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法會二題:預防水管爆裂
************
以下是今日(七月二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周浩鼎議員的提問和發展局局長甯漢豪的答覆:
問題:
政府在本年五月十四日回覆本會議員質詢時表示,水務署推行的「智管網」已於本年三月底完成設立全部2 400個監測區域,以協助加強管理供水管網滲漏。然而,據報地下水管爆裂事故依然頻繁發生,屯門區更於本年六月初在一周內發生多宗水管爆裂事故。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有否檢視在「智管網」完成設立後仍接連發生地下水管爆裂事故的原因,以及有否研究改善方案;
(二)有否計劃在全港的食水分配管網設立更多獨立監測區域,並增加管網內的高科技監測和感應設備的數量,以及早發現地下水管異常情況,加強監察效果;及
(三)有何措施減低大型水管爆裂事故所造成的影響,包括有否考慮在水管老化的地區(例如屯門區)增設後備供水網絡,以減低事故發生時停水對當區居民及商戶的影響?
答覆:
主席︰
就周議員的提問,我現答覆如下:
(一)水務署自二○一六年起建立「智管網」,並已於二○二五年三月底完成設立2 400個監測區域,覆蓋約八成食水分配管網,加強管理供水管網滲漏。在二○二四年,水務署透過「智管網」偵測到政府食水水管的滲漏個案數目約為1 200多宗,讓署方及早進行維修,而食水水管滲漏比率已由二○○○年約25%下降至去年約13.4%。
但「智管網」的監測範圍目前尚未覆蓋主幹食水水管及餘下約兩成的食水分配管網,所以我們須擴闊其覆蓋範圍。此外,部分老舊水管,例如老舊鑄鐵及石棉水泥等物料所鑄造的水管因外部比較脆弱,即使水管在「智管網」的監測範圍內,如果受外力衝擊時有較大機會突然爆裂,所以我們亦需要按風險情況安排更換這些水管。
(二)考慮到上述情況,水務署已於去年年底開始擴大「智管網」監測範圍至食水主幹水管及餘下約兩成的食水分配管網。此外,水務署正陸續更新監測水管流量及水壓的傳感器,務求加快識別及處理潛在爆裂風險的水管。水務署計劃於二○二七年完成上述擴大及更新「智管網」的工作,我們已要求署方探討提早完成的可能性。
此外,水務署一直與本地及內地學術及科研機構合作,研究應用其他先進科技,例如聲納勘察、光纖技術等,協助及早發現水管滲漏情況。水務署將會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在今年八月成立「管道機械人」聯合實驗室,為水管進行高精確度檢測。
要整個供水系統不同部分都能夠提供實時資訊,我們亦要在用戶端做工夫。在這方面,水務署已強制要求於二○一八年展開的新樓宇項目在用戶端安裝智能水錶。至於現有樓宇,水務署亦計劃陸續推動,目標是配合用戶日常的生活模式調節喉管內的水壓,做到整個供水管網系統可以「動態減壓」,以減低水管爆裂和滲漏風險。
(三)水務署在二○○○年至二○一五年進行了一項全港性更換及修復水管計劃,當時更換及修復了長約3 000公里的老化水管。
由二○一五年至二○二五年三月,再有約240公里長的水管已完成更換或修復。水務署去年獲立法會撥款,更換或修復約20公里長的大型鋼喉管,初步預計在二○二九年或之前陸續完成,當中約四公里的喉管位於屯門區。
水務署正檢視更換水管的考慮因素,包括滲漏或爆裂風險及其後果,以及更換水管的優先次序,稍後會提交短、中期計劃供發展局檢視。
現時水務署在一些重要設施(例如醫院)已提供雙重供水網絡,以加強供水的韌性。然而,倘若要在所有水管老化的地區增設後備供水網絡,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例如市區地下設施密集、地下空間是否足夠;以及有關做法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因為建設和管理大部分時間只處於備用狀態的後備水管必定涉及相當的額外資源。
在發生水管爆裂事故時,水務署會採取適當措施,盡可能減少停水的影響範圍及時間,包括在可行的情況下在相連管網暫時調度食水以維持供應。
水務署亦會繼續加強供水事故應變管理,包括部署足夠水車以便短時間內應付突發需求,並且就緊急維修水管工作的消息發布機制更新內部指引,以及加強與各區民政事務處、區議員和關愛隊的溝通,建立即時通訊平台迅速互相通報。
水務署近年積極推動供水服務數字化,制定及加快推動「智慧水務」,相信透過分階段探索和實施一系列數碼化項目及利用科技、適時資源調配、有序工程部署和社區配合,水管管理和應變工作會日趨完善。
多謝主席。
完
2025年7月2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4時5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