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明愛醫院公布早前一宗醫療風險警示事件的根源分析報告
*************************
  下稿代醫院管理局發出:

  明愛醫院發言人今日(五月六日)公布早前一宗醫療風險警示事件的根源分析報告︰
   
  一名有高血壓及認知障礙症病史、缺乏溝通能力的七十五歲男病人,二月二十八日因腹部脹痛及無法排便入住本院接受治療。根據醫院紀錄,病人自二月起由進食碎餐改為糊餐。
   
  因應病人情況好轉,他於三月二日由禁食轉為流質飲食。三月三日,醫生的醫囑將其飲食指示改為DAT(即可耐受飲食的英文術語),計劃讓病人恢復日常可進食的膳食,而護士將有關術語理解為正餐。病人被餵食期間鯁喉,經搶救後不治,於同日下午離世。
   
  本院事後公布事件及成立根源分析委員會分析成因。委員會調查後認為,今次事件的根本原因是醫護人員對有關術語有不同解讀,導致臨床團隊之間出現溝通落差及無法達至一致的做法。
   
  委員會認為事件亦涉及多項因素,包括醫護人員在釐清飲食指示方面缺乏溝通;部分電子系統內的標準膳食種類包含可耐受飲食的英文術語,可能導致醫護人員認為有關指示屬於特定的膳食種類。此外,有關術語在部分護理教學教材內的意思等同正餐,這可能導致在日常臨床實踐中出現不同的理解。
   
  委員會亦發現,在使用電子床頭顯示板的系統中,可耐受飲食不是一個標準選項,然而醫護人員卻可輸入有關術語,導致為病人選擇膳食上出現不同的解讀。另外,醫院亦沒有一套標準化的流程用於病人評估、膳食選擇及記錄病人的可耐受飲食。
   
  委員會提出以下改善建議:
 
  1. 統一對可耐受飲食術語的解讀,並就此與醫護人員溝通;
  2. 在所有表格及電子系統內移除可耐受飲食的膳食種類選項,以消除歧義;
  3. 改善由病人評估、溝通以至提供膳食方面的膳食管理流程;及
  4. 統一膳食管理系統與電子床頭顯示板系統內膳食選項,並改善相關系統的介面,令資料能即時同步,減低誤解飲食指令的風險。
 
  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已統一對可耐受飲食術語的定義,將其明確定義為一種按病人可耐受程度、喜好及醫療狀況,並經專業評估後制定的飲食方式。而此術語不代表任何特定的餐飲質類。
   
  本院會落實執行有關建議,加強醫護人員培訓以確保他們對有關術語的定義有正確理解,並在日常實踐中有效執行。本院已與家屬會面,解釋報告內容,並再次向家屬致以深切慰問。醫院會繼續與家屬保持溝通及提供所需協助。
   
  本院已向醫管局總辦事處呈交報告。本院謹向根源分析委員會所有成員致謝,委員會名單如下:
   
主席
劉家獻醫生
港島東醫院聯網臨床服務統籌(內科)
       
成員
車錫英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副院長(研究)
   
陳文諾
醫院管理局總辦事處護理服務部總護士長
   
鄭家燕
九龍中醫院聯網(營養部)聯網經理
(於三月六日加入)
   
張偉文醫生
醫院管理局總辦事處總行政經理(病人安全及風險管理)
   
林昕圻
九龍東醫院聯網言語治療部部門經理
   
劉志雄醫生
伊利沙伯醫院外科部門主管
   
黃國豪醫生
明愛醫院臨床服務統籌(外科)
 
2025年5月6日(星期二)
香港時間17時30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