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法會八題:長者牙科服務
************
以下是今日(五月二十一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陳穎欣議員的提問和署理醫務衞生局局長李夏茵醫生的書面答覆︰
問題:
本人近年不時接獲有關不同長者牙科支援服務未能有效銜接及協調的求助個案,包括有長者參與衞生署「長者牙科外展服務計劃」(外展計劃)接受免費口腔檢查後,因牙患性質未能即時實地治療而僅獲轉介至其他服務,但當他們其後申請關愛基金「長者牙科服務資助」項目(關愛基金項目)以進行鑲牙等治療時,卻因申請條件(即申請者須從未受惠於外展計劃)所限而被拒諸門外,令其陷入「檢查後無治療」的困境。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鑑於有意見認為,現時曾參與外展計劃但未獲實地治療的長者未能申請關愛基金項目的情況,有損長者權益,而關愛基金項目於去年逐步優化服務後仍未處理上述情況,政府會否推出進一步的優化措施,設立相關豁免機制,並按實際情況,批准特殊個案的申請;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二)現時外展計劃的監察機制為何,包括政府如何確保服務質素及跟進流程能有效回應長者實際需要,以及有否定期檢查外展團隊的服務紀錄(例如上門檢查後轉介項目的銜接和跟進情況、滿意度及投訴率等);
(三)現時長者參與外展計劃時,相關政府部門會否明確告知其參與後將不能申請關愛基金,並讓其簽署書面聲明以確認其知悉;如否,會否增設措施確保參與外展計劃的長者充分掌握資訊,以免產生誤會;
(四)長遠而言,政府會否推動衞生署、社會福利署及關愛基金的跨部門協作,以整合外展檢查與資助治療資源,例如建立從檢查、轉介至治療的一條龍服務,以做到無縫銜接及避免重複審查,從而提升政策效率及使用者體驗;及
(五)鑑於有長者反映,雖然政府強調外展計劃的治療範圍比關愛基金項目更闊,但外展計劃的治療資源未必能及時滿足實地治療需求,政府會否調撥資源擴充外展團隊的治療服務範疇及增加可在實地處理的治療項目?
答覆:
主席:
有關陳穎欣議員的提問,本局綜合回覆如下:
居於安老院舍或接受日間護理中心服務的長者,大多都礙於體弱多病,以及認知能力不足,往往無法獲取傳統的牙科護理服務。政府於二○一一年推行一項為期三年的先導計劃,為這些長者提供免費牙科外展服務。先導計劃於二○一四年轉為恆常計劃「長者牙科外展服務計劃」(「外展計劃」),由衞生署透過非政府組織成立牙科外展隊,為全港18區居於安老院舍或使用日間護理中心及同類設施服務的長者每年提供免費的口腔護理服務。必須指出,有關服務並非只提供口腔檢查,其服務範圍包括以下各項檢查及治療服務:
(1)口腔檢查;
(2)洗牙、為長者設計個人化的口腔護理計劃和提供緩解牙齒疼痛的藥物(如有需要);
(3)如需進一步治療,牙科外展隊會在安老院舍/日間護理中心實地為長者提供免費的全面牙科治療,包括補牙、脫牙、X光檢查、鑲配假牙、移除牙橋或牙冠、根管治療(杜牙根)及提供牙橋或牙冠等牙科治療;
(4)如因實際情況所限未能於在安老院舍/日間護理中心實地提供所需進一步治療(例如院舍/中心場地所限或感染控制未能符合要求),牙科外展隊會安排為長者在非政府組織的牙科診所接受所需治療;及
(5)為安老院舍/日間護理中心的護理人員提供口腔護理訓練,及向長者、其家人和護理人員宣傳口腔衞生的資訊。
此外,如無法實地進行進一步治療,政府會資助非政府組織安排交通及陪診服務,讓長者在非政府組織的牙科診所內接受治療。如長者在口腔檢查後,因口腔健康情況有變而需要再接受牙科治療,亦可以經安老院舍/日間護理中心聯絡非政府組織安排。
有關監察「外展計劃」方面,衞生署會以調查方式檢視推行情況及成效,內容包括核實服務對象參加資格、對非政府組織服務的滿意程度、就「外展計劃」可改善之處的意見等,過往接受訪問調查的安老院舍/日間護理中心均表示滿意。此外,衞生署亦會派出專業人員(包括牙科醫生)到院舍進行實地視察,並會隨機抽樣檢查長者的口腔情況,以確定非政府組織為長者提供的服務達至水平。
政府已增撥資源,並不斷推廣及鼓勵安老院舍/日間護理中心加入「外展計劃」。在二○二四至二五服務年度,有接近九成安老院舍/日間護理中心參與「外展計劃」。由二○二四至二五年度開始,參與「外展計劃」的非政府組織已增加至11間,並合共成立了25支牙科外展隊。在該年度內,共有超過五萬名居於安老院舍或接受日間護理中心服務的長者接受了上述牙科護理服務。
「外展計劃」與關愛基金撥款的「長者牙科服務資助」項目(「資助項目」)是針對兩個不同對象群組、截然不同的兩項服務計劃。「外展計劃」本身的設計是一個為較難獲取傳統牙科護理服務、居於安老院舍或接受日間護理中心服務的體弱長者,提供全面的檢查及治療服務的計劃。關愛基金撥款的「資助項目」,在二○一二年推出時主要為低收入長者提供免費鑲配活動假牙和相關的牙科診療服務,其後在二○二四年第三季優化,讓合資格長者即使不適合鑲配假牙,亦可以接受「資助項目」下規定的牙科服務,即牙齒檢查、洗牙、脫牙和補牙等牙科服務。
關愛基金成立的目的,是讓關愛基金的資源更聚焦支援經濟上有困難的市民,特別是那些未納入社會安全網或未能受惠於其他資助計劃的人士。鑑於關愛基金成立的目的及有效運用公共資源的原則,自「資助項目」於二○一二年推出以來,受惠對象一直不包括受惠於「外展計劃」或正領取社會福利署轄下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的長者,有關要求已清楚列明於「資助項目」宣傳單張及申請資助表格內。
必須指出,除目標群組不同外,「資助項目」屬限次資助性質而並不提供持續服務,在「資助項目」下合資格的長者可以接受最多兩次資助,而接受第二次服務的長者必須年滿75歲,並且並未在過去五年內曾在「資助項目」下接受過牙科服務。相比之下,「外展計劃」則是持續計劃,治療範圍比「資助項目」更闊,包括了「資助項目」的所有治療項目,而合資格長者每年可以使用「外展計劃」的服務。因此,接受「外展計劃」服務的長者並不會被轉介至「資助項目」,亦不存在問題所指「檢查後無治療」的情況。
為保障市民口腔健康,行政長官在二○二二年《施政報告》中,宣布全面檢視政府提供或資助的牙科服務,並在二○二二年年底成立口腔健康及牙科護理工作小組(工作小組)。因應工作小組在二○二四年年底發表的總結報告,政府制訂了口腔健康政策:
(一)口腔健康是構成身體健康的重要一環,政府口腔健康政策目標是要令全港市民能夠改善口腔衞生和生活模式,進一步提升口腔健康及身體健康水平;
(二)政府透過宣傳、教育、推廣及發展基層口腔健康及牙科護理(做闊做淺),協助全港市民自我管理口腔健康,實踐重預防、早發現、早治療牙患,以保存牙齒;及
(三)政府聚焦為有經濟困難和特殊需要的弱勢社群,提供適切的口腔健康和牙科護理服務(做窄做深),務求確保該等社群能獲取必需的牙科護理。
在政府制定的口腔健康行動計劃下,「外展計劃」、「資助項目」,連同現有綜援牙科資助,均能發揮於「做窄做深」策略下聚焦地為較難獲得牙科服務的弱勢社群提供牙科護理服務的作用。為進一步加強相關服務,除衞生署政府牙科診所繼續利用現有部分服務容量為公眾提供免費緊急牙科治療(俗稱「牙科街症」)外,衞生署亦會於今年五月二十六日推出「社區牙科支援計劃」,加強為弱勢社群包括有經濟困難長者提供牙科服務,並會於二○二六年內接替「資助項目」。政府會在善用公共資源的大前提下,考慮各種因素,為不同弱勢社群提供適切並配合政府口腔健康政策的牙科服務。
完
2025年5月21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6時3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