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政長官出席立法會互動交流答問會 (二)(只有中文)(附短片)
*******************************
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日(六月十三日)上午出席立法會「行政長官互動交流答問會」,第一節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議題。以下是第一節的開場發言及互動交流答問內容:
行政長官:多謝主席。第一節的主題是「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央政府二○二四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當中提及「加快前沿新興氫能、新材料、創新藥等產業發展,積極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制定未來產業發展規劃,開闢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新賽道,創建一批未來產業先導區。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優化產業投資基金功能」等。
特區政府正加強發展新質生產力,發揮香港基礎研發能力和國際化優勢,大力發展河套和新田科技城作為創科集群樞紐,推動建立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部署建立自主審批及註冊藥物的專職機構等。香港有很多優勢和空間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包括氫能、生物製造、創新藥、低空經濟、生命科學等。我們該如何利用和發揮香港的優勢和機遇,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如何利用和發揮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
我期待聽取議員的意見和提問,和大家互動交流。多謝主席。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林哲玄議員。
林哲玄議員:多謝主席。行政長官,生命科技是重要的新質生產力,我們有頂尖的科研人才、全球名列前茅的學府;我們有涵蓋數百萬人的醫療大數據可以作為醫療用途、科技用途;我們的藥物研發、藥物註冊由第二層審批向第一層審批邁進;香港基因計劃發展正如日初升,為科研和臨床提供了強勁的動力;我們有科學園、數碼港,更正在發展以科技為中心的北部都會區,當然,亦包括新田科技城和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一河兩岸」、「一園兩區」高度合作的融合體。香港有「一國兩制」下,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優勢,我們與世界接軌,我們的數據自由流通,我們的科研得到全世界各國的信任。問題是我們的出生率下降,本地學生不足;問題是我們還欠缺國際跨國藥物研發企業落地香港;問題是我們的科研以實用和科技、技術為主,相對欠缺基礎科研;問題是我們對於科研的投資要求,是要短時間之內有所回報,但科研往往需要長時間投資,生命周期可以是十年以上。我們在政策上如何能夠吸引到,譬如J&J、Merck & Co、輝瑞、拜耳、Sanofi、AC、Novartis、BMS、GSK、MST等世界頂尖的科研製藥企業落戶香江?我們是國際大都會,科研文化和人文文化同樣需要有衝擊,多元衝擊融合,視野才能夠廣。我們如何在政策上能夠吸引除了內地尖子之外,還有全球科研人才來香港?多謝。
行政長官:主席,我首先回答林議員的問題,多謝主席。多謝林議員這個問題。林議員的問題給我的感覺,第一,他認同政府現時正在做的方向,亦肯定我們某些工作的進度。但是,林議員似乎很心急,希望我們更進一步,這與我一向的態度一樣。我上任以來,步伐加快很多,但是要繼續加快。
剛才提及的我簡單說兩點。第一,我們吸引了很多內地人才,因為大家很近,交通方便,但我們在過去十八個月——因為我在《施政報告》宣布之後,政策真正推出到現在大約是十八個月——我們所吸引的外國人員,以其持有的護照來計算,在過去十八個月,我們不同的計劃吸引了起碼有四萬七千人是持外國護照。所以,我們除了吸納很多都很優秀的內地人才,真真正正持外國護照的也有四萬七千多人,我相信兩年五萬人的數字應該可以達到。
為甚麼我會這樣說?香港是國際城市,我們永遠有兩個優勢,一個是背靠祖國,第二個是聯通世界,所以我們既吸引內地人才,又吸引國際人才,剛才所說的數字就可以讓大家知道。
另外在科研方面,我很同意,我們一定要發揮得好,包括剛才所說的醫藥科技,如果有留意的話,我們都吸引了一些外國對於藥物在世界前列的公司,包括阿斯利康,這是一間英國公司,大家都知道在疫情時,我們有採購他們的一些疫苗。所以我們會繼續努力,這個「心急」我是體會的,也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不過,我們從幾方面來做,包括資金方面去資助;包括人才方面,我們強化人才庫;包括我們有一個基礎,有地方、有場地,以及我們也強調國際化,例如我們有InnoHK,匯聚了起碼二千人,來自世界各地一起在該平台進行科研等。多謝主席。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邱達根議員。
邱達根議員:多謝主席。行政長官,發展新質生產力對香港的創科未來至關重要。在這個領域,我們如何能夠吸引一些前沿的科技企業來香港,亦是至關重要。其實特首提到的幾個科技領域──氫能、低空經濟、生命科技方面,我也遇到很多在這方面領先的企業,對香港有很高的認知,亦認為香港可以作為一個基地。但有些出發點不同,可能在氫能、低空經濟方面,他們希望經香港出海、走出去,開通國際市場;很多藥物、生命科技、健康方面的科技企業,他們希望經香港進入內地市場。所以在這方面,看到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的角色非常重要,亦有很多領先企業認可香港的優勢,希望通過香港作為一個進出口的地點。
作為「超級聯繫人」,我覺得這些企業往往在兩個領域很需要我們的支持,一個是政策標準,我相信我們例如在藥物方面,局長正進行一些藥物登記等的突破,正支援這方面;另外,氫能、低空經濟方面,其實立法會亦很關注,大家都在提議應如何優化政策。另一個更需要的就是資金,很多這類型的前沿科技研究企業,其實是一些早期企業,他們很需要資金支援。昨日很高興,看到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作出第一個投資,投資一個人工智能的企業,但在這方面,其實有沒有方法可以吸引更多其他投資?始終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資金有限,我們如何吸引更多私人企業或其他人士來港,作為一個風險投資基金的集散地,可以吸引更多這方面的基金來港並投資在香港的企業?
行政長官:我聽多一個問題才回答。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陳紹雄議員。
陳紹雄議員:多謝主席。國家主席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我樂見特區政府找對了方向,加快發展被認為是壯大新質生產力的增長引擎,例如低空經濟和氫能經濟,搶灘萬億市場。尤其是低空經濟,當深圳、廣州、珠海等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低空經濟已經發展得非常蓬勃,本港決不能獨善其身,單打獨鬥。低空經濟產業鏈在灣區城市漸趨成熟,而且目前全國正在專注起草第十五個五年計劃,未來香港在灣區低空經濟的產業鏈,應該扮演甚麼角色,有何定位,是香港發展低空經濟最關鍵的一個問題。行政長官,我想請問特區政府有甚麼計劃加強與大灣區協作,優勢互補,強強合作,在產業鏈做好角色分工定位,對接政策規則,打造跨境大灣區低空經濟產業模式,並且一起拼船出海,做大做強低空經濟,帶動本港在創新領域邁向高質量發展,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謝謝主席。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行政長官。
行政長官:讓我總結和回應剛才兩個議題。第一,我們和大灣區城市一同協作,在不同領域,大家都看到有很多綱領、協議,包括數據、互補長短、金融合作、科技合作、青年發展等,所以在不同領域都已經有一些專題合作框架,大家正在推動。提到大灣區融合,我經常與內地政府領導人商討時表示,大灣區方面我們一定要注意的一個重點,就是優勢互補——每個城市拿出自己最好的東西,另一個城市亦拿出最好,強強聯手。我經常說,如果香港跑得快,另外一個城市跳得高,我們結合起來,就既跑得快,又跳得高。我們不需一定要對立競爭,應該優勢互補,這就是大灣區融合最重要的原則。
所以你剛才提到,香港有甚麼強呢?香港強的是人才、國際化、資金,但香港短缺的是土地,亦都短缺人手,因為提到勞動力,很多時候都缺乏。在不同領域,有不同的合作方法,例如你提到產業鏈,當然在製造方面,內地有地方優勢、有勞動力優勢,亦有價廉優勢。這方面我們如何與其配合,就是我們如果有好的科研產品,在上游做好科研,做好中轉,就可以與內地一起在上、中、下游合作。我覺得香港最強的是上游,現時正在強化中游,內地肯定下游很強,在上、中游亦有強的地方。以香港來說,我認為我們的科研的確在國際很有優勢,第一,我們有五間百強大學;今日亦有報紙報道,我們有三間進入世界百大影響力的大學。在科技方面,香港加上深圳和廣州,以數碼競爭群體來說,我們是世界第二,所以剛才說得對,我們一定要聯手。
針對提到金融方面需要資金,邱議員提及的,我非常認同。資金是我們的優勢,香港交易所相比鄰近國家,包括成交量以及市值,都是好幾倍,有些甚至超過10倍,意思是甚麼呢?任何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吸引的投資者是幾倍、幾十倍之多,資金更多,即是買賣更容易。這有甚麼好處呢?就是帶來資金吸引力,因此搞活我們的金融中心很重要,搞活我們的交易所很重要。
在新質生產力方面,我們如何應用呢,最近大家都知道,18C(《主板上市規則》第18C章《特專科技公司》)下,我們對於一些科技公司,特別是生命科技,如果未有盈利,甚至未有收入,都可以上市,利用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協助其融資。還有在發債方面,我們在亞洲區是發債領先者,特別是綠色債券,最近還發了一些tokenised的債券,即代幣化債券,這些都是領先的。在管理資產和風險管理方面,都是一流的,這些都能吸引資金。另外,很多ETF(交易所買賣基金)的計劃,我們把其擴大。還有一件事,我們是重點發展的,就是人民幣。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有八成離岸人民幣交易都在香港,如何將人民幣多元化,亦是我們吸引資金的其中一部分。我非常同意邱議員所說,政策吸引資金,應是既廣更深,要不斷做、努力做。其他領域方面,如果認為推出的吸引力更大,我們所有意見都歡迎。多謝主席。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尚海龍議員。
尚海龍議員︰多謝主席。行政長官,我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是要有一批新質的企業;而發展新質企業,主要來說,要關注新質企業家。我希望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將我們的「搶人才」、「搶資金」和國際金融中心、高等教育的優勢相結合,相輔相成。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要關注企業家群體,特別是新來港的高才、優才當中的新質企業家。以高才通為例,現在A類的人才當中,差不多有接近12 000位年收入超過250萬元的企業家,我們如果發揮好這批企業家的能力,可以幫助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目前,特區政府的政策當中,很多都關注本港的科研發展,自上游至中游,再到下游。正如行政長官所說,我們現在欠缺的是關於下游方面的優勢,反而我們搶到的人才和資金是來自於下游的,希望我們用好這方面的對接優勢,吸引新來港的企業家,可以一站式享受到特區政府的服務,落地香港。請問特首如何推動政府跨部門加大力度,支持新來港的企業家在港的發展,特別是商經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創新科技及工業局等,可以推出相應的配套政策。我自己都有一個建議,因為深圳「搶人才」,已經連續多年有「深圳人才日」,是在十一月一日的,我建議例如昨日港投公司(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出了第一間AI企業,這是一個里程碑,如果將六月十二日設立為「新質企業家日」可以嗎?多謝。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行政長官。
行政長官︰我先回答這問題,因為我們的確需要吸引很多人才,多謝尚議員。我亦知道尚議員特別在高才通(「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方面組織了一個聯會,幫助因高才通而來的企業家或求職者,讓他們在香港更快融合和發揮,多謝你。
正因為我們吸納不同的人才,特別是一些新的企業家,第一,證明我們吸引人才的政策成功,但亦要幫助他們。在政府的架構下,大家都知道在《施政報告》中,我們特意成立了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這個人才服務辦公室就是針對任何新來的人才,無論是在甚麼計劃下,我們都會提供服務,例如包括教育、醫療,甚至居住、融入社會,有些還會提及介紹網絡等,這亦相當有效。除了辦公室提供實體幫助,還有線上平台。線上平台現在亦很多元化,因為聽到很多意見,包括尚議員所提的意見,亦有即時在平台配對,配對時哪裏有職位便可即時對接,如有一些是需要知道的資料亦會即時對接。我們看到這方面是有序進行的,但所有事情都有再改進的空間,如果有甚麼我們可以再做,我們無任歡迎。此外,我們舉行很多工作坊、研討會。最重要的是,我覺得要將他們以網絡維繫起來。大家將心比己,去到新地方時,很多事情都不熟悉,有人指點、分享經驗都很有幫助,所以我們一直大力推進這方面。多謝主席。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盧偉國議員。
盧偉國議員:多謝主席。行政長官,香港各行各業有很多空間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以工程、建造業界為例,現屆政府積極「拆牆鬆綁」、精簡程序、提升造地的速度和效率,業界也積極利用新建築科技,包括MiC、BIM等,新材料包括高強鋼等,例子甚多。但我們要「見林又見樹」,確保整體產業鏈運作暢順。現時在規劃與發展行動中,處於工程建設最前線的建造業往往大受困擾。這個問題源於政府回收棕地,以致大型建築器材的存放與維修、建築、物流儲存等失去營運空間;希望利用新科技,以預製形式進行建造的企業亦苦於缺乏土地,變成有心無力。沒有土地,營生中斷,建造業如何生存?政府規劃當然要考慮未來產業,但目前重要產業用地亦不能忽視,否則支持發展的經營者未能營生,恐怕提量、提速、提效、提質都淪為空話。目前,發展局亦成立了專責隊伍,幫助受影響業界尋覓土地,但我擔心「巧婦難為無米炊」,政府當下未有準備足夠土地容納這些經濟活動。因此我希望行政長官能夠督導相關部門的官員,切實關注這個影響香港發展大計的關鍵問題,確保政府回收棕地前考慮清楚如何提供新土地,讓受影響的企業繼續營生,讓大家一同努力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行政長官。
行政長官:棕地影響很多作業者。事實上,發展局在這個問題上進行了大量的工作。現時的做法,我們明白很多棕地作業者對社會的經濟貢獻和實質上有存在的需要。當我們真的有需要發展土地,我們的原則是希望發展多層工業大廈,讓棕地作業者可以搬進去。但我們明白有些產業有特別需要,在建築時要考慮,但讓原有的棕地作業者可以有自己的出路,包括向他們介紹現有土地,在規劃新的土地中讓他們有作業的機會;在發展商發展新項目時,我們有計劃要求發展商把某部分土地交予政府,從而向棕地作業者出租土地,讓他們使用。發展局正認真處理。多謝盧議員。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洪雯議員。
洪雯議員:多謝主席。特首,我的問題是關於如何用好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助力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我們經常說,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資本流通平台、「超級聯絡人」,但我認為我們這個國際金融中心是離地的。絕大多數國際金融機構以香港為平台,開展國際金融業務,但這些業務與本地沒有太大關聯。資本在香港這個平台上流通,從東流到西,從西流到東,但他們在本地沒有紮根,不是服務於本地產業的發展。我舉例,二○一八年,我們修改上市規則,引入新的18A章,讓未有收入和利潤的生物科技公司可以來港上市,很快有50多、至今60間生物科技企業來港上市,香港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集資中心。但我把這50多、60間企業全部看了一遍,只有兩間與香港本地有實質性關聯,即是我們成為了全球的生物科技集資中心,但本地的生物科技產業未真正受益。我想問特首,特區政府會否考慮重新定義金融的價值,調整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定位,我們服務國際業務非常重要,但在服務國際業務的同時,會否考慮增加一個本地的維度,用好國際金融中心的功能,服務本地,推動香港本地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呢?謝謝。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行政長官。
行政長官:多謝洪議員,因為她提及到我們的金融中心地位是相當重要。我覺得全世界真正的國際金融中心,一定有不同角色,其角色要讓全世界資金都自由流通,否則做不到國際,只可以說是地方的金融中心,我不相信這是香港的定位,香港的定位必然是國際金融中心。剛才你提到有資金來往,這是必然的,我相信同樣的問題都發生在另一些金融中心,但我同意我們要幫助本地不同企業的資金來源。如果看看政府所做的,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引入超過50間企業,本來都不在香港,由不同地方前來,而它們落戶香港時,第一,它自帶資金;第二,會有投資。我們計算過,起碼會為香港帶來幾百億元,創造的職位有一萬多個,這個一定要繼續做。
另一件事,資金一定要多元,我們亦有很多創投基金、私募基金,香港作為一個資產管理中心和風險管理中心,正正就是資金的來源,很多這些資金都是投資在香港,所以我覺得我們國際金融中心的定位,如果只是聚焦在培育本地,就失去了國際性。我覺得香港之所以賴以成功,就是高度國際化,我只會令香港更國際化,但同時吸納所有資金,無論經過我們交易所也好,經另外的渠道投資在香港其他的企業也好,也是資金的來源,剛才邱議員亦提及資金的重要性。除了本身擁有資金的人要投資外,企業落戶香港亦是吸引資金的一種──因為你在這裏,別人就會投資;人才多,別人會看到,為甚麼投資在香港,不投資在另外一個地方,是因為它不只有一個實體,而且成功機會大、人才多,這就是競爭力,我相信這方面一定是多元。
因此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必然要國際化,必然要開放給全世界,但我們不會忘記如何幫助和扶持香港的公司,包括昨日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已經投資在一個我們相信非常有前景、策略性、前瞻性的科技公司,亦是屬於新質生產力的一間公司。多謝主席。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鄧家彪議員。
鄧家彪議員:多謝主席。行政長官,這兩分鐘主要想說有關藥物研製方面的一個建議。工聯會近年倡議「國藥港用」,即是特區政府所說的「好藥港用」,感謝特區政府和盧局長的努力推出了「1+」機制,希望大家目標一致,最終是「好藥便宜用」的惠民效果。更大的目標就是由第二層審批升級為第一層審批,即是說香港有能力就藥物進行「研、製、測、批」,但是香港即使在科研上有國際實力,但受制於成本和人口基數的限制,我們的製造和測試能力仍然不足。所以我建議香港政府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在政府之間協作,建設生命科技產業園區,包括醫藥器械、生命科技、樂齡科技的測試和製造,政府為園區制訂產業政策和金融運作方式,又規定一定比例的香港科研人員在產區內就業,保障我們科研人才的發展機會。此外,香港可以利用這個產業園區作為海外企業進軍國內市場的前哨基地作為賣點,吸引海外企業落戶香港註冊,同時香港要配合未來落成的藥械監管中心,推動藥物生產國際認證,例如為產業園區的藥廠提供PIC/S這個名為國際醫藥品稽查協約組織的GMP認證服務,讓大灣區的藥物出口到世界各地,實現大灣區藥物共同研製、共同試藥、共同註冊、共同創收、共同分紅為目標,將產業園區打造成為大灣區新質生產力的示範區。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行政長官。
行政長官:主席,多謝鄧議員剛才的意見和提問。這個方向我是認同的,但是我覺得目前來說,可以更快並且成功機會更大的就是利用香港在醫療科技的優勢,發展一個臨床試驗的樞紐。特別是香港在臨床試驗方面的確是有很好的成績,再結合譬如我們在河套很快就有兩地「一區兩園」的科技園。我們很積極希望在那裏建造一個臨床試驗基地,我覺得這個試驗基地當然一定要與河套以外的香港臨床試驗體系協作,並與內地的體系一同協作,即是說以此作為一個核心而輻射到整個大灣區,這是很有前景的。正如鄧議員剛才說,我們在這方面是有優勢的,亦正邁進自己可以自主註冊藥械。如果我們真的建立了這個臨床試驗樞紐,使用的是起碼大灣區8 000多萬人的一些數據,這些我覺得是很有用的,亦是我們的優勢。所以我認同大家都是朝着這個方向走的,但我覺得更直接的優勢是做這個臨床試驗樞紐,更能很快體現到我們在這方面的貢獻。至於你所說的譬如認證方面,我們同意方向是正確的,但這些要與內地商討,我們會朝這些方向與他們不斷交流。多謝主席。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李鎮強議員。
李鎮強議員:多謝主席。行政長官,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刻不容緩,我們都知道大灣區在科研、人才、資金各方面有很大的優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香港特區絕對應該把握機會與大灣區各個城市做好分工,積極參與其中,加上香港「八大中心」的定位,為我們發展提供源源不絕的新動能。
行政長官,在新能源發展方面,發展零碳排放新能源是國際大趨勢,其中國家的雙碳減排目標策略之一就是積極推動氫能發展。其實,現時內地的氫能發展非常成熟,已經形成一條由研發、原材料、製氫、儲氫、加氫,以至應用的完整產業鏈。而在運輸層面,包括公交、物流方面,內地已經正在生產和使用氫能巴士、商用車,以至重型車輛和叉車等。此外,氫能發電亦日趨成熟,包括已經有社團在去年牽線內地氫能企業,利用香港的優勢推動氫能在香港多元化落地,同時計劃將氫能打造成為一個產業模版,在香港大展拳腳。
在「十四五」規劃下,中央明確支持香港建設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我想問行政長官,政府會否考慮善用北部都會區未那麼快發展的土地,首先興建一些臨時展館,甚至組織建設一、兩條「一條龍」的生產線展示內地氫能發展的成果?長遠而言,是否應該興建一些大型展覽中心展出現時在會展因為高度、環境等限制而未能展出的展品,讓香港可以做好一個「櫥窗角色」,將氫能產業透過我們走出世界,與世界共享?多謝主席。
行政長官:主席,我想多聽幾個議員的問題。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葛珮帆議員。
葛珮帆議員:多謝主席。特首,新質生產力強調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在具體產業上,改造傳統產業。低空經濟是國家戰略性的新興產業之一,可以啓動立體空間資源,創造新經濟動力。內地各個省市都正大力發展低空經濟,本月初,廣東省政府已經成立工作專班,分六個專項小組開展工作。我最近三次與多位立法會議員一起前往大灣區考察內地的低空經濟發展,亦親身試坐載人觀光無人機升空。我們看到內地低空經濟的應用場景已經非常豐富,無論在運輸物流、安保、救援、城市管理、旅遊娛樂等都已經試飛,甚至使用了幾年,相關法規和低空空域管制系統亦正逐步完善。香港如果不加快推動低空經濟發展,未來在我國,尤其大灣區,可能會成為落後城市。但是低空經濟的政策橫跨多個政府部門,特首會否考慮參考二○二二年成立氫能源跨部門工作小組的做法,成立低空經濟跨部門工作小組,制訂低空經濟發展策略,統籌各個政策局和部門的工作,提供一站式服務,讓企業在香港進行不同場景的低空無人機載物和載人的試點項目,以及盡快完成相關的法規,推動本地低空經濟發展?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行政長官。
行政長官:主席,多謝李議員和葛議員就新質生產力的兩個重要議題發問,一個是氫能,一個是低空經濟,兩者都很重要,亦是剛才我引述的國家政府工作報告中要求我們做的新質生產力領域。
在氫能發展方面,我首先可以在此預告,下星期一(六月十七日)環境及生態局會發表《香港氫能發展策略》,在這個策略中,會解釋和介紹我們整體如何推動氫能發展。
我們看看現時在氫能方面做的多項工作,例如相信大家都知道,已經有雙層氫能巴士在市面試驗運作,這是我們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特別是針對這方面的能力,有一個工作小組批准的試驗項目。另外,我們還有幾個項目,大家可能會在稍後看到,第一,包括洗街車,我們已經有計劃在今年推出氫能洗街車作為試點。除氫能洗街車外,工作小組亦已經批出了例如垃圾車、有軌電車的試驗項目。
當然,我們都很重視加氫的設施、氫能發電的設備等。在這方面,環境及生態局除了會推出政策外,亦會重點研究安全指引,因為氫能雖然有很多好處,但安全方面,它是很容易燃燒的一種氣體,所以,在維修、儲存、加氫站等,要怎樣做一些安全要求的守則和指引,亦很可能需要修改一些氣體安全的條例,這方面我們是會做的。
另外,關於低空經濟。低空經濟我覺得絕對是有發展空間,但有一些難處,希望與大家一起探討。當然,低空經濟現時發展蓬勃,內地發展得很前衞,其實我相信全世界,低空經濟發展得最好的當然是我們國家,這是為甚麼我們國家會是一個科技強國,我們都感到很驕傲。
我們作為大灣區的其中一個城市,如何共同在大灣區發展低空經濟,我想聽聽一些意見,葛議員。我們要克服一些挑戰,經常都會聽到因為我們地方很密集,高樓大廈多,低空經濟方面的低空無人機,要飛往不同區域,特別是地面很稠密,安全性如何?如果突然有些事故,地面人群多,亦有一些交通航線等。我想先聽聽意見,然後才整體說說如何推動低空經濟。主席,請容許我請葛議員在這方面再給予一些意見。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葛珮帆議員。
葛珮帆議員:特首,就安全性的問題,我們在內地與內地企業交流時,都問及他們關於這方面的問題。在道路上行駛的汽車,我們稱之為2D,很容易有機會相撞,但在空中是一個三維,即3D的場景。現時內地都有不同企業正試行低空經濟,以送貨為主,他們有安排在不同的高度飛行,避免相撞。現時新式的無人機與飛機不同,飛機可能因一個引擎損壞就有機會墜機,但無人機有很多不同的螺旋槳,即使有一半損壞都不會墜機;而且現時的無人機已經有降落傘,因此亦不會那麼容易墜落撞到人,加上內地正使用低空管制系統,名為SILAS,負責低空空域管制,未來,如果我們要長遠發展,其實香港都需要。
特首,如果我們真的要發展低空經濟,最重要的是要試飛,因為如果不嘗試,我們就不會知道如何應用在香港的環境。我與很多不同業界接觸,他們都認為有很多試飛的場景香港可以立刻試行。我今日有三個具體的試點想向特首說說,希望特首可以考慮。一個是直升機跨境載人服務,其實低空經濟並不只是無人機,直升機都是低空經濟。我建議在香港國際機場設立「一地兩檢」,讓國際航班的旅客可以轉乘直升機,直接飛到大灣區城市的一些龍頭企業總部,這樣可以大量縮短國際商務人員經香港到達大灣區目的地的時間,進一步鞏固香港國際機場航空樞紐的地位。隨後,亦可以考慮在蓮塘口岸設置直升機升降點,未來再加入無人機載客服務,進一步降低成本和收費。
第二是低空外賣速遞。香港常塞車,市民叫外賣通常都要等很久,到達時會「由熱變冷」、「冷就變熱」,內地的外賣速遞公司已經開始採用無人機送外賣,我希望香港都可以盡快試飛。
第三,就是低空觀光旅遊。大灣區發展低空觀光旅遊方面已經有30多個試點正在飛行中,已經飛行了數年,預計今年內會逐步開始商業營運,每次飛行10分鐘,只需要人民幣二、三百元,其實這對旅客很有吸引力。香港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亦有世界級的地質公園、印洲塘海岸公園,亦有很多很美麗的海岸線和島嶼,但現時未能完全發揮其作用和價值。所以,我建議利用低空載人飛行器從西貢萬宜水庫飛到地質公園,以及在離島的島嶼之間先發展低空觀光旅遊,之後再發展「點對點」的空中的士服務,既可以作為島嶼間的快速運輸工具,亦可以提供應急救援和醫療服務。這些試點的特點都是不會在一些很密集的城市空間飛行,我們可以先試飛,讓我們知道香港未來可以怎樣發展低空經濟。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行政長官。
行政長官:多謝葛議員很多不同的意見,對於這些意見,我們都有類似的看法,但看看我們現時的制度,我相信要有適當的相應調校,法例方面需要看看怎樣可以促進解決這些問題。
我剛才提及的安全問題並不單是墜落傷人,譬如在航道上,即使是墜下得很慢,對於航道的影響都是問題。所以,我們進行內部研究時──它涉及的部門很多,包括海事、飛機航線、信號,因為任何無人機,如果它遠飛,我們一定要確保它會繼續收到信號,例如它飛往深圳,中間的信號應由何人發出,因此這方面是需要有配套。我同意方向是很重要,但在香港如此密集的地方,航線的確是需要控制,所以的確需要做試點,我們的同事都在這方面作不同研究。
剛才提到涉及這麼多部門,剛才的問題亦提及,另外一位議員亦提及,跨部門協作是很重要。我非常多謝大家認同跨部門是需要人統籌,我記得我們希望設立副司長時,大家都質疑他有否真正的積極作用。大家從剛才的提問中就已經證明了對於設立副司長,我們當時的想法是正確的,現在都可以體現出來。這亦代表副司長任重道遠,有很多工作需要他來統籌。多謝主席。
完
2024年6月13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9時4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