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法會十一題:水資源的管理
*************
以下是今日(五月十四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嚴剛議員的提問和發展局局長甯漢豪的書面答覆:
問題:
本港的水費自一九九五年二月起,至今已近30年沒有作出調整,而水務經營帳目自一九九九年起已錄得持續虧損,該虧損更由二○一三至二○一四財政年度不足10億元,大幅上升至二○二二至二○二三財政年度約24億元。此外,據報香港的水費幾乎是先進城市當中最低,其他先進國家或城市(例如日本和新加坡),其水費佔當地家庭入息約1-2%,而香港平均水費只佔家庭入息不足0.2%。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有否研究,除了水費定價明顯偏低外,本港水務經營持續出現虧損的原因為何,以及當局有否從管理和營運角度檢視持續虧損的原因;若有研究,詳情為何,以及當局會如何作出改善;
(二)鑑於根據政府於二○二三年十二月十三日向本會發展事務委員會提交的文件,本港的主要水源為以「統包扣減」方式從廣東省購入的東江水,而二○二四年至二○二六年每年的基本水價更超過50億元,當局有否積極爭取中央有關部委的支持,並與廣東省當局積極協商,探討優化現時的供水模式(特別是供水價格);及
(三)會否積極考慮將水務署私有化;如會,具體時間表及路線圖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水務署一直致力為市民提供可靠、充足及優質的食水。多年來水務署一方面建造多項水務設施以滿足社會發展和市民的需要,另一方面透過各項節約用水及失水管理措施控制食水需求,近年更發展新的水源,包括海水化淡、再造水(註一)及重用中水(註二),讓供水組合更多元化,以提升食水供應的應變能力。
另外,水務署透過善用科技以提升營運成本效益及精簡業務流程,亦可有效地控制供水成本。
政府會定期基於「用者自付」及「收回服務成本」原則檢討水費水平,亦會考慮社會經濟情況、用戶負擔能力、水務營運財政狀況、持份者的意見等。水資源是市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水費的調整對民生及各行各業的經營均會構成一定影響,政府需要非常謹慎考慮各項因素,做好平衡公共財政狀況及對公眾的影響。
就嚴議員提問的各部分,現回覆如下:
(一)水務署的用戶數目由一九九八年的220萬增至二○二四年的327萬(升幅約49%)。為滿足新增的服務需求,水務設施亦在一九九八年至二○二四年期間大幅增加,包括輸水管由約5 900公里增加43%至約8 500公里、配水庫由215個增加8%至232個,以及抽水站由177個增加8%至191個,導致相關的營運和保養開支持續上升。而同期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亦上漲了40%。另一方面,水費自一九九五年至今卻未有調整(除了一九九六年調整非本地船隻的水費)。綜合這些因素,水務經營帳目自一九九八至九九年度起持續錄得虧損,成本回收率跌至約75%。
為控制供水成本及改善水務經營狀況,水務署一直致力優化水資源管理及善用科技,以精簡業務流程、減少失水及節省能源消耗。同時,水務署的人手編制已由一九九八年的約6 100人下降至二○二四年的約4 700人。
此外,水務署透過失水管理措施,包括在二○○○年至二○一五年期間更換及修復了約3 000公里的老化水管、在近年推行風險為本水管改善計劃及「智管網」等,將政府水管的滲漏率由二○○○年約25%降至現時約13.4%,並同時大力推動節約用水,以延後增建水務設施的需要,從而降低供水的營運、保養及折舊等開支,紓緩成本上漲的壓力,並達至更佳的成本效益。
其他已經實施的提升水務設施成本效益措施亦包括控制私人水管滲漏、安裝智能水錶,及提升水務署的能源管理系統以減少能源的支出。
為長遠更有效地控制供水成本,水務署正制定整體數碼轉型路線圖,分階段實施一系列數碼化項目和措施,包括建立水務署中央運作管理中心、物聯網平台、雲端數據中心、數碼孿生及水力模型應用等,以提升供水的運作效率和穩定性及減少耗能。透過以上各種措施及適時有度調整水費,可長遠改善水務經營帳目的表現。
(二)特區政府購買東江水的價錢,包括內地為東江水輸港而投放的成本,例如基礎建設、系統運作及維修的費用等,以及保護輸港東江水水質措施。而相關費用沒有包括內地用於生態保護及其他方面的成本,例如內地因限制開發東江流域沿線保護區,以及在受保護範圍內禁止採石、開礦及大規模禽畜養殖等活動而承擔的機會成本。東江水的價格會在每三年商討東江水供水協議時作檢討,根據既定機制,考慮各項客觀因素,包括人民幣兌港幣匯率的變化、粵港兩地有關物價指數的變化,以及營運成本的增幅,作合理和適度的調整。事實上,二○二四至二○二六年供水協議的基本水價增幅更低於上述匯率變化及物價指數變化兩個客觀數據。
自二○二一年起,東江水供水協議採用「統包扣減」機制,香港可按需要輸入東江水,如本地雨水集水量較高,所需的東江水水量低於每年供水量預設上限時,水價會按實際供水量從基本水價扣減。這安排令控制存水量更具彈性,避免浪費東江水資源,亦節省輸送東江水的能源成本。粵港雙方亦同意此「統包扣減」機制可至少應用至二○二九年。
(三)正如前文所述,水資源是市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高度可靠的供水服務極為重要,對民生及各行各業經營影響重大。雖然其他地方有一些私有化供水事業的例子,我們亦留意到有關的營運安排不一定會為社會帶來整體利益,反而私人投資者可能為了盈利而令市民需要支付高昂的水費,又或為了控制成本而不願投入資源保養及維修老化的水管和其他水務設施。政府現時並無私有化水務署的計劃。
註一:再造水是指將經過污水處理廠處理的排放水,再加工處理後,可以再次使用的水。
註二:從浴室、洗手盆、廚房洗滌盆和洗衣機等地方收集得來的水稱為中水,中水與收集的雨水經處理後可予以重用,作沖廁等非飲用用途。
完
2025年5月14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5時3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