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醫務衞生局局長會見傳媒談話內容
***************
  ​以下是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今日(六月二十九日)上午出席電台節目後會見傳媒的談話內容:
 
記者:醫管局檢討委員會的名單預計何時公布?其組成會來自甚麼界別?非醫護界別人士會否都在其中?
 
醫務衞生局局長:醫管局(醫院管理局)現時已經有一個建議名單。毫無疑問,這個委員會的成員會來自各方,當然有一些醫療制度內的管理專家,亦會有一些非醫療人員,也許是病人組織,以至在設備管理方面有經驗的人員。我知道醫管局已經有一個名單,它們需要在過程中尋求建議名單上這些專家的同意,亦考慮到整個委員會的職能和定位。作好決定、得到這些專家同意後會盡快公布,我相信不會是很久的時間。
 
記者:關於東區醫院病人獲處方400多天精神科藥物,你有何意見?會否了解原因?未來檢討時會否一併檢討處方藥物的安排?你認為方向應該是如何?
 
醫務衞生局局長:這可能反映了大家都關注的問題。一個病人獲處方藥物,特別是精神科藥物,那麼長的時間,超過一年的時間,確實是不理想的。一方面是藥物的安全問題,另一方面亦是對資源的浪費。這事件可以反映出公營醫療系統有很多值得檢討的地方,亦反映了不單是開藥制度上,同時都反映收費方面可能也是一個問題。我們會從各方面考慮有何可以改善的地方。
 
記者:想問現時急症室對輕症和重症病人在資源投放方面有何分別?未來想如何調整?例如你在節目中提到現時次緊急和非緊急病人佔急症室求診人數六成,要壓縮到多少才是理想?就對重症病人的治療費用封頂,水平可以如何釐定?例如每個病人每年要付40萬元,政府可以幫補多少?
 
醫務衞生局局長:我們在急症室投放資源的目標從來都是確保危急病人、真正的急症病人得到最適切的治療,所以我們有分流制度。第一類病人是即時搶救,確保他們「零等待」,百分之一百這類病人都可以獲即時搶救。第二類病人在15分鐘內可以獲得治療,我們的目標達到95%。不過現時在第三類病人上有改善的空間,我們的目標是90%病人在半小時內得到診治,但現時只是做到72%。毫無疑問,其中一個原因是有60%第四、五類病人,這不單是影響第一、二、三類病人的診症時間,同時對整個急症室環境、員工壓力和資源運用有很大影響。我們希望通過收費調整,亦明白不是唯一方法,但確實是其中一個方法,來引導市民改變一個習慣:有事,尤其是假期時或晚上,第一時間就想走入急症室。急症室的服務的確很好,同事用心。有病人到訪,他們不可能拒絕,因為病人可能是急症,同事都會幫忙先做登記處理。但一些輕症病人,第一病人本身是否要承擔一些責任,管理好自己健康呢?第二,我們有其他處理方法,包括基層醫療、普通科門診和家庭醫生。這些都是我們希望做到的。
 
  至於目標為何,我們明白第四、五類病人有一部分都會到急症室,不可能完全沒有。但我們相信會有一個調整的過程,我們要考慮對第四、五類病人加價的幅度,同時減少真正危急,第一、二類病人的費用。因為他們沒有選擇,的確是急症室的責任所在。因此我們沒有訂立一個比例,但知道這會是一個過程,亦不會令收費一加就令所有第四、五類病人不再出現而到私家醫生或普通科門診。我們知道這個過程隨着收費調整和公眾教育,希望整個社會明白輕症是要自己部分負責,亦是基層醫療要照顧的第一層服務。
   
  至於第二個關於重症病人的問題,醫管局的醫療體系定位除了照顧急症,都要照顧重症病人。因為嚴重的疾病,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是癌症,確實是對病人有很大影響;亦因為費用比較昂貴,他們需要多學科、複雜和長期治療,公營醫療體系承擔了最大的責任。我們希望在體系中為市民得到最大保障同時,可否對這些重症病人提供多些資助?甚至在某些地方「封頂」,確保費用不會超出太多?這亦是醫療保險的一個概念。醫療保險一般都是保重症,不會保輕症。一般保險公司都不會承擔門診、傷風感冒,反而會保重症。它亦會有一個共付費用,同時病人自己要承擔費用時可能都會有「封頂」。雖然在公營體系中有納稅人的金錢資助,97%的公營醫療服務都是政府資助,但要用得其所、確保資源不會被浪費和誤用時,我們希望在過程中運用好這些機制,從而引導市民不要浪費資源。

(請同時參閱談話全文的英文部分。)
 
2024年6月29日(星期六)
香港時間13時40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