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十四題:促進香港科研發展
***************

  以下是今日(五月二十一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鄧飛議員的提問和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的書面答覆:
 
問題:
 
  根據立法會秘書處於上月發布的一份研究刊物資料,香港每百萬人口的科研人員人數遠低於鄰近地區,而本地研究生的比例更持續下降。有意見認為,就讀研究課程的畢業生在就業和研究成果轉化上亦面對多重挑戰,若未能及時正視這些問題,將影響香港未來的創新發展和經濟轉型。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鑑於根據上述研究刊物資料,現時香港每百萬人口僅有4 809名研究人員,遠低於新加坡及南韓,政府在吸引及培育本地科研人才(特別是在STEM領域)有否制訂具體措施;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未來三年,有否訂立增加本地科研人員人數的具體指標及制訂時間表;
 
(二)鑑於根據上述研究刊物資料,於二○二二至二○二三學年,僅有63%在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的大學修讀研究課程的畢業生於畢業半年內找到全職工作,更只有11.6%的畢業生能從事與其學科直接相關的工作,政府有否針對研究生就業困難制訂專門支援措施,以協助他們發揮所長,以及對接本地科研產業需求;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及
 
(三)鑑於有意見指出,香港的科研成果雖然具國際水平,但在商品化及產業化方面表現不足,政府會否加強推動產學研合作,提升科研成果產業化,以促進創新經濟發展;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政府一直致力推動創科發展,以帶動經濟轉型及更多元化發展。國家除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創科)中心,亦在早前頒布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要構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統籌推進機制,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緊密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設,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就鄧飛議員的提問,教育局和創新科技及工業局的回覆如下:

(一)及(二)政府一直多管齊下壯大本地研究及創科人才庫。在培育人才方面,政府引領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資助大學在規劃過程中配合國家「科教興國」的戰略和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的目標,包括在二○二二年《施政報告》中訂立關鍵績效指標,要求教資會資助課程中35%的學生修讀與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和數學)學科。此外,公帑資助研究院研究課程學額的數目,亦由二○二二/二三學年的5 595個陸續增至二○二四/二五學年的7 200個。加上超額收生上限由二○二一/二二學年的70%逐步提升至100%,讓院校可彈性取錄最多14 400名公帑資助研究生,增加超過一半,持續壯大香港的創科和研究人才。
 
  另外,創新科技署(創科署)設有「創科實習計劃」,資助修讀全日制STEM相關課程的本科生及研究生進行短期實習,及早培養他們對在畢業後投身創科事業的興趣。創科署的「研究人才庫」則為合資格的機構和企業聘請大學畢業生進行研發工作提供資助。
 
  在吸引人才方面,「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成功吸引世界各地的科研人才匯聚香港,參與的本地、海外及內地科研人員合共超過2 500人並已培訓超過1 200名博士生。創科署將推出前沿科技研究支援計劃,以吸引國際頂尖人才來港進行前沿科技基礎研究及培訓本地科研人員。
 
  根據政府統計處在二○二四年十二月最新發表的《2023年香港創新活動統計》報告顯示,香港從事研發活動的研發人員數目於二○二三年達43 403人,相關數目在過去幾年亦呈現穩定增長。
 
(三)為完善創科生態圈,提升香港在科技創新方面的競爭力,政府一直透過不同措施推進「產學研」協作,多管齊下支持本地大學的科研成果商品化。例如「創新及科技基金」(「創科基金」)下一百億元的「產學研1+計劃」,以配對形式資助有潛質成為成功初創企業的大學研發團隊將其科研成果轉化及商品化,並規定業界贊助為必要條件。此外,「創科基金」會繼續向八所教資會資助大學的技術轉移處提供年度資助,協助大學把創新意念及研發成果開發成新產品或服務。政府成立的研發中心亦一直進行行業主導及切合市場需求的應用研發工作,並透過合約研究或特許授權安排等,將技術轉移至業界,把研發成果商品化。同時,政府已推動成立「香港新型工業發展聯盟」,旨在匯聚各界人才及資源推動新型工業化,構建「政、產、學、研、投」協作平台,促進不同企業與機構之間的合作,相信對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和商品化也有幫助。



2025年5月21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1時1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