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十七題:打造「適老化」居住環境
******************

  以下是今日(四月三十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廖長江議員的提問和房屋局局長何永賢的書面答覆:

問題:

  根據政府統計處的預測,香港65歲或以上的銀髮人口將從二○二三年的164萬增加至二○四三年的267萬,佔二○四三年總人口的約百分之三十五。就打造「適老化」居住環境,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鑑於據報,香港在二○三二年前將缺乏超過六萬個長者居所,而有意見認為,香港房屋協會(房協)的「長者安居樂」住屋計劃(長者安居樂)受長者歡迎,而觀塘花園大廈第二期重建計劃及筲箕灣明華大廈重建計劃兩個項目均設有長者安居樂項目,並分別預計在二○三三年和二○三五年落成,未必能追上長者的住屋需求,當局未來會否計劃在新發展區(例如北部都會區),發展更多「樂齡房屋」,打造養老社區項目;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二)鑑於政府於去年一月二十四日回覆本會議員的質詢時表示,過往樂頤居及彩頤居的住户退租的主要原因包括住户入住安老院舍,以及基於身體狀況而搬至親友住所居住等,過往當局有否收集該等住户對相關醫療及護理服務的意見;是否知悉,房協有何措施提升其醫療及護理服務質素,以加強長者安居樂的吸引力;及

(三)鑑於據悉,內地的居家養老市場正在發展階段,擁有龐大需求,當局會否考慮與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在相關項目上進行合作,並共同為樂齡房屋制訂「灣區標準」,透過協同發展壯大樂齡房屋的市場;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是政府的安老政策方針。就廖長江議員的提問,經諮詢勞工及福利局和發展局,現綜合回覆如下:

(一)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一直秉承「關懷為本」及與時並進的信念,積極探討可行的便利長者措施,按實際需要打造一個宜居、共融及讓居民更有歸屬感的生活環境,以配合政府的居家安老政策。房委會從住屋安排、單位設計、屋邨設施及科技應用多方面照顧長者住戶的需要,為他們建構幸福家園。

  為配合長者的住屋需要及鼓勵較年青的家庭照顧年長父母或親屬,房委會設有多個優先配屋計劃,包括「共享頤年」優先配屋計劃、「天倫樂」優先配屋計劃及「高齡單身人士」優先配屋計劃。凡參加相關優先配屋計劃而符合資格的申請,通常會比一般家庭申請較早獲得處理。例如符合「天倫樂」優先配屋計劃的申請可獲提早六個月處理,並獲發一個相應登記日期。此外,為照顧公屋長者住戶選擇永久赴內地居住的需要,房委會會向參與「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而入住在粵指定安老院舍或在「綜援長者廣東及福建省養老計劃」、「廣東計劃」及「福建計劃」下領取可攜現金援助的香港長者發出保證書,讓他們日後若情況有變而需回港定居並行使保證書時,在符合當時公屋申請的資格及保證書上所列的條件下,可獲編配一個合適的公屋單位作為居所。藉著不同計劃及安排,我們希望能更全面照顧合資格長者的住屋需要,以及能有效地分配房屋資源。

  在單位設計方面,房委會已將「通用設計」概念應用在新建公營房屋,以及在可行的情況下,為現有公屋提供或改善有關設施,讓長者能輕鬆使用。相關設施包括在單位的廚房和浴室鋪設防滑地磚、門柄和洗滌盆及花灑的水龍頭採用推桿式開關、採用較大的開關掣和門鐘按鈕並安裝在易於觸及的高度;以及在切實可行的情況下,按需要在單位入口設置斜道、擴闊浴室門口、將浴缸改為淋浴間、在浴室加設扶手或安裝火警視像警報系統等。

  屋邨設施方面,於二○二四年九月推出的「幸福設計」提出八個幸福概念,當中包括「樂齡安居」及「跨代共融」,旨在提升長者的居住安全,以及與不同年齡家庭成員之間的互相扶持。「樂齡安居」概念著重設計年齡友善環境,顧及長者居家安老的需要,例如在電梯內和入口大堂設置倚座、在長走廊加設扶手,以及增加圖像標誌以提升大樓及方向辨識度,讓長者輕鬆出門,並且能更容易識別不同設施。同時,房委會支持慈善及非政府機構在公共屋邨內提供流動健康檢查及醫療服務等,滿足長者不同的需要。「跨代共融」概念則為創建多元共融環境,促進跨越年齡、文化背景,以及傷健共融的鄰里連結,例如優化邨內共享空間、增加社交座椅等,以促進鄰里之間互相認識和交流;或在同一個休憩區設置長者康體設施及兒童遊樂設施,讓老人家、兒童及其家長可在同一地方享用康樂和健體設施,建立長幼共融社區。另外,為便利現有公共屋邨內的長者活動需要,房委會已為長者人口比例較高的屋邨額外增設長者康體設施及器材,供長者住戶舒展肌肉作強身健體之用。

  在完善新建公營房屋的同時,房屋署亦把握時間和善用恆常資源,率先在五個現有屋邨推出先導項目——「幸福先行‧預試計劃」,融入和落實「幸福設計」概念。此外,房委會亦會為有需要及合資格的長者住戶在其居住的公屋單位內進行調適或改裝工程,以配合他們各種起居活動。房委會會持續檢視及完善公營房屋設計,以照顧長者住戶的需要。

  在規劃公營房屋項目時,房委會會參考相關的規劃要求,諮詢各相關部門及機構意見,在項目預留空間提供適切的設施,例如長者鄰舍中心、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及安老院舍等,服務居民及鄰近社區。

  另一方面,香港房屋協會(房協)轄下「長者安居樂」住屋計劃以「終身租住」模式營運,為年滿60歲的中等收入人士提供集居住、康樂設施與醫療護理於一身的居所以供選擇。目前已落成入住的三個「長者安居樂」項目,分別為將軍澳的樂頤居、牛頭角的彩頤居,以及紅磡的豐頤居,合共提供888個長者友善單位。下一個「長者安居樂」項目位於北部都會區(北都)粉嶺百和路,預計本年度落成,提供約260個單位。項目還包括由非政府機構營運約50多個宿位的自負盈虧安老院舍。

  除了興建長者住屋項目,房協近年亦研究在一般項目適當加入「可改動設計」單位,及進一步採用通用及通達設計,讓住戶隨著年紀增長或身體所需,靈活地將單位改裝成長者宜居單位。此外,房協近年亦將居家安老的概念提升至建立跨代共融的居住環境,當中包括採用「綜合發展模式」規劃新項目,即在同一個社區提供多元化的合適房屋及居住環境,凝聚不同年齡的居民,建立適合「長、中、青、幼」的跨代共融社區,筲箕灣明華大廈重建及粉嶺百和路項目便是其中例子。

  北都是未來土地主要來源,發展局正全力推進工程,並陸續提供土地作房屋和產業發展。北都新發展區將採取年齡友善的城市規劃和設計,預留充足空間以容納多元房屋選擇,完善生活配套、綠化休憩空間等,為不同年齡包括長者打造宜居社區。根據已公布的土地用途規劃,北都的新房屋用地未來10年會有約210 000個新落成的公營及私營住宅單位。

  此外,為締造長者友善的樓宇環境,發展局於二○二四年底提出一系列有利長者生活的樓宇設計建議,發展局正分析收集到的意見,敲定最終建議,目標於二○二五年年中開始分階段通過修訂指引、作業備考和法例落實設計要求,以及制訂「長者友善樓宇」認證計劃,鼓勵私人項目主動採納更多長者友善設計。

(二)房協「長者安居樂」項目樂頤居及彩頤居住戶的退租主因為住戶離世,其他原因包括入住安老院舍及基於身體狀況而搬至親友住所居住。

  房協定期收集「長者安居樂」住戶對照護服務的意見,二○二三年的結果顯示近九成住戶對有關服務表示滿意。

  此外,房協持續優化「長者安居樂」項目所提供的服務,由跨專業團隊為住戶提供全面、創新及適切的服務,包括定期的身心健康評估及身體檢查。房協會因應住戶的個人需要安排適切服務,例如提供多元化健體運動項目,增強長者住戶的身體機能,亦不時舉辦各類型社交聯誼活動及興趣班等,以鼓勵住戶建立健康、積極和可持續的生活模式,為住戶建設適合安享晚年的居所,全方位實現居家安老。

(三)上文提及政府為長者所推行的便利措施及支援。此外,政府會繼續密切留意社會發展,並與內地不同城市的對口單位就好房子和幸福社區的建設工作緊密交流,當中亦包括創新房屋科技(例如樂齡科技)及「樂齡安居」幸福社區。



2025年4月30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5時0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