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發展局局長就「設立創新體制機制,全速推進『北部都會區核心區』的發展」動議議案開場發言(只有中文)
********************************

  以下是發展局局長甯漢豪今日(七月二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就「設立創新體制機制,全速推進『北部都會區核心區』的發展」動議議案的開場發言全文:
 
主席:
 
  我感謝洪雯議員提出這項動議辯論,亦感謝龍漢標議員、陳月明議員、田北辰議員、劉國勳議員及張欣宇議員提出的修正案,讓我們有機會聆聽各位議員對加快推進北部都會區(北都)發展的想法和建議。
   
  北都對香港社會和經濟發展至為關鍵,可提供的3 000多公頃新發展土地,有助我們突破過去產業發展面對土地不足的瓶頸,加快推動創科以至其他產業發展,並創造約50萬個新工作職位。藉着毗鄰深圳的地利,北都發展亦能夠更好地利用內地和香港的優勢互補,讓我們更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北都亦是香港未來房屋供應的主要來源,可提供逾50萬個新住宅單位,是未來公私營房屋供應的「糧倉」,有助解決本港長期面對的房屋問題,為市民創造綠色宜居的生活空間。
   
  正因為北都的重要性和戰略意義,提速發展一直都是今屆特區政府的工作目標。而事實上,北都很多方面都已經動起來,經過過去三年的努力,我們已在不同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首先,四個新發展區,包括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厦村、元朗南及新田科技城,涉及超過800公頃土地的建造工程已全速開動。其中,新田科技城的城規程序於去年九月完成後,我們於去年十二月就獲得立法會的撥款展開工程,不論推展效率和規模均是近年前所未見。我們已經在這四個新發展區內收回逾400公頃私人土地,完成平整80公頃土地並陸續將這些土地交付部門或機構興建道路鐵路基建、公私營房屋、學校、公眾街市、生態保育,以至發展創科產業和其他新興產業。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的首三座大樓已接近建成,預計首批租戶將在今年下半年開始陸續進駐。而兩幅分別位於洪水橋和元朗的產業用地亦正進行招標,以興建多層現代產業大樓,推動物流等產業升級轉型,亦協助受發展影響的棕地作業者。北都另外四個新發展區的發展建議,包括流浮山、牛潭尾、新界北新市鎮和馬草壟亦已相繼公布,已定出發展的啓動時間和先後次序,現正進行土地用途建議深化工作。總括而言,自從我們在二○二三年提出《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以來,整體北都規劃已全面呈現,各新發展區和主要基建項目按計劃提速推進,並分別提出了更具體的發展時間表和路線圖,相信都是呼應洪雯議員原議案提出的部分建議。
   
  隨着北都的發展逐漸踏入收成期,在未來五年內,北都的土地和房屋產出將會陸續遞增,包括產出至少570公頃「熟地」,約六萬個住宅單位,以及約100萬平方米的經濟樓面面積。如果我們再推前,在未來十年內,這些數字更會以倍數上升;我們預計屆時北都將產出約1 700公頃土地,新落成的住宅單位數量會增加至21萬個,並有逾1 000萬平方米的經濟樓面面積產出,助力各種產業多元發展。
   
  北都發展要抓對方向、擺好優次,提速提效,體制建設和政策革新相當重要。首先我們兩年前修訂了關於城市規劃、收回土地、填海、道路和鐵路工程等六條主體法例,大幅精簡與發展相關的法定程序,令大規模發展項目,例如新發展區的造地時間由過去約13年大幅縮短至約七年,新田科技城就是第一個受惠於這個精簡程序的新發展區。
   
  為強化北都建設的治理體系,行政長官透過高層次的北都督導委員會,親自領導北都發展。財政司司長帶領北都諮詢委員會做好與各界的溝通協調;財政司副司長與深圳市常務副市長共同主持對接北都發展策略專班,加強與內地的協作。發展局轄下北都統籌辦事處自二○二三年六月成立至今,對內對外都擔當着倡導和統籌的角色。
   
  雖然北都的發展步伐正在加快,但面對外圍競爭,我們的確要有緊迫感,尋求進一步突破的空間。
   
  就着今天討論的議案及其他修正案,容許我先跟各位議員分享一些想法。第一,是關於土地規劃。建設北都首階段工作以規劃為主,具體工作是為各個新發展區制定產業主題和建屋規模。隨着所有新發展區已公布土地用途建議,待完成技術評估後,會在未來一至兩年城市規劃程序陸續完成,因此可以說規劃工作已上正軌。與此同時,規劃是動態的,我們會因應過去幾年的發展檢視早年已定下的分區計劃大綱圖,例如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考慮深化其產業規劃,放寬產業用地用途,以加入彈性。
   
  第二方面是關乎工程。在規劃格局大致定下來後,工作重點就自然落在收地清拆和「三通一平」的工程。前者目前主要由政府負責,因為收地、賠償、安置始終是政府功能,至於「三通一平」,我們會透過原址換地或「片區開發」讓市場分擔部分工作。第三,關乎產業落地。我認為這是極為重要的一環,尤其值得大家討論。產業落地要有政府的政策引導,亦要有市場的參與。怎麼樣的分工,怎麼樣的架構,最能結合有為政府和高效市場,的確是需要我們集思廣益。
   
  原動議和修正案等建議成立法定機構推動北都發展。政府以外機構,不論是法定或是非法定,好處是不受官僚規章限制,享有運作彈性。但如果有任何建議提出由單一機構管理全港三分之一土地,或在這麼大範圍的某些核心區域,而這些核心區域不單止有產業,還有不同類型的房屋、社區設施,又關乎市政管理等,我們認為並不適宜,亦不切實際。所以在平衡利弊後,我們在去年《施政報告》建議可考慮設立由政府全資擁有的公司,聚焦推動北都的產業發展。各位議員,我們很希望今日可以在動議辯論中,聽聽大家對聚焦產業發展、成立公司這個構思的意見。
   
  最後,我想指出政府對訂立新法例以加速北都發展持開放態度。有意見認為法例應涵蓋跨境要素流通,進一步為發展拆牆鬆綁等等。我們很樂意聽取議員的想法。
   
  在早前舉行的行政長官立法會互動交流答問會上,議員都略有觸及以上的建議,但礙於時間關係,當日只能夠聽到一些較為初步的想法。今日正好提供一個很好的機會,希望各位議員能夠提供多些具體意見和建議,讓我們再作思量。
   
  我謹此陳辭,多謝主席。



2025年7月2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7時3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