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就「跟進新來港人才融入香港措施」動議辯論總結發言(只有中文)
******************************************
  以下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今日(十月二十四日)在立法會會議就「跟進新來港人才融入香港措施」動議辯論的總結發言全文:

主席:

  我再次感謝尚海龍議員提出議案,以及吳傑莊議員和嚴剛議員提出的修正案,連同三位議員,今天共有40位議員就此議題發表意見,我已仔細傾聽,非常感謝。我的同事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副局長和教育局副局長,已先後就地區層面和教育體系如何幫助來港人士融入香港發言,我希望就幾個主要的內容作回應。

  過去兩年政府積極「搶人才」,效果很顯著。這可見於去年香港人口出現增長,增長主要來源與以往不同,主要來自於高端人才,跟以往主要來自於社會較基層的新移民截然不同。今天聽過大家的說法後,我認為形容他們是「三高」人士:高收入、高學歷、高要求。他們的要求及看法跟過去來港人士完全不同,今天的辯論提供了很多新的看法。實則上這些「三高」人士跟香港是相互選擇,他們可以選擇去其他地方,但最終選擇來港的原因,其實建基於兩個字——機遇。若沒有機遇的話,這些「三高」人士不會來香港。

  也就是說他們來港看重的是機遇,而非福利和優惠,也不是要尋求照顧。正如大家擔心我們是否要做「保姆」,他們並不需要,他們要的是能否幫他們一把。剛剛謝偉俊議員提到「電筒」的比喻,我認為這比喻不錯,但他們需要的不是我們給予光源,他們只是來港後不知道如何「按掣」,若知道方法他們便會自行發光,否則即使他們有光、有電池、有錢,也無從發光。所以我們要做的是提供「按掣」的方法,讓他們自行運作,大家也有這共同看法,我們要做的是提供多些便利和協助。

  實質上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人才辦)成立之後,我們便有一個對焦機構去做工夫,但大家要明白過去兩年共有38萬人才作申請,批出了24萬,當中16萬人才還有其家眷已抵港。反觀人才辦的編制是38人,就是說每名人才辦人員相對10 000個申請,所以我們不是要當「保姆」。人才辦是希望將資源最大化,第一是要搭建平台;第二是要編織網絡,在市場化可行的情況下,盡可能讓市場幫助他們,盡量聯絡香港已有的資源,告訴他們可以到哪裏找教育和求職資訊等,或者為他們舉辦線上線下的工作招聘會,主要是幫助他們在「人生路不熟」時作啓動,讓他們比較容易來到香港。

  可以這樣形容,來到香港的人才,我們看重的是其潛力,譬如他學歷高、收入高,但要續簽的時候,就要證明其實力,有潛力可以來港,但要留在港的話一定要有實力。我們的簽證安排由第一次得到簽證,到住滿七年可成為香港永久居民要過兩關,一般來說有兩次續簽,續簽安排非常嚴格,要求也很清晰:要找到一份跟學歷匹配的工作,或者開創公司,為香港經濟作出貢獻,能過關兩次就可成為永久居民。正如大家所講,我們追求的不是每名人才到港也要留下,大家要互相適應、互相選擇,我們希望可以在香港發光發亮,願意在香港貢獻的人才留下,是一個選擇過程,必然有些人認為自己不合適要離開,或者被認為不合適不被接受,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希望藉此挑選一些可以幫助香港發展,而香港也願意和他一起合作的人才留在香港。

  在人才定位方面,我們着眼的應該是紐約和倫敦,它們從來不會提供任何福利或優惠,因為紐約和倫敦給予的是機會和機遇。香港也應如此,我們的定位是要看着倫敦、紐約,通過人才來到香港,證明香港的重要性。通過與人才互動,令香港的體系優勢及制度優勢可以發揮得更好。

  事實上,人才組合的光譜很廣闊。我們常說「搶人才、留人才」,「人才」好像有一個很明顯的定義,事實上卻不是。正如我們的人才計劃,如他是屬優才、或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高才通)的A類人士──即高收入人士,其實他具備豐富的財富、能力及關係網,他要的不是你幫他找工作,他要的是你令他看到香港的好處,令他可以在香港投放更多資源,將他的家人帶到香港。正因如此,今年的《施政報告》將高才通A類人才的第一個簽證期,由過去兩年延長到三年。原因是我們看到A類人才的特徵:第一,收入其實不止250萬,絕大多數的年收入超過300萬;第二,他們的學歷非常高。此外,百分之九十已婚並育有子女,希望攜同子女來港。他們當中,如果來了香港的話,有四分之一自己做老闆及設立公司,會創造職位給香港人。此外,很多打工的人,全部都是大型企業的高管,他來香港不是想跟香港人搶工作,普遍的想法是將企業的部分業務帶來香港,在香港成立分公司或分支,來港工作。其實是一樣,他把自己的工作帶來香港,然後在香港再創造工作。所以,如果我們可以給予更多便利和信息予A類人士,對香港而言是雙贏和有好處的,所以我們加強了A類的簽證安排。

  反之亦言,舉例說高才通的C類人士──即年輕、畢業未滿五年,就業經驗不超過三年者,的確需要很多求職的支援。他們年輕,若你問高才通C類人士,每個人都說想找工作,求職時可能遇到某些困難,這其實很正常。香港年輕人求職時,也可能碰到困難而求助,視乎是對應哪一類人才,視乎他提出甚麼問題,就會有不同的看法──這有點像「盲人摸象」,摸不同的位置會得到不同的結論,我覺得今天的辯論的好處是提供了整全的圖畫,讓大家知道面對人才訴求時,我們要做的是要告訴他們香港的機遇,提供一些便利,通過訂立一個清晰的程序,讓人才不要想着走捷徑歪路。這是很清晰的──一定不可以造假、一定要通過工作、創業去證明實力,才可以留在香港。

  在融入香港方面,我們會繼續努力。這不單是勞工及福利局(勞福局)或人才辦,我們會跟不同政府部門、商界和非政府組織,共同提供一些便利,令他們認為香港歡迎人才到港發展。我認為這個心──大家今天說了很多要留住人才的心──很重要。其實香港有很多方面他們已經認為很好,例如認為香港有全世界最好的公共交通網絡、法治非常好,對醫療系統等所有制度均表示欣賞。所以我們只要保持傳統優勢,將香港的制度做好,很多人才願意繼續來到香港發展。

  在留人才方面,今年的《施政報告》已經訂了一個很清晰的KPI(績效指標)──由二○二五至二○二七年這三年期間,希望每年至少可以有五萬名人才成功續簽。勞福局會努力朝這目標進發,務求達到特首訂立的KPI。

  在此,再次感謝大家的發言,香港一定可以搶到更多人才、留住更多人才,跟香港人一起做好香港、做強香港。

  多謝大家。
 
2024年10月24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8時12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