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二十二題:建設「無廢灣區」
****************
  以下是今日(七月二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陳月明議員的提問和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的書面答覆︰
 
問題:
 
  據悉政府正與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其他內地城市探討推進「無廢灣區」建設,而粵港兩地會以區域性策略處理廢物管理問題,透過優勢互補,加強推動大灣區可回收物料的區域性循環利用。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粵港政府於本年一月成立的「無廢灣區」建設專題小組的具體工作方向和策略,以及最新的工作進度為何;
 
(二)在「無廢灣區」的機遇下,政府將如何發揮香港內聯外通的優勢,促進發展大灣區綠色產業和循環經濟,以及有否評估當中可能出現的困難和挑戰;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及
 
(三)特區政府是否已開始探討跨境運送廢物往大灣區其他內地城市的安排,例如運輸方式(即海路或陸路)和每日處理量;如是,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一)根據國家生態環境部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與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內地城市持續建設「無廢灣區」,探索「無廢城市」區域共建模式。粵港雙方已於今年一月舉行的粵港環保及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小組會議,成立「無廢灣區」建設專題小組(專題小組),作為兩地推進固體廢物管理與資源循環合作的固定機制,以加強政策對接、技術交流與專案協作,提升固體廢物協同處置能力。
 
  專題小組已在今年三月二十七日召開首次會議,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環境保護署與廣東省生態環境廳聯合主持,重點探討以區域優勢互補策略,推動大灣區可回收物料的資源化利用,並通過「項目化推進落實」模式深化合作,共同發展綠色產業和相關設施。目前,專題小組已就區域性資源循環合作、廢物管理政策等議題展開初步討論,並正積極商討推動兩地法規協調和市場對接。
 
(二)及(三)我們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合作方向,是透過共同建設「無廢城市」推動將廢物轉為資源循環利用,而不是轉移都市固體廢物送往大灣區內地城市處理。
 
  在專題小組的合作框架下,香港將充分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進一步深化與其他大灣區內地城市在共同建設「無廢城市」和資源循環利用等領域的合作。一方面引入內地先進的回收處理技術與規模化產業經驗,另一方面結合香港國際化市場環境與成熟的環保管理體系,共同探索區域性循環經濟的發展路徑。例如,正在屯門環保園興建的紙漿生產設施和退役電動車電池回收設施,皆引進內地成熟技術處理本地廢紙和退役電動車電池,既提升香港在區域綠色產業鏈的角色,也促進大灣區綠色科技的協同發展和環保產業互利合作。

  至於香港本地的都市固體廢物處理,特區政府正全力發展先進高效的現代轉廢為能設施網絡。第一座在石鼓洲旁建設中的現代垃圾焚化設施I∙PARK1將於今年內開始運作。此外,特區政府正全力推進發展I∙PARK2,工程項目已於去年十二月開展公開招標,並將於今年七月十八日截標,我們會適時就工程向立法會申請撥款。
 
2025年7月2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2時25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