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十五題:輸入勞工
***********

  以下是今日(七月二日)在立法會會議上梁熙議員的提問和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的書面答覆:

問題:

  有意見認為政府相繼推出行業輸入勞工計劃及「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優化計劃),以擴大輸入外地勞工,而其政策原意原為補充勞動人手,以紓緩不同行業人手短缺的問題,但近期個別行業失業率上升,而上述計劃仍持續推行,擠壓本地工人的工作機會。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二○二三年至今上述兩個計劃所輸入的勞工人數趨勢,以及現時最新輸入勞工人數為何;

(二)自建造業輸入勞工計劃、航空業輸入勞工計劃及運輸業輸入勞工計劃--公共小巴/客車行業推行至今,每月各計劃獲批的配額及使用配額的變化分別為何;相關行業相應每月的失業率分別為何;

(三)自行業輸入勞工計劃推行至今,當局在審批相關配額時,有否因應當時經濟狀況改變而減少批出配額;若有,詳情為何;若否,原因為何;

(四)鑑於當局在二○二三年九月四日推行優化計劃後,暫停執行補充勞工計劃下26個職位類別及非技術或低技術職位的不得輸入勞工的規定,自優化計劃推行後,每月該26個職位類別獲批及使用的配額變化分別為何;同期相關職位類別的每月失業率分別為何;

(五)現時有否措施確保,當相關行業的本地勞工失業率及就業不足情況惡化時,當局會即時調節相關行業的輸入勞工措施,以保障本地勞工優先就業;

(六)有否考慮在行業輸入勞工計劃和優化計劃下設立「階梯式退場機制」(即當本地個別行業的整體經營環境變差的比例,或其勞工的失業率及就業不足情況惡化至特定百分比時,可啓動分階段縮減該兩項計劃輸入勞工的配額),以減少相關行業的本地勞工的影響;若有,詳情如何;若否,原因為何;及

(七)有否考慮將總來港就業勞工人數與本地總體失業率掛鈎(即當本地勞工失業人數增加的同時,輸入外勞的配額亦會相應收緊),以保障本地勞工優先就業;若有,詳情如何;若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政府的人力政策一直以培育本地勞工為主。在保障本地勞工優先就業的前提下,政府適度容許僱主申請輸入勞工。為應對人力短缺帶來的挑戰,政府已加強輸入勞工的機制。勞工及福利局於二○二三年六月十九日為院舍服務業推出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特別計劃),發展局和運輸及物流局於二○二三年七月十七日分別為建造業和運輸業(包括航空業及公共小巴/客車行業)推出行業輸入勞工計劃。此外,勞工處自二○二三年九月四日起推行「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優化計劃),暫停執行原有「補充勞工計劃」下26個職位類別及非技術或低技術職位一般不得輸入勞工的規定,為期兩年。

  就議員的提問,經諮詢發展局、運輸及物流局、政府統計處及入境事務處後,現答覆如下:

(一)過去三年,各輸入勞工計劃每年獲批准輸入的勞工人數及累計已到港的輸入勞工人數載於附件1。

(二)及(三)「建造業輸入勞工計劃」(建造業計劃)按季(一般是一月、四月、七月及十月)接受申請。申請人一般為未來數月需要開展的工序申請輸入勞工(須先證明按要求進行本地招聘而無法聘請足夠本地勞工)。發展局於二○二三年七月推出建造業計劃。配額分配屬滾動式,即部分工程工序完結後會釋放配額供申請。因此,顯示計劃推出後不同時間的累積批出有效配額數字較為適合:二○二四年七月為9 176個,二○二五年六月中為9 056個。

  二○二三年及二○二四年,建造業的失業率保持在約4%的水平。二○二五年上半年,建造業整體失業率有所上升,主要涉及普通工人,主要原因是私營工程量特別是私營裝修維修的工程量降低;而建造業計劃只容許申請輸入技術工人,不包括普通工人。

  自二○二三年七月推出建造業計劃後,本地技術工人參與工地工作的數目一直上升,直到近三個月才有輕微下降,但仍高於計劃推出前的數目。

  運輸業輸入勞工計劃--航空業(航空業計劃)分別於二○二三年七月、二○二四年三月及二○二五年三月開放了三輪申請,獲批配額數目已載於附件1。

  航空業計劃的配額上限為6 300個。訂定計劃的配額上限時,政府已考慮機場人員在疫情期間流失約20 000人,適時填補有關人手空缺對香港航空業的復蘇尤為重要;而隨着三跑道系統於去年啓用,機場的人力需求預計只會有增無減。事實上,現時機場的人員數目已由疫後初期的53 000人增加至68 000人,新增的人員當中約有七成以上為本地勞工。整體而言,相關僱主在每輪申請獲批配額後,按相關程序使用配額輸入勞工。截至二○二五年五月,共有4 162名輸入勞工已來港工作。

  政府於二○二三年六月公布運輸業輸入勞工計劃--公共小巴/客車行業(運輸業計劃),並分別在二○二三年九月及二○二四年七月通過兩輪申請批出了共900個公共小巴及800個客車輸入司機配額。輸入司機須通過相關車輛類型駕駛考試並獲得合格成績,以及完成職前訓練課程和取得課程證書後,方可取得相關車輛類型的正式駕駛執照。營辦商亦會在輸入司機投入服務前提供足夠的路線培訓。截至二○二五年五月,共有1 494名輸入司機已在通過本地駕駛考試及於相關路線培訓後提供服務,另有80名輸入司機現在港接受培訓,並會在完成培訓後被安排在相關路線提供服務。基於業界持續有人手需求,運輸業計劃有助紓緩人手短缺的情況,補充業界所需的勞動力,確保公共運輸服務的穩定供應。

  自二○二三年第一季起建造業及運輸業的失業率數字載列於附件2。

  政府統計處沒有編製運輸業之下的公共小巴/客車行業的失業率。另外,由於運輸業之下的航空運輸業的相關失業統計數字是根據較少量的樣本編製,抽樣誤差甚大,因此有關分項的數字不予公布。

(四)截至二○二五年五月三十一日,優化計劃下獲批輸入的勞工人數按26個職位類別、非技術或低技術職位及其他職位劃分的分項數字載於附件3。政府統計處沒有編製按優化計劃職位類別劃分的失業率統計數字。

(五)政府推行各輸入勞工計劃時,致力保障本地勞工優先就業。各輸入勞工計劃的申請僱主須進行本地公開招聘,以不低於當時市場相類職位的每月工資中位數,優先聘請合資格的本地工人填補空缺。同時,獲批准輸入勞工的僱主,必須與輸入勞工簽訂標準僱傭合約,並支付不低於相類職位中位工資的薪金,防止輸入勞工成為廉價勞工,損害本地工人的就業機會。

  在特別計劃下,勞工及福利局局長會根據院舍業整體護理員人手的需求及供應情況,適時調整特別計劃整體配額及分配每批配額的數量和供應步伐,務求靈活快速地回應院舍業界人力供求變化。

  就建造業而言,政府一直以多管齊下方式應對建造業的人力需求,着重加強培訓及推動行業使用科技增加生產力減少人力短缺。建造業計劃是輔助措施,總承建商申請人/分判商僱主須按計劃的要求進行本地招聘並證明未能聘用足夠本地人手,其申請才會獲得考慮。聘用所有輸入勞工亦需遵從與本地從事相類工作勞工同樣的資歷及工作要求、工資中位數等,上述措施旨在保障本地勞工優先就業。處理每宗建造業計劃申請時,發展局會審視申請人有否按政府公布的要求,先進行本地招聘而未能聘請所需技術工人、該工程是否有確實需要輸入技術工人,包括考慮工程的進度、其對每個相關工種的需要及有關人力情況、整體人力市場情況等,從而決定是否批出配額。

  至於航空業計劃,在保障本地勞工優先就業的前提下,僱主必須證明即使已進行本地招聘仍無法滿足業務拓展所需人手,才能在計劃下申請輸入勞工。本地招聘職位所提供的薪金必須不少於申請職位的工資中位數,以及符合全職本地僱員與輸入勞工(包括經其他計劃輸入的僱員)人手比例2:1的要求。此外,在審批每宗輸入勞工的申請時,運輸及物流局會考慮申請僱主的業務規模和發展需要、對機場運作的重要性、申請者過往在輸入勞工時是否有不良紀錄等因素,並確保有關申請符合計劃下各項保障本地就業的要求,做好把關工作。除有關輸入勞工的措施外,政府一直與機場管理局及航空業界保持緊密聯繫及溝通,並採取一系列措施,包括聯同業界舉辦就業資訊日及招聘會、提升機場員工福利,支持航空業持續發展。

  就運輸業計劃而言,運輸及物流局及運輸署一向鼓勵業界優先聘請本地司機。此外,聘用輸入司機的僱主亦須持續符合全職本地僱員與輸入勞工2:1人手比例的規定。運輸署在推展計劃時,已成立一個持份者諮詢小組,成員除運輸署外亦包括勞方代表及公共小巴和客車的業界,用作互相交流及溝通,例如雙方對輸入勞工計劃的意見,資方亦可通過這個平台提供職位空缺資料予相關勞方代表,以便他們協助物色有興趣的本地求職人士應徵。

  此外,運輸署一向鼓勵營辦商以不同方式改善本地員工薪酬福利,例如增加工資及有薪假期等,締造更理想的工作環境,吸引更多新血投身行業。另一方面,在運輸署與僱員再培訓局協助下,僱員再培訓局與公共小巴營辦商及第三方培訓機構已在二○二四年十二月聯合推出以專線小巴行業為試點的就職掛勾駕駛培訓計劃,鼓勵本地人士加入公共小巴司機行業。首批完成培訓課程及獲得所需駕駛執照的學員已在二○二五年第二季起於相關專線小巴路線提供服務。

  優化計劃方面,勞工處為本地公開招聘職位空缺進行就業選配,轉介本地求職人士予僱主面試,並將空缺資料廣泛發布給勞工顧問委員會委員、相關職工會及培訓機構,以便他們轉介合適的本地求職人士應徵。優化計劃亦規定僱主不得以輸入勞工取代在職的本地僱員。如需裁員,僱主應先裁減輸入勞工。如有足夠證據證明僱主違反有關規定,勞工處會作出行政制裁,包括撤銷僱主已獲得的輸入勞工批准及拒絕處理僱主在隨後兩年提交的其他申請。為進一步加強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勞工處已於二○二五年六月十七日實施新措施,包括由當日起獲通過初步甄別並進行四星期本地招聘的優化計劃申請,勞工處在「互動就業服務」網站刊登職位空缺資料時,會展示申請公司的名稱,方便求職人士應徵有關職位。

(六)及(七)由於人口高齡化,香港出現結構性勞動人口縮減。按二○四六年人口推算結果,人口高齡化的趨勢將會在未來持續,65歲及以上長者的人口推算在二十五年間將增加接近一倍。長者人口由二○二一年的145萬上升至二○四六年的274萬,佔總人口的比例由20.5%上升至36.0%。去年發布的「2023年人力推算」報告推算,由於現職從業員高齡化及新進人手不足,預計到二○二八年,人力供應仍不足以填補所有空缺,香港整體人力短缺將擴大至18萬人,比二○二三年多欠13萬人。面對勞動力下降的事實,在確保本地工人優先就業的前提下,香港有需要適度輸入勞工,補充本港勞動力。

  航空業方面,根據「2023年人力推算」報告預測,香港航空業於二○二八年的人力短缺將上升至約18 000至23 000人。考慮到航空業持續上升的人力需求,在本地工人優先就業的原則下,我們仍然有需要通過輸入勞工的措施,補充航空業的勞動力。政府會繼續留意計劃的執行情況,參考新一輪機場人力資源調查結果、持份者的意見等多項相關因素,從而考慮航空業計劃的未來路向。

  公共小巴/客車業方面,根據二○二三年公共交通人力資源研究初步結果以及與業界的持續討論,雖然運輸業計劃有助紓緩人手短缺的情況,但仍未能完全解決業界面對人手不足的問題,影響業界對乘客提供優質和穩定的服務。運輸及物流局和運輸署會檢視運輸業計劃的實施情況,並繼續評估行業未來數年的人手需求。

  勞工處亦正檢討優化計劃,包括涵蓋範圍、運作和實施安排;促進及確保本地工人優先就業的措施;保障輸入勞工權益的措施;以及其他有關計劃的規定及事項。政府會充分考慮及平衡持份者的意見,從而擬定未來路向。

  政府會繼續密切留意本地勞工市場及各行業人力情況的變化,持續檢視各行業輸入勞工計劃及優化計劃的運作和實行安排,致力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



2025年7月2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8時0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