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務司司長在北京出席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人才交流合作座談會致辭(只有中文)(附圖)
********************************
以下是政務司司長陳國基今日(十二月六日)在北京出席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人才交流合作座談會的致辭:
尊敬的吳部長(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副部長吳秀章)、孫副秘書長(廣東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孫哲)、丁局長(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副局長丁少雄)、各位領導、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很高興能與大家在北京聚首一堂,參與今天這個很有意義的座談會。首先,我謹代表香港特區政府感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為這次座談會作出的籌備和細心的安排。
剛才,我們見證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廣東省政府、香港特區政府及澳門特區政府簽署合作備忘錄,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推動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進一步落實合作方向。事實上,今年是共建粵港澳大灣區人才一體化發展豐收的一年,達成了多項重要里程碑,包括今年一月,廣東省政府與香港特區政府簽署《關於推進粵港人才合作的框架協議》,建立合作機制,促進兩地在人才培養、招攬、交流等多方面的合作。今年五月,為了進一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大灣區「9+2」城市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加強大灣區為人才提供的服務,營造一個更有利人才「落地生根」的環境。
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香港須建設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而人才與教育和科技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強化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基礎性和戰略性的支撐。為更有效推進香港人力及科技協同發展,特區政府成立了由我擔任主席的「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員會」,從頂層統籌相關政策局推進教育、科技、人才融合一體化發展,推進建設國際教育及人才樞紐,全面推進科教興國工作,加快建設創新人才力量。委員會將會全面貫徹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為香港以至國家高質量發展、加快現代化強國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香港是高度開放的國際化城市,也是大灣區的中心城市之一。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擁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一直匯聚全球多元人才,擔當大灣區以至國家人才對外開放的窗口。接下來,我想與大家分享一下香港在共建粵港澳大灣區人才事業發展中所發揮的三個重要功能。
第一,建設國際專上教育樞紐。香港是全球唯一擁有五所百強大學的城市,憑着良好的教育基建、優秀的科研人才,以及雄厚的研究實力,教學質量在多項國際比較研究中位居前列。行政長官在二○二四年《施政報告》中提到,要進一步深化人才培育工作,打造「留學香港」品牌,把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和未來人才搖籃,為科技創新提供人才支撐,也為繼續集聚國際頂尖領軍人才擴大容量。我們會重點吸引更多來自東盟和其他「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來港就讀。
同時,我們致力加強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經驗交流,推動香港與內地高等教育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為國家培養更多人才。在國家的支持下,香港浸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以及最近香港城市大學,已經落戶大灣區的內地城市。
第二,吸引創科人才及領先科技企業。我們會貫徹「以人才推動科技,以科技引領產業,以產業匯聚人才」的方針,多管齊下壯大創科人才庫。舉例而言,香港特區政府的「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現已匯聚本地和全球各地約2 500名科研人員,並已開展籌備第三個InnoHK研發平台,進一步吸引世界級科研團隊與本地院校合作,匯聚人才。
香港一直是海內外創科企業發展業務的首選地點。近年,香港特區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為應用研發、產業發展,以及引進創科重點企業創造有利條件。上述措施包括於去年推出的100 億元「產學研1+計劃」,支持科技成果轉化和產學研合作;今年九月推出了「新型工業加速計劃」,重點支持新型工業發展;二○二四年《施政報告》中宣布將設立100億元「創科產業引導基金」,通過政策引領,槓桿撬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資策略性新興及未來產業。特區政府剛於上月二十日公布《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勾劃對香港園區的願景、開發策略和方向,並提出促進深港兩地園區之間,跨境要素流動的便利措施。河套合作區是國家「十四五」規劃下的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之一,在深圳河兩側以「一河兩岸」、「一區兩園」的理念構建,結合香港和深圳的體制優勢,將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策源地。我們會持續完善本地創科生態圈,加大創科產業投資,進一步以產業匯聚人才。
第三,強化香港國際人才樞紐地位。面對世界各地的「人才爭奪戰」越趨激烈,香港特區政府除繼續加強本地培訓外,也銳意招攬世界人才。自二○二二年底推出一系列積極招攬人才措施,截至十一月底,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共收到約42萬宗申請,批出約26萬宗,期間共有約17萬5千名人才攜同家人來港。入境人才填補香港本地人力缺口,為香港帶來經濟貢獻,也對香港人口結構帶來正面影響。此外,特區政府正陸續落實行政長官在二○二四年《施政報告》宣布各項輸入人才機制的革新措施,包括加入新機制主動接觸及邀請頂尖及領軍人才來港發展,建立優質人才庫配合未來發展。人才來港在金融、貿易、創科、專業服務等領域就業、創業,既有助香港經濟發展,也增強大灣區發展動能。
香港作為內地與世界各地之間的重要橋樑,全力推進高端人才「南下、北上」流動。自去年十月起,香港註冊公司的外國人員,不論國籍,只要來到香港工作或者開辦業務,成為香港居民,就可以在香港申請「北上」一簽多行簽證到內地。今年七月起,非中國籍香港永久性居民可申請有效期5年的卡式證件,前往內地時可享受自助通關便利。「南下」方面,今年五月起,內地將「南下」人才簽注的適用範圍,由大灣區內地城市擴展到北京和上海。有關措施大大便利了合資格外籍人士到內地進行商貿洽談,也有助推動內地商貿人員來到香港進行商務活動,總體吸引更多人才在香港匯聚交流。
大灣區各城市各具獨特的發展優勢,合作空間廣闊。展望未來,我充滿信心,香港將繼往開來,完善大灣區在人才引進、培養、流動等方面的戰略布局,加快提升大灣區人才吸引集聚能力,為國家高質量發展作出新貢獻。謝謝。
完
2024年12月6日(星期五)
香港時間15時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