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六題:北都大學教育城
*************
問題:
政府已在北部都會區預留用地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大學城」),並計劃在二○二六年上半年公布「北都大學教育城概念發展綱要」。按目前規劃,大學城分布於牛潭尾新發展區約46公頃、新界北新市鎮約40公頃及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約五公頃三個地段。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上述三幅用地的發展時間表、基建詳情及預計動工時間為何;鑑於據悉本地及外地院校對大學城反應積極,政府會如何加快發展,包括提前於今年內公布「北都大學教育城概念發展綱要」,以滿足需求;
(二)鑑於有意見指出,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的發展進度領先其他兩個選址,港鐵洪水橋站亦預計於二○三○年落成,政府會否優先發展該區教育用地;如會,具體計劃為何;如否,原因為何;及
(三)鑑於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教學用地只有五公頃,政府會否按最新發展,動態規劃和整合土地,並擴大該用地的規模至與其他兩個選址相若(即40公頃以上);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教育是培育人才的關鍵。香港的專上教育高度國際化和多元化,香港是全球唯一擁有五間全球百強大學的城市,亦是國際高端人才交流合作的匯聚地。行政長官連續兩年在《施政報告》提出建設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未來人才搖籃」,並且善用北部都會區擁有新土地、新人口、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不同產業的發展機遇,以及與內地的緊密聯繫,為專上教育界別提供擴容提質的發展空間。
現時,政府已在北部都會區內的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牛潭尾新發展區(牛潭尾)及新界北新市鎮一共預留約90公頃土地,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大學城),鼓勵本地專上院校以自資模式與中外知名院校以靈活創新的模式,開拓更多品牌課程、研究合作和交流項目。北都大學城的發展,將遵循四個目標與策略逐步推展相關工作,包括:
(一)產業導向;
(二)支持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
(三)配合國家發展戰略;以及
(四)產業帶動,按部就班。
教育局計劃在二○二六年上半年公布「北都大學教育城概念發展綱要」。
就劉國勳議員的提問,經諮詢發展局後,綜合答覆如下:
(一)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已規劃的大學城用地約五公頃,可供自資專上院校發展新校園,以支持自資與公帑資助專上教育界別並行發展。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已制定法定城規圖則並於二○二○年開始首期工程,而包括大學城用地在内的第二期工程已於去年上半年起分階段陸續展開,預計最早可於二○二六年內完成平整大學城用地,以供進行校舍建造工程。
至於牛潭尾和新界北新市鎮,現時規劃的大學城用地分別約46公頃及40公頃,發展局在二○二四年底公布了兩個新發展區的發展建議。當日後完成法定城規程序後,發展局會優先在兩個新發展區開發大學城用地,預計牛潭尾由政府主導的土地平整工程,最早於二○二七年展開,首批大學城用地最早於二○二九年完成平整;新界北新市鎮的大學城用地,建議納入該區的「優先發展區」內,政府主導的土地平整工程最早可於二○二八/二九年展開,首批大學城用地最早可於二○三○/三一年完成平整。
(二)及(三)土地是珍貴的社會資源。在為北部都會區的專上教育作整體布局及規劃時,我們參考了相關院校早前就大學城發展提交的初步意向,並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及穩健發展作為基礎。綜合考慮各項因素及發展優次後,政府已經將大學城用地由最初的約60公頃增加至現時的約90公頃,以配合專上教育界的需要。同時,教育局會繼續按照「產業帶動,按部就班」的原則,視乎北部都會區不同板塊的發展策略及步伐,分階段推進大學城的規劃。
正如相關部門經廣泛諮詢及綜合不同政策考慮後制定的《洪水橋及厦村分區計劃大綱核准圖》及《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所指出,政府已在洪水橋預留了約五公頃土地,供自資專上院校發展新校園,以支持自資與公帑資助專上教育界別並行發展。相關平整工程預計於二○二六年內完成,所以預計可比牛潭尾及新界北新市鎮的有關用地較早推出。我們現正與相關政策局/部門商討預留土地的具體位置、面積、用途及密度等規劃事宜,並會配合規劃事宜的進度,適時邀請合資格的自資專上院校就上述土地提交發展意向書。
《洪水橋及厦村的分區計劃大綱核准圖》於二○一八年十月公布,為區內不同地塊制定了住用、產業和政府/社區設施等用途,以及發展參數。發展局會因應社會和經濟的最新發展,適時檢視土地用途、發展參數等規劃事宜,有需要時可提出圖則修訂,過程中會考慮各界意見。如有院校的發展計劃需要比五公頃更大的用地,並符合相關的考慮因素,包括可行性、成本效益、如何善用現有的校園設施和公共資源等,教育局會與相關政策局/部門檢視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的有關土地用途規劃是否有修訂空間,以配合院校的發展計劃。
多謝主席。
完
2025年5月7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5時15分
香港時間15時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