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懲教署二○二四年工作回顧(附圖)
****************
以下是懲教署署長黃國興今日(二月二十日)在周年記者會上的發言全文:
前言
《維護國家安全條例》於二○二四年正式刊憲生效,體現香港特區政府維護國家安全的決心,亦開啓社會穩定發展的勢頭。懲教署肩負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使命,於過去一年竭力確保羈管及更生工作到位。同時,我們主動走到圍牆之外,利用懲教署獨有資源,積極推展助更生及社區防罪教育工作,培養青少年成為守法守規的社會棟樑。
(一)在囚人口概況
二○二四年,收納入懲教院所的人次(包括定罪、還押及被羈留人士)較二○二三年上升7%,達18 438人次。此外,懲教院所平均每日在囚人口亦由二○二三年的8 498人大幅上升至二○二四年的9 550人,增幅達12%,而平均每日收容率亦由75%上升至85%。
自二○二一年起,平均每日還押人口的按年升幅均超過15%。二○二四年相關人數達3 650人,較二○二三年3 096人增加18%,為二○○○年以來的新高數字。
另一方面,懲教署自二○二一年起協助羈押根據《入境條例》而被羈留的成年非香港居民。羈留人士的收納人次由二○二三年的580人次上升至二○二四年的787人次,上升36%;而平均每日羈留人口由二○二三年的185人上升至二○二四年的318人,大增72%。
二○二四年,因涉及黑暴事件相關罪行(包括暴動、非法集結等)及違反《香港國安法》/《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而被收納入懲教院所的人士有410人次(當中有64人次涉及違反《香港國安法》/《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較二○二三年的950人次減少540人次,下降57%。截至二○二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涉及黑暴事件相關罪行及違反《香港國安法》/《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的在囚人口有591人,較二○二三年的776人下降24%。
為應對不斷變化的在囚人口,特別是持續上升的還押人口,懲教署已調撥個別懲教院所的部分收容額,用作收納還押人士,以緩解收押所過度擠迫的情況。另外,署方亦已展開原址局部重建荔枝角收押所的工程,長遠增加成年男性還押人士收容額。署方會繼續密切留意在囚人口的變化,並根據實際運作需要靈活調配資源,適時調整還押人士的收容額。
(二)羈管工作
在過去一年,收納入懲教院所的人次及在囚人口持續上升,對懲教院所的管治及保安均構成重大挑戰。儘管如此,懲教人員仍上下一心,緊守崗位,繼續採取防患未然策略,除了加強情報收集及搜查行動外,亦透過科技應用和提升設施裝備,竭力打擊院所內違法違紀行為,維持院所的良好秩序和紀律。
在遏止毒品流入院所方面的工作,去年,有賴署方嚴密堵截下,搜獲懷疑毒品的個案只有六宗,較二○二三年的16宗大幅減少超過六成。其中五宗是在新收納在囚人士體內發現;餘下一宗是從寄給在囚人士的信件中發現。此外,署方繼續採取主動,去年在懲教院所進行了12 547次聯合搜查/特別搜查/夜間突擊搜查行動,共搜查20 589個地點,並且引入流動式X光機,以提升搜查工作的效能及加強阻嚇性。
隨着收納入懲教院所的人次及在囚人口在二○二四年內持續上升,在囚人士違反紀律和涉及暴力行為的個案數目亦有所增加。二○二四年,在囚人士遭紀律檢控的數字為6 393宗,按在囚人口比率計算,每1 000名在囚人士有669宗違紀個案,較二○二三年的628宗上升7%。首三項紀律檢控分別為「妨礙秩序及違反紀律」、「管有未獲授權管有的物品」及「不服從懲教署人員的命令」,分別佔整體數字的35%、28%及18%。二○二四年,共有3 412名在囚人士遭紀律檢控,較二○二三年的3 011人增加401人,上升13%。當中有618人作出三次或以上的違紀行為,共涉及2 837宗紀律檢控,佔整體紀律檢控宗數的44%。
至於涉及暴力行為的個案,二○二四年共有382宗,主要涉及在囚人士打鬥或襲擊他人,數字較二○二三年的351宗上升9%。當中因案情較嚴重而須轉介警方跟進的個案有26宗,較二○二三年的22宗增加18%,而職員遇襲或在制止暴力行為期間受傷的數字為20人次,較二○二三年的15人次增加33%。
二○二四年,共錄得五宗在囚人士集體違紀事件,較二○二三年增加一宗,參與上述事件的人數合共49名。
為維護院所的良好秩序和紀律,除了院所人員嚴正執法,以打擊各類違紀行為外,區域應變隊於二○二四年,合共出動四次以支援院所的保安工作,當中包括處理在囚人士集體對抗院所管方及集體打鬥等事件。
除應對在囚人士的非法活動及違紀行為外,懲教人員亦時刻保持警覺,全力偵察及防止在囚人士作出自我傷害行為。在人員努力下,二○二四年,懲教院所共錄得18宗在囚人士自我傷害個案,較二○二三年的30宗大幅下降40%。
(三)更生工作
署方於二○二四年,全面落實各項措施,全方位加強更生工作,包括強化在囚人士的改過決心、將更生計劃由圍牆內延展至圍牆外,以及努力爭取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和支持更生工作,以協助在囚人士改過自新,重投社會。
針對因涉及黑暴事件及違反《香港國安法》/《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的在囚人士的特殊更生需要,署方繼續在「沿途有『理』」計劃下,推出多項不同類別的更生項目,以增進他們在中國傳統文化、個人品格及道德教育方面的知識及修養,學習欣賞及傳承中華文化,並首次舉辦升旗及步操比賽,以提高他們的國民身分認同。
另外,為協助在囚人士獲得更多向上流動的機會,署方自二○二二年十月推出「『招』『職』創未來」計劃,為他們提供「一條龍」培訓及工作發展機會,鼓勵他們及早規劃人生,發揮所長,並為社會作出貢獻。計劃內容包括生涯規劃、所內培訓、釋後實習、正式聘請及師友計劃。該計劃於去年更榮獲國際懲教及獄政專業協會頒發的年度Community Corrections Award卓越獎項。
署方亦於二○二四年年初在羅湖懲教所及豐力樓開展「更生輔助犬服務」,向有需要的在囚人士提供動物輔助治療,以改善他們的抑鬱及焦慮情緒,並減低他們的暴力傾向。此外,署方於豐力樓推行的「更生輔助犬服務實習生計劃」,讓中途宿舍受訓生通過照顧更生輔助犬,提升自信心及培養責任感。署方更安排受訓生及更生輔助犬前往長者服務中心進行關愛探訪服務,藉此回饋社會。
署方亦於二○二四年在屯門及上水兩間多用途家庭及更生服務中心設立家庭治療中心,為正在接受法定監管的戒毒者,以及有暴力傾向或思想激進的更生人士舉辦不同類型的治療項目,把在囚期間的心理及家庭輔導服務延伸至社區,協助他們解決家庭問題,順利與家人重修關係。
此外,署方於二○二四年成立更生服務研究組,旨在通過推動研究工作及參考國際最新的研究結果,開展實證為本的更生服務。該組於去年發布了兩期《Insight》研究簡報,內容涵蓋「教育計劃對在囚人士心理狀況及更生動機的影響」、「更生輔導犬如何提升心理健康」、「體育運動對男性在囚人士的應用」等。另外,該組亦致力增強與海外、內地和本地研究顧問及人員的專業交流及網絡,並探討更生服務的協作研究議題。
教育方面,為進一步協助已考取應用教育文憑的「立德學院」首屆畢業生獲取進階資歷,署方於二○二四年九月在學院開設通識教育副學士課程,為他們提供兩年全日制遙距課程的升學選擇。同時,署方亦將「立德學院」擴展至壁屋監獄,為未能於餘下刑期內完成副學士課程的「立德學院」畢業生,提供半日通識教育副學士課程及半日職業訓練,讓他們能接受短期升學及職業訓練,協助他們繼續裝備自己,為即將獲釋重投社會做好升學和就業準備。
去年,在囚人士投考公開試的整體合格率為88.4%(成年人為85.3%,青少年為90.6%),較二○二三年上升5.7個百分點,其中一名在囚人士在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報考六科共獲25分,另有四人的成績符合入讀本地大學的基本入學要求。此外,一人取得博士學位及十一人取得學士學位。
職業訓練方面,署方為青少年在囚人士提供13項市場導向的職業訓練課程,以及為將於24個月內釋放並可合法居留受僱的成年在囚人士,開辦43項自願參與的職業訓練課程,合共為成年在囚人士提供超過1 700個訓練名額,較二○二三年增加300個名額。
去年,在囚人士的職業訓練考試整體合格率為99.5%(成年人為99.3%,青少年為100%),而他們於獲釋後完成六個月就業跟進期的就業率分別為87.3%及78.4%。
此外,懲教署一直致力與社會不同界別的團體及人士建立緊密的夥伴關係,提供全面的更生服務。署方於去年六月首次舉辦「更生伙伴」嘉許計劃頒獎典禮,嘉許120個非政府機構、慈善團體、商業機構及專上院校等單位,以表揚有關機構及人士在過去兩年積極支持在囚及更生人士,並藉此鼓勵社會各界踴躍參與成為「更生伙伴」和支持助更生工作。
過去20多年,香港的再犯率(本地在囚人士在獲釋後兩年內因干犯新罪行而再次被判入懲教院所服刑的百分比)以獲釋年份計,跌幅非常明顯,由二○○○年的39.9%下降至二○二二年的21.8%。這個得來不易的成果,正反映懲教人員一直以來的堅持和努力、在囚及更生人士改過的決心,以及社會各界對助更生工作的支持。
(四)社區教育工作
懲教署的「更生先鋒計劃」提供一系列社區教育活動,向青少年提倡「愛護家國、奉公守法、遠離毒品、支持更生」四大信息。署方去年加強對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增強他們的國民身分認同感,並提升他們對國家的認識。去年共有45 133人次參加各項「更生先鋒計劃」活動,較二○二三年的44 015人次增加2.5%。
為進一步推廣「更生先鋒領袖」在社會上的覆蓋率,署方繼續推行校本計劃,提供到校訓練。現時共有六間學校參與「更生先鋒領袖」校本計劃,領袖學員總人數已超過600人,較二○二三年年底的人數增加49%。署方亦繼續加強「更生先鋒領袖」的多元化訓練,幫助他們發展潛能,包括於二○二四年為中一至中三的「更生先鋒領袖」學員開辦兩個資歷架構第二級認證的課程,分別為「懲教學及刑事法律基礎證書」及「德育及個人管理基礎證書」,強化他們共同建設法治社會的意識、培養正向思維,以及建立優良的品德。
署方本着「可持續發展」的方針,於去年十二月推行「更生先鋒計劃」會員制度——「Captain Gor同學會」,並推出相關手機應用程式,招收中小學生成為會員,然後安排會員參與各類有關國家安全、國民教育、防罪、禁毒、助更生以及文化交流活動。新會員制度不單令培育青少年工作更有系統及可持續發展,亦有助網羅具潛質的青少年加入「更生先鋒領袖」行列,為本署青少年制服團隊持續注入新血。
署方在去年以「探索祖國 關懷社群」為主題,籌辦不同類型的交流活動,安排「更生先鋒領袖」學員到訪內地不同的地方和參與義工活動,例如武漢、北京、天津及烏魯木齊等。當中,署方於去年年底,落實與慈善機構「潤愛同行」簽訂的全方位合作計劃,安排領袖學員成為首支初體驗「漫遊小鎮」之旅的青少年制服團隊,到訪湖北紅安希望小鎮,讓他們認識內地的扶貧工作及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程。
此外,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署方於去年十月舉辦全港首個「國慶盃」—青少年制服團隊三人籃球邀請賽,以凝聚全港不同青少年制服團隊,透過正向運動方式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並增加青少年對國家的認同感,培育他們成為愛國愛港、具正向思維的新一代。
(五)人力資源
二○二四年,署方共聘請30名懲教主任及344名二級懲教助理。截至二○二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懲教署共有674個紀律人員空缺,佔整體編制10.3%。為紓緩人手短缺的壓力,署方去年繼續推行退休後服務合約計劃,截至二○二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共聘請127名退休人員。署方預計今年會招聘約45名懲教主任及繼續全年招聘二級懲教助理,以填補相關空缺。
署方去年採取多管齊下策略以吸引更多有志服務社會的生力軍加入懲教署,整體成效顯著。二○二四年所聘請二級懲教助理的總數較二○二三年的290名增加18.6%。
另外,署方去年繼續與不同的少數族裔支援中心及學校緊密合作,通過舉辦不同類型的活動,吸引非華裔人士投考懲教署的職位空缺。二○二四年,署方增聘13名非華裔懲教人員。截至二○二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有66名在職非華裔懲教人員。
人員培訓方面,為提升懲教人員的愛國精神和國安意識,署方持續在入職及在職人員訓練課程加入國家安全、國情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的培訓元素,包括邀請法律專業人士及知名學者主持講座和分享會、安排懲教人員參觀國家安全展覽廳、愛國教育支援中心、昂船洲軍營的駐香港部隊展覽中心及到內地學習與交流等。二○二四年,署方舉辦130次相關活動,超過2 600名人員參與。
(六)應用創新科技
去年,署方繼續在懲教設施引入創新科技項目,協助院所管方提升管理和運作效率,以及設施的保安水平,例如在塘福懲教所引進「第二代無人機自動巡邏監察系統」及在喜靈洲推展「人工智能海岸監察系統」。
此外,署方繼續配合政府的智慧城市發展藍圖,致力將公眾服務電子化,於去年十二月在所有院所推行在囚人士認可交來物品電子訂購服務,讓在囚人士的親友可通過網上平台訂購交予在囚人士的認可物品,並由供應商直接將物品送至懲教院所。服務除可減省探訪者在坊間搜購認可交來物品的時間及攜帶有關物品到懲教院所的不便,亦縮短懲教人員進行安檢及處理認可交來物品的時間,有助提升院所運作效率。
另外,署方亦於去年年底推行數碼在獄證明書和聊天機器人服務兩項新的便民科技項目。市民可以透過「智方便」應用程式申請數碼在獄證明書,無需如以往般須親身到懲教署總部辦理;至於聊天機器人服務則應用在懲教署網站和手機應用程式之中,通過聊天機器人「晴晴」處理公眾查詢,藉此提高公眾查詢服務效率。
(七)深化與內地及國際夥伴合作
署方一直積極拓展內地與海外懲教機構的專業合作,建立密切的夥伴關係,就共同關注的議題創造協作機遇,致力說好懲教故事,亦說好香港故事。
今年一月,署方成功舉辦首屆大灣區懲教戰術技能挑戰賽,七支來自粵港澳大灣區懲教機構的隊伍參與是次挑戰賽。活動有效促進懲教署與大灣區內懲教機構交流危機處理方面的經驗,以提升應變部隊的戰術運用技巧,以及處理緊急事故的應變能力。
除了大灣區交流聯繫,署方亦積極融入國家的「一帶一路」倡議。去年三月,署方與首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協議的歐洲國家匈牙利的監獄署簽訂合作備忘錄,通過制訂和推行合作計劃,包括懲教事務經驗分享、人員交流及聯合研究等,促進兩地懲教機構的發展,建立長遠合作關係,以深化國際懲教事務的專業交流。
去年十一月,署方進一步發揮聯通國際懲教機構的角色,成功主辦第42屆亞洲及太平洋懲教首長會議,匯聚約140名來自30個亞洲及太平洋國家或地區(包括16個「一帶一路」國家)的懲教首長和代表,以「多方協作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就懲教工作及未來發展進行專業交流,鞏固及促進區域合作之餘,亦進一步讓不同地方的同業親身了解香港懲教制度的獨特優勢和最新發展。
(八)來年工作重點
總結二○二四年,懲教署在各個範疇的工作上都有長足的發展。展望來年,署方會繼往開來,穩中求變,以專業精神繼續在羈管、更生及社區教育三方面推陳出新,務求讓懲教署成為國際推崇的懲教機構。
在羈管工作方面,承接本年年初成功舉辦大灣區懲教戰術技能挑戰賽,署方計劃在位於歌連臣角懲教所的「香港懲教應變戰術訓練基地」,提供專業戰術訓練課程予國內及國外的懲教機構和本地執法部門的人員,藉以促進不同司法管轄區的懲教機構和專業執法部隊,與本署應變部隊在應變戰術及相關技能上作深入交流,從而提升專業水平和應對監獄突發事件的能力。
署方會繼續在懲教設施引入創科元素,以提升運作效率、加強院所保安及強化在囚人士自我管理能力,當中包括陸續在不同院所安裝「在囚人士綜合智能通訊系統」、「電鎖保安系統」、「移動及位置監察系統」,以及「智慧訪客管理系統」等。此外,署方計劃於今年上旬與香港科技園公司合作於歌連臣角懲教所設立「懲境」實驗室,實況測試度身訂造的創新方案,藉此引進更多切合監獄環境的「智慧」項目,提升部門的運作效能及服務質素。
繼親友探訪電子預約服務後,署方計劃增設視像親友探訪電子預約選項,讓在囚人士親友可以通過署方網頁或流動應用程式,預約到五所位處市區的多用途家庭及更生服務中心進行視像探訪,除可提升署方的運作效率外,亦能便利在囚人士親友。
更生工作方面,更生服務研究組會繼續與本地大學合作進行研究,積極推展實證為本的更生服務,並計劃於本年向持份者及公眾分享研究成果,當中包括終止更生人士再次犯罪、在囚青少年入獄前社交媒體使用情況及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等,希望為制訂未來更生及防罪工作的策略提供方向。
此外,署方正與非政府機構商討,針對刑期較短在囚人士的更生需要,由非政府機構為他們在囚期間以至釋放後,提供「一條龍」更生支援服務,當中包括在院所內接受專業社工評估、參加個人成長小組,以及釋放後建立正向社交網絡。藉着有關服務,讓更生人士建立正向價值觀和守法意識,並發掘個人強項、提升自信心及建立人生目標,從而減低再犯的風險。在合作計劃中,本署更生服務研究組將聯同本地大學及非政府機構展開一項為期三年的研究,追蹤研究服務使用者釋放後的更生情況。
另外,因應去年開展的「更生輔助犬服務」計劃成效顯著,署方計劃與本地大學展開進一步研究,並將計劃推展至男性成年在囚人士院所,惠及更多有需要的在囚人士。
社區教育方面,署方會從廣度和深度上加強青少年教育工作,培養他們成為守法守規、愛國愛港的年輕新一代。
在廣度上,署方會加大力度與各區學校聯繫,進一步增加參與「更生先鋒領袖」校本計劃的學校數目,招募更多領袖學員。
署方亦會拓展與其他部門的合作,合辦更多防罪禁毒的宣傳活動。例如因應吸食「太空油毒品」上升的趨勢,署方聯同禁毒處於下月,在赤柱監獄舉行以「太空油毒品」為主題的「創藝展更生」活動,向參與的學生宣揚禁毒信息。
在深度上,為鼓勵青少年深入認識國家發展大勢,署方將會提供內地職場體驗計劃予「更生先鋒領袖」學員,讓他們有機會建立內地人際網絡,以及增加對內地市場的認識,協助他們實踐生涯規劃,把握國家發展機遇。
今年四月,署方則會舉辦國安微電影首映禮,加深向出席的中學生和青少年制服團體成員,傳遞有關國家安全和法治精神重要性的信息。
最後,為加強向市民大眾推廣懲教工作以及助更生的信息,懲教署體育會自今年一月起營運名為「徵心製造」的慈善網上售賣平台,以「徵」求善「心」為目標,向市民大眾售賣由在囚人士精心製造的手工藝品。懲教署體育會通過旗下的慈善基金營運這個慈善網上售賣平台,將收益扣除必要開支後,全數捐贈予不同的本地註冊慈善機構,推動本地慈善事業發展之餘,亦給予在囚人士一個回饋社會的機會。
在往後發展上,「徵心製造」會注入更多環保創新的元素。署方於今年二月初與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簽署合作備忘錄,會將理大的咖啡渣轉化成3D打印物料專利技術,應用到在囚人士工業生產工作上。理大更會為在囚人士提供產品設計的職業訓練,協助在囚人士設計更多不同咖啡渣環保產品,在「徵心製造」平台發售。平台的發展標誌着懲教署敢於以創新的方式,關懷弱勢、關懷環境及關懷社會。
完
2025年2月20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5時4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