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十題:培養及吸引創新科技人才
*****************
問題:
有意見認為,為實現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願景,並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本港需要培養及吸引足夠的創科人才。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過去三個學年,修讀物理科、化學科、生物科及數學科延伸部分,以及同時修讀兩個上述科目或以上的高中學生人數及比例分別為何;
(二)政府有何措施鼓勵學生選修包括物理科、化學科、生物科及數學科延伸部分等理科課程,以進一步培養本地創科人才;
(三)鑑於有意見認為,要實現《十四五規劃綱要》確立香港為八個重點領域發展中心的定位,相關的人力資源規劃是關鍵配套,政府有何計劃進一步培養及吸引人才,以達成有關的人力資源規劃目標;
(四)鑑於有意見認為,人工智能(AI)已成為未來發展所需的一大元素,政府會否研究將編程及AI應用列為中、小學必修課程及為教師提供相關教學指引;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五)鑑於有意見認為,目前STEAM(即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和數學)教育的師資不足,政府會否考慮引入AI輔助教學及「大規模開放線上課堂」(即透過網絡把課程開放給大量線上使用者參與學習),讓學生能夠在網上接受多元模式軟件應用訓練,及早裝備自己,迎接未來職場所需;及
(六)鑑於有意見指出,目前生成式AI已融入生活,例如DeepSeek等免費聊天機械人可在網上免費下載使用,當局會否考慮為老師提供教學指引,以充分運用AI輔助教學,例如讓AI擔任課堂助理及協助老師制訂課程大綱,同時鼓勵學生與AI互動,讓學生盡早掌握使用AI的技巧?
答覆:
主席:
政府持續於中小學大力推動數理教育,並加強數字教育,為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提供人才支撐,貫徹落實國家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教育局透過優化課程、加強教師培訓,在學校營造科學和創科的學習氛圍,從小培養學生學習數理與科技的興趣和能力,以及數字素養,讓學生迎接創科發展的機遇及未來職場所需。
就葛珮帆議員提問的各部分,現謹覆如下:
(一)及(二)隨着教育局在二○二一/二二年推出優化高中課程措施為學生釋放空間後,在高中階段修讀三科選修科目人數顯著增加,其中修讀物理、化學、生物及數學延伸部分(單元一/單元二),以及同時修讀兩個上述科目或以上的人數及百分比相比在二○二一/二二至二○二三/二四學年穩步增長,詳情如下:
學年 |
中四學生人數(百分比) | ||||
生物 | 化學 | 物理 | 數學科 延伸部分 |
同時修讀2個 數理選修科目或以上 |
|
2021/22 | 16 980 (34.4%) | 16 115 (32.7%) | 12 769 (25.9%) |
9 701 (19.7%) |
17 104 (34.7%) |
2022/23 | 17 419 (34.6%) |
16 625 (33.1%) |
12 880 (25.6%) |
10 098 (20.1%) |
17 832 (35.5%) |
2023/24 | 17 647 (35.0%) |
16 714 (33.1%) |
13 034 (25.8%) |
10 466 (20.8%) |
18 226 (36.1%) |
資料來源:
教育局「高中科目資料調查」;數據來自約440所開辦本地高中課程的官立和資助中學、按位津貼學校和直接資助計劃學校。二○二四/二五學年的數據仍在蒐集中。
教育局正多管齊下強化學生的數理基礎,進一步培養本地創科人才。課程方面,教育局會持續優化課程,包括檢視現行的高中物理、化學及生物科課程,加強創新科技元素,又強化數學教育,推出更多學校支援項目,加強數學建模教育,提升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師培訓方面,教育局持續舉辦數理及創新科技的教師專業培訓課程,讓教師緊貼創新科技,並將創科元素引入課堂教學中,主題包括生物工程、機器人科技、能源科技、數學建模等,增潤學生學習。
學生活動方面,我們持續與科創相關的機構,例如與專上院校、數碼港、專業工程師團體、香港資優教育學苑等協作,於課堂內外推出科創相關的學生體驗活動、講座、比賽、培訓等,例如「數學在STEAM世界中的應用」傑出學人講座、香港學生科學比賽、「中小學創新工程教育計劃」,以激發學生未來投身科研和創科行業的志向,應對未來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
我們將在課程發展議會科學教育委員會下成立專責小組,與各持份者探討進一步優化科學教育的方案。
(三)教育是培育人才的關鍵。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資助大學方面,政府在二○二二年《施政報告》訂下目標,持續優化專上教育,鼓勵教資會資助大學開辦與未來經濟發展有更大關連的課程,從而達至在二○二六/二七學年前,教資會資助大學的學生當中,修讀與「八大中心」相關學科的比例達約60%。透過教資會的三年期規劃工作,教資會資助大學將在二○二五至二八年三年期開辦更多與「八大中心」相關的新課程,務求培育切合香港發展所需的人才,為「八大中心」的發展注入動能。
(四)、(五)及(六)教育局於中小學推展數字教育(包括人工智能)的核心是提升學生的數字素養,以及打穩數字技能的學習基礎,培育學生成為負責任的公民及終身學習者。
為推動學校使用人工智能輔助教學,教育局於二○二四年底,以先導形式於初中科學科,推出「『智』為學理」撥款計劃,供公帑資助中學申請。成功申請的學校會獲發一筆過10萬元撥款,安排科學科教師報讀由專上院校或相關專業團體舉辦的培訓課程,以推動教學創新。
為讓學生從小掌握編程和使用人工智能的技巧,教育局在二○二三年推出「初中人工智能課程單元」和「高小增潤編程教育課程單元」,更有系統地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並認識人工智能的基礎和應用。上述課程單元設教學建議和指引,讓教師有所依循。現時幾乎所有公帑資助中小學,已分別於高小和初中推行增潤編程和人工智能教育。
教師培訓方面,教育局持續提供與編程、人工智能相關的專業發展課程,內容着重引導學生善用創科及資訊科技工具解決問題,以加強學與教效能;培訓課程亦涵蓋人工智能工具在各學科教學上的應用,包括幫助教師掌握要素,教導學生向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有效地提問,以充分運用人工智能輔助教學。課程亦分享學校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於教學上的良好經驗,包括利用這些工具編寫教學大綱及製作教學材料,並協助教師按實際的教學情況,制定校本使用人工智能的安排或指引。培訓課程以線上線下模式進行,惠及更多教師。
至於電子學習平台和資源等配套,教育局的優質教育基金撥出五億元,為學校提供合共22個項目,已於二○二三/二四學年初展開。項目會運用創新科技如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提升多個學科/範疇的學與教效能,包括數理教育、編程、機械人。預計在二○二五年中,項目的成果將陸續發布給學校使用。此外,我們與香港教育城協作,在二○二五年內推出有關學習人工智能和運算思維的網上學習平台,以及發放專家講座視頻網頁,以推動學生在網上進行自主學習(包括學習不同軟件的應用)。
本港高等教育一直敢於創新,並與科技發展相輔相成。隨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冒起,創新和突破性科技為教學革新和學習體驗帶來全新挑戰與龐大機遇。就此,教資會在質素保證局支持下,撥款一億元設立科教創新基金,以鼓勵大學利用創新和突破性科技推進教學革新及豐富學習體驗,培養大學生在數字化經濟環境中成為德才兼備的新世代人才。大學亦積極探討將人工智能應用於教學上,例如提供人工智能學習工具以及推出人工智能講師等。此外,多間大學目前亦提供「大規模開放線上課堂」,以更具彈性的創新學習模式,供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在網上修讀課程,部分費用全免,為有志自我增值的人士提供更方便的進修途徑。
完
2025年2月26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1時50分
香港時間11時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