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珊瑚礁普查2024結果公布(附圖)
*****************
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今日(十二月八日)公布「香港珊瑚礁普查2024」的普查結果,指出本港珊瑚今年夏天雖受白化影響,其健康狀況仍然大致良好,物種多樣性維持高水平。
為期五個月的「香港珊瑚礁普查2024」六月展開,普查範圍廣闊,涵蓋多個具重要生態價值的地點,包括本港東部水域最多珊瑚的地方,由北面的東平洲一直伸展至南面的果洲群島。33個普查地點中,其中九個位於海岸公園,包括海下灣海岸公園、印洲塘海岸公園及東平洲海岸公園。
參加普查的義務潛水隊依照現有國際標準進行普查及蒐集數據,並在各個普查地點錄得不同的珊瑚覆蓋率,由12.8%至75.1%不等,當中以海下灣珊瑚灘的珊瑚覆蓋率最高。共有11個普查地點錄得超過50%的珊瑚覆蓋率,其中五個地點位於海岸公園。此外,潛水隊普查期間亦利用「珊瑚檢視」特定的珊瑚健康監察表量度珊瑚色素的濃度,藉以評估珊瑚的健康狀況:珊瑚的顏色越深,表示健康狀況越佳。今年的珊瑚色素平均健康指數為3.95,高於一般平均值(3),顯示整體珊瑚健康狀況大致良好。
漁護署發言人說:「在不同環境因素影響下,本港水域二○二二年曾出現較大規模的珊瑚白化,並於今年再次出現。普查結果亦顯示今年夏季出現珊瑚白化的地點較去年夏季多。本署積極研究應對珊瑚白化的方法,並於八月邀請多位本地珊瑚和海洋科學專家分享對保護本地珊瑚的看法,共同探討相關研究和保育工作的未來方向,包括識別及加強監測與珊瑚白化現象有關的主要環境因素,以及籌劃緩解本地珊瑚白化影響的研究項目等,有助制定合適的應對策略。而隨着上月開始海水溫度下降,大部分出現白化的珊瑚已陸續開始恢復健康。」
除了記錄珊瑚覆蓋率和健康狀況外,潛水員亦在普查中記錄特定的指標物種(20種預先選定的魚類和無脊椎動物)。是次普查錄得全部指標物種,包括最常見的為眉魚、蝴蝶魚、石斑、海參、海膽及寶貝螺。大部分普查地點所錄得的物種數目都相當多,其中在西貢牛尾海、東面水域和海下灣海岸公園錄得較多的石斑、眉魚、細鱗和笛鯛。
所有普查地點均沒有發現破壞性捕魚作業的痕跡,其中12個地點發現有棄置漁網,惟其影響屬輕微,漁護署將安排清理。
香港珊瑚礁普查是促進珊瑚礁可持續管理的全球計劃的一部分,旨在提高市民對珊瑚生態重要性及保護珊瑚的意識,並為養護和管理本港珊瑚提供更新資料。香港珊瑚礁普查基金(基金)一九九七年首次舉辦珊瑚礁普查,而漁護署自二○○○年起與基金攜手合作,普查工作日益獲得市民關注和支持。今年參與普查的義務潛水隊共有106支,潛水隊員超過1 170人。為表揚他們的貢獻,漁護署在今日舉行的珊瑚礁普查2024閉幕典禮上向參與隊伍和科學家頒發紀念品及證書。
珊瑚群落是生產力很高的生態系統,很多海洋生物賴以為生。為妥善護理本港的珊瑚群落,漁護署一直致力推行一系列措施和計劃,主要包括設立及管理海岸公園和海岸保護區;舉辦教育和宣傳活動令市民更了解珊瑚群落的重要性;進行監測和研究,例如每年的珊瑚礁普查,以評估本港珊瑚群落的狀況;以及制定和採取措施以修復退化的珊瑚群落等。
完
2024年12月8日(星期日)
香港時間16時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