務的香港長者提供多一個選擇。勞工及福利局與廣東省民政廳二○二三年十一月簽訂《有關擴展「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合作意向書》,合作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物色由內地機構營辦的合適養老機構加入計劃。在有關當局協助下,參加計劃的在粵安老院增至15家,分布在六個大灣區內地城市。政府自今年五月委託非政府機構向參與計劃的長者和其家人提供關顧支援服務,並將在今年年底推出為期兩年的試行安排,分擔參與計劃的長者在國家基本醫療保障政策下須自付的部分醫療開支。
醫療服務方面,香港特區政府提供的公營或資助醫療服務,以照顧香港本地市民為基礎,而非香港市民在內地或海外的醫療需要。雖然如此,政府近年積極推動大灣區醫療合作,為不時往返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或生活的香港市民提供額外選擇,讓他們可於內地指定服務點使用與在港相若的資助醫療服務,但有關措施亦並非為要全面照顧選擇在內地定居的香港市民所使用的醫療服務。例子包括:
(1)政府在二○二四年推行「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擴大長者醫療券(醫療券)適用範圍至七間位於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綜合醫療/牙科服務機構,為合資格香港長者提供更大的便利和靈活性,讓他們可在更多大灣區內的服務點善用醫療券,使用基層醫療服務,以提升健康。政府已於今年五月公布擴展該試點計劃,新增12間試點醫療機構至大灣區九個內地城市全覆蓋。12間新增試點醫療機構當中,四間(包括兩間位於珠海及各一間分別位於中山和廣州)已分別於六月二十六日及七月九日起開展服務,而另外兩個位於佛山的新增服務點亦將於七月十七日開展服務。其餘六間試點醫療機構預計於今年下半年可以陸續開展相關安排,屆時連同港大深圳醫院的一院兩點,合資格長者可以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合共21個服務點使用醫療券。
(2)政府今年三月宣布延展「支援粵港澳大灣區醫院管理局病人先導計劃」至二○二六年三月三十一日,以便利合資格的醫管局病人可選擇於大灣區指定協作醫療機構接受資助診症服務。此計劃為香港市民接受醫管局服務時提供更多選擇,計劃目前適用於港大深圳醫院。政府與醫管局會每年檢討該先導計劃的成效和涵蓋服務範圍,適時作出調整。
(3)為了便利長者安全地跨境使用電子健康紀錄,獲取更連貫的醫療服務,政府已在二○二四年七月起陸續於港大深圳醫院和「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下七間醫療機構推行醫健通流動應用程式的「跨境健康紀錄」及「個人資料夾」功能。兩項功能今年會陸續擴展至該試點計劃下的新增醫療機構。此外,長者和其照顧者亦可利用醫健通流動應用程式查閱醫療券餘額和使用紀錄,以及隨時取覽儲存至醫健通的個人藥物紀錄、敏感及藥物不良反應等重要資料。
另外,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和國家醫療保障局於二○一九年發布《香港澳門台灣居民在內地(大陸)參加社會保險暫行辦法》,容許符合資格的香港居民在內地可以參加國家醫療保險。
完
2025年7月9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8時10分
香港時間18時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