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發展局局長就《2025年撥款條例草案》恢復二讀辯論致辭全文(只有中文)
***************************************
  以下是發展局局長甯漢豪今日(四月三十日)在立法會會議就《2025年撥款條例草案》恢復二讀辯論的致辭全文:

主席:

  首先,我感謝各位議員在《2025年撥款條例草案》辯論期間,就發展局的工作,特別在推展工務工程、北部都會區(北都)發展、精簡發展審批程序及建造業發展方面,提出了很多寶貴意見。

推展工務工程

  土地和基建發展是對香港未來的重要投資。按中期財政預測,未來數年的基本工程開支會由早前預計平均每年約900億元,增加至平均每年約1,200億元,政府會按着這個更高的總體指標,因應不同工程項目的優次緩急作出部署。

  同時,政府和私營界別都要致力降低建築成本。工務工程方面,我們從四個方向出發,包括:
(一)優化項目採購模式;
(二)優化香港的建築標準;
(三)牽頭推動建造業數碼化和善用科技;及
(四)精簡發展審批的措施。

  其中善用科技和精簡程序有助減低人力需求和增加生產力,從而減低佔建築成本很大比重的工資成本。我們會按上述方向「成熟一項推一項」,例如於今年內率先為「組裝合成」構件和鋼筋制定中央採購方案;調適不同地域的標準,促進國內外優質並具成本效益的建築物料於本地應用;透過「建造業創新及科技基金」鼓勵建造機械人及人工智能的應用;以及推動更多環節採用由專業人士自行認證以精簡審批流程。發展局轄下的項目策略及管控處亦會繼續為工務工程項目擔當好把關角色,並且探討在更早階段便參與審視工程規劃及預算。

北部都會區發展

  建設北部都會區推動香港的長遠和持續發展,是重要的投資。在繼續優先為北都投入政府資源的同時,我們亦會運用創新思維,採用更多元的發展模式,善用市場力量提速提效。

  其中,我們為三個「片區開發」試點進行了市場意向徵集活動,收到共22份意向書,現正加緊研究收到的意見以敲定招標條款,今年下半年起陸續為該三個片區進行招標。我們亦為三個海島海岸旅遊發展項目進行市場意向徵集,其中一個是位於北都的尖鼻咀和白泥發展項目。我們一改過去常用的做法,這次在還未啓動法定規劃程序之前便徵集市場意見,是希望這些海島海岸的新亮點可以透過市場參與,特別是擅長發展這類項目的優勢企業,早日將這些項目落到實處。

  我們自二○二三年年底起優化了北都的原址換地安排,讓私人土地業權人有更大機會參與北都發展。至今已有五宗成功原址換地個案,包括今個月剛完成洪水橋首宗涉及大型住宅項目的原址換地協議。

  另外,我們正探討一系列措施,為市場參與發展提供更好的環境,包括探討容許土地業權人透過主動交回政府計劃徵收的土地,以扣減或抵銷其在新發展區進行原址換地或「片區開發」所需繳付的金額,亦探討使用「按實補價」,以及研究用長於七年的租期出租政府土地。

  此外,我們亦正在研究透過成立政府持有的公司營運北都內的個別產業園區。

精簡發展審批程序

  發展局亦會繼續聯同各審批部門,積極推出各項措施,精簡發展審批程序,縮短建築期並藉此降低建築成本。我們於去年七月發布內部通告,首次明文要求所有審批部門要以「促進者」思維處理發展申請,該通告亦臚列指導原則及良好作業方式。為落實通告要求,各相關部門已制定工作計劃,在去年第三季起至今年年底,陸續研究或實施約60項新措施,涵蓋範疇包括推動由專業人士自行認證、在更多環節容許分階段提交資料、簡化提交和更新技術評估的要求、精簡土地行政程序等。我們會督導措施的落實,我們亦會和業界對接,因應業界的實際經驗發掘更多可拆牆鬆綁的環節。

建造業發展

  我們亦留意到不少議員發言支持推動香港建造業發展。數碼化及創新科技將推動建造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我們於去年八月成立了由政府全資擁有的香港建築科技研究院,研究院與發展局及工務部門緊密合作,加緊令具成本效益的創新建築物料、技術、機械等得以陸續在本地應用。

  在人才培訓方面,我們已預留1,500萬元在未來兩年持續支持「主要項目精英學院」的工作,預計培訓約100名政府和業界的主要項目領導人員和中層管理人員。

  我們亦會與建造業議會合共撥款約9,500萬元,延續在職培訓津貼先導計劃,在未來兩個學年繼續為加入了建造業的高級文憑畢業生提供在職培訓津貼,支持他們修讀與建造業相關的兼讀學位課程,預計將有額外約1 000名從業員受惠。此外,留意到近期私營工程量減少,在我們支持下,建造業議會將出資1億5,000萬元,資助僱主聘請及挽留建造業青年專才,為約2 500名工程、建築、測量、規劃及園境的學位畢業生提供在職培訓,協助他們獲取專業資格,持續行業人才庫的發展。有關資助計劃非常受歡迎,申請現已在處理中。
  
  主席,我們會致力做好支持社會及經濟持續發展的工作,同時致力降低建築成本。土地規劃和發展的工作,既需要勾劃願景和作出長遠部署,亦要準備因應瞬息萬變的經濟環境和社會需要作出調整和給予彈性。我們既要發揮政府的引領作用,亦要善用市場力量。我們會繼續以提量、提速、提效、提質為指導方針,審時度勢,做好平衡。主席,我謹此陳辭,懇請議員通過《2025年撥款條例草案》。
 
2025年4月30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5時10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