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法會十三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
****************
以下是今日(十月三十日)在立法會會議上李浩然議員的提問和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的書面答覆:
問題:
國家教育部於去年發出了《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指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及全面發展是重大課題。然而,有意見指出,本年九月開學初期本港錄得多宗學生自殺個案,突顯了學生精神健康的嚴峻情況,政府有必要加強學校、家庭和社區之間的合作,以建立更全面的支援系統。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會否重新檢視去年十二月實施的學校為本「三層應急機制」,以加強協助學校及早識別有較高自殺風險的學生,並盡快為他們提供適切的支援;
(二)會否根據教育局的《4Rs精神健康約章》中所涵蓋的四個促進精神健康的要素(即休息、放鬆、人際關係,以及抗逆力)及目標,制訂可量化的指引(例如訂定每日家課量上限),讓學校採取實際行動減低學生的壓力;
(三)會否進一步推行小班教學,改善師生比例,從而增加學生的參與程度及師生互動機會,使教師更好地了解每個學生的個人需求和挑戰,從而加強對個別學生的照顧和輔導;
(四)會否優化全方位學習方面的資源,讓學校在應用上有更大彈性,幫助學生實現全人發展的目標;
(五)會否加強全面落實正向教育及建立關愛校園文化,以增加校園幸福感;及
(六)鑑於有研究指出,教師及家長情緒壓力與學生抑鬱程度成正比,當局會否在教師和家長層面推行不同的活動和措施(例如精簡學校的行政工作),以紓緩他們的情緒壓力,從而避免他們的負向情緒影響學生?
答覆:
主席:
教育局一向重視學生的身心健康及全人發展,一直協助學校採用全校參與模式,從「普及性」、「選擇性」和「針對性」三個層面,促進學生的精神健康。
就李浩然議員提出的問題,現回覆如下:
(一)政府透過教育局、社會福利署和醫務衞生局的跨部門合作,於二○二三年十二月起在全港中學推行以學校為本的三層應急機制,結合校內跨專業團隊、校外支援網絡和醫療服務,及早識別和支援有高風險的學生。二○二四年《施政報告》宣布延續機制至二○二五年底,並會優化機制,強化協作。政府會持續檢視機制的運作情況。
(二)教育局在二○二四年推行《4Rs精神健康約章》,更全面地提升學生、教職員及家長的精神健康。教育局樂見已有超過500所學校參加。教育局已在相關的通函詳列參加學校在四個促進精神健康要素(即休息、放鬆、人際關係及抗逆力)下須實踐的行動承諾,並要求學校由本學年起落實各項推廣學生精神健康的措施和舉辦活動,協助學生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和正面的人際關係,為學生提供更多放鬆減壓的機會,加強他們的幸福感及抗逆力。其中,學校須訂定適切的校本課業政策,協調各科的課業量,平衡課業的質和量。
(三)在公營小學推行小班教學是政府的既定政策。小班教學是一種教學策略,其課堂環境有助教師以空間運用和不同教學策略,進行多元化的教學活動,促進師生及學生之間的互動。現時全港逾九成公營小學已實施小班教學,提前一年完成二○二二年《施政報告》所訂的目標。教育局亦已安排九所學校在二○二五/二六學年開始實施小班教學,屆時實施小班教學公營小學的百分比將提升至接近九成半。教育局會繼續審慎考慮個別地區 /學校網的情況,並繼續與學校溝通,務實而靈活地在公營小學盡快推進小班教學。
小學小班教學現行的標準班額為每班25名學生,較一些先進地方的平均班額更小;中學方面,現時公營中學派位學生人數為每班31至34人,但實際每班平均人數只有27.1,與其他已發展國家相若;而在多項措施推行下,公營小學及中學的整體師生比例持續改善,分別由二○一二/一三學年的1:14.4及1:14.5改善至二○二三/二四學年的1:11.9及1:11.1,較大部分地區優勝,讓教師有更多空間,照顧學生的全人發展。
(四)教育局一直積極鼓勵學校在課堂内外推動學生的全方位學習。教育局由二○一九/二○學年起,每年向公營學校和直接資助計劃學校發放恆常的「全方位學習津貼」(津貼),支援學校為學生組織更多走出課室的體驗學習活動及購買所需設備,豐富他們的學習經歷。因應最新教育發展和學生需要,教育局已於本年九月發布通告,更新津貼的適用範疇、運用指引和示例等,當中包括鼓勵學校善用津貼舉辦與促進學生精神健康相關的活動,或購買有關服務、用品和學與教資源。
(五)教育局一直鼓勵學校推動正向教育,培養學生積極面對挑戰。課程方面,教育局致力透過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正面積極的生活態度,在二○二一年推出的《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以「加強生命教育」作為修訂重點之一,持續支援學校通過課堂內外的學習和全方位活動,培養學生正向思維和正面積極的生活態度。此外,教育局推展多元的學生活動,營造關愛和諧的校園氛圍,包括開展「躍動校園 活力人生」計劃,支援學校推動體能活動;舉辦小學的成長的天空計劃、與不同的紀律部隊及制服團隊在中學推行的多元智能躍進計劃、「學生大使–積極人生」計劃等,以歷奇、團隊及解難訓練提升學生的抗逆能力;及推行「WE」正向動力計劃、「愈感恩、愈寬恕、愈快樂計劃」,協助學生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教育局又每年舉辦「關愛校園獎勵計劃」,表揚積極實踐關愛校園措施的學校,鼓勵學校建立關愛的校園文化。
(六)教育局亦同樣關顧教師及家長的精神健康。教育局設立教師陽光專線,提供電話輔導及跟進服務,協助教師處理工作壓力或情緒問題,亦透過教師陽光專線計劃為教師舉辦壓力管理和促進身心健康的課程。過去數年,優質教育基金撥款多項計劃關顧教師身心健康,包括資助香港大學推行「思動計劃」,協助教師學習減壓。在二○二三/二四學年,教育局又為教師舉辦共48場工作坊和課程,內容涵蓋精神健康、表達藝術、靜觀及強健體魄。教育局會持續為教師舉辦這些工作坊和課程。
教育局近年推行不少新措施,持續增撥人手和資源,支援教師的工作,例如由二○一七/一八學年起把公營學校的教師與班級比例劃一增加0.1,以改善教師人手;為學校提供額外的常額教席;為學校提供現金津貼,讓學校增聘額外的教學和非教學人員;以及由二○一九/二○學年起推行「一校一行政主任」政策,減輕教師的行政工作,為教師釋放更多空間。
在家長方面,教育局自二○二○年推行全港的「正向家長運動」,幫助家長建立正向思維和態度。今年「正向家長運動」重點推動家長與子女一起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鼓勵家長照顧自己及子女的身心健康。另外,教育局又推出適用於幼稚園、小學及中學的《家長教育課程架構》,供學校和其他機構在設計家長教育課程或活動時作參考,而「促進家長身心健康」是課程架構四個主要範疇之一。教育局由二○二二/二三學年起,根據《家長教育課程架構》,為幼稚園和小學學生家長舉辦家長教育課程和講座,主題包括如何幫助子女應對壓力、運用同理心協助子女認識、表達及調節自己的情緒等。教育局亦透過一站式家長教育網頁「家長智Net」,為家長提供正向育兒、家長情緒管理等資訊。在二○二四/二五學年,教育局會增加主題式的家長教育課程,並以多元模式,例如區本電影巡禮,推廣正向家長教育及提升家長照顧子女精神健康的意識。
完
2024年10月30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7時3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