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醫務衞生局局長就「檢討香港精神健康政策」議員議案總結發言(只有中文)
**************************************
主席:
我再次感謝提出議案的林素蔚議員、另外三位議員提出的修正案,以及由昨日至今日22位議員的踴躍發言。我會重點回應各位議員幾方面的意見。
醫院管理局(醫管局)精神健康服務
首先,醫管局的精神健康服務是各位議員關心的題目,特別是精神科專科門診的輪候時間。醫管局在去年已經達到輪候時間中位數的目標,即第一優先個案輪候時間中位數不超過一星期,而第二優先個案則不超過四星期。
醫管局亦會繼續加強在社區精神健康方面的服務,與社區協作夥伴和照顧者緊密合作,共同支援在社區內的精神復元人士,透過定期的外展或家訪,為他們制定目標及復元計劃,提供社區的支援,以妥善管理疾病及預防復發,並協助他們更好配合服藥要求。醫管局早前已把個案經理與嚴重精神疾患患者的比例進一步優化至不超過1:40。醫管局和社會福利署(社署)會繼續優化在個案方面的跟進溝通,更頻密地就共同跟進的個案進行資訊交換,全面評估這些人士的醫療、情緒及家庭情況,從而提供支援。
為加強精神健康服務,醫管局在二○二四至二五年度預留約1.27億元額外撥款。有關措施包括︰進一步增聘個案經理以加強社區精神科服務;加強精神科住院和門診服務的護理人手及專職醫療和朋輩支援員的支援;以及加強精神科長效針劑治療。關於這些新一代的長效針劑治療的使用,我們是基於有沒有一些針效的數據支持,有一些新一代的精神科藥物,是只有口服而沒有針劑。我們亦要考慮這些新一代的長效針劑的副作用。更加重要的是,在考慮使用這些針劑治療的時候是需要得到病人的同意,我們要尊重病人本身的自主權。我在此很高興向大家說,我們在使用新一代的口服藥物時,其實相比傳統藥物,我們現時的比例已是四比一,即是說大部分精神科的病人,其實正在使用新一代的口服藥物。至於在長效針方面,我們比對五年前,新一代的長效針劑的使用亦增加了差不多四成。
「分層護理模式」
在第二方面,關於「分層護理模式」,面對精神科專科門診服務持續殷切的需求,政府會繼續致力縮短有需要人士輪候精神科專科門診服務的時間。我們要強調,並非所有精神健康有問題的人士都需要向精神科專科醫生求醫。近年,精神健康服務的趨勢是應用「分層護理模式」,根據市民的精神健康需要和嚴重程度,將他們轉介至精神科專科醫生和一些非專科醫生的服務提供者(例如一些輔導人員),接受不同強度的精神健康服務。第一層提供全面預防、「早察覺、早介入」的輔導,及促進精神健康等服務。而第二層是第一層與第三層之間的橋樑,目的是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有系統和針對性的評估及介入服務。第三層則為中度至嚴重的精神病個案提供專科介入。
透過加強「分層護理模式」下第二層的服務評估及介入,一方面可以避免太多個案過早轉介往第三層,造成積壓;另一方面亦確保第二層的個案得到妥善處理和支援,從而令部分得到改善後,可以交回第一層較低強度的非專科醫生服務(例如輔導人員)跟進。
近年政府推出的精神健康服務,已在不同程度上落實「分層護理模式」的概念。例如,政府於二○二三年年底在全港中學推行以學校為本的三層應急機制,正正使用「分層護理模式」。
另外,我們亦會在今年第三季度正式落實,以地區康健中心為市民提供精神健康評估的先導計劃,及早跟進和轉介一些高風險的個案。相關地區康健中心會與社區機構合作跟進,及早轉介一些高風險個案至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或其他跨專業社區支援服務。先導計劃正是以「分層護理模式」為基礎,以曾接受精神健康訓練的輔導人員為核心,提供精神健康服務。
我們認為在未來的精神健康服務,有一定空間進一步採用「分層護理模式」,特別是加強「分層護理模式」下第二層的服務評估及介入服務,加強非醫療專業人員,包括輔導人員,在精神健康服務的跨專業團隊中的角色。
我們要避免一些過度的專業化,政府現時沒有就輔導專業設認證制度,亦不是每一個行業都需要由法律規管。其實很多行業都是用行業的自我規管。社會上已有學者和從事輔導的人士成立組織,以自願註冊安排進行自我規管,並公開會員名單供公眾參考。相關組織亦會制定專業守則、訂立認可的學位課程、為會員提供持續進修等。舉例而言,香港專業輔導協會於一九九五年成立,截至二○二四年五月底,公開的認證輔導師名單超過400人,認可輔導督導則約100人。聘請輔導人員的機構可以決定相關工作崗位的人員學歷及經驗的要求。
加強對輪候專科門診穩定個案的支援
第三方面,關於輪候專科門診穩定個案的支援。除了推行「分層護理模式」減少輪候專科門診個案,政府亦研究措施,加強對正在輪候專科門診穩定個案的支援。醫衞局於二○二一年推出「躍動同行先導計劃」,透過由兼職臨床心理學家、專科護士、職業治療師和助理社會工作主任組成的跨界別及跨學科專業團隊,為患有ADHD的兒童及青少年制訂個人化支援服務,目的正是紓緩醫管局精神科專科門診的壓力。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正繼續檢討計劃的運作,同時考慮此服務模式能否應用於支援ADHD以外的一些穩定個案。
加強社區支援
在加強社區支援方面,政府會繼續加強為有精神健康需要及精神復元人士提供社區支援。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是提供精神健康服務的重要一環,社署在二○二三至二四年度增加24間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的臨床心理學家人手,以加強專業支援和培訓,並提供額外撥款以協助綜合社區中心提升資訊科技在服務提供方面的應用。
社署會在二○二四年內優化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的服務,包括加強及早識別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和「早介入」,並強化社工的培訓,提升他們處理複雜個案的能力。在支援照顧者方面,社署會在二○二四年加強朋輩支援服務,並在二○二五年增加四間專為精神復元人士照顧者而設的家長╱親屬資源中心,緩解照顧者在照顧精神復元人士時所遇到的困難及壓力。
就社會關注的學生精神健康需要,教育局在四月推出《4Rs精神健康約章》,並邀請全港公營及直接資助學校參加,提升各持份者對精神健康的意識。截至五月底,共有340所中、小學申請參加《約章》。
政府亦會繼續落實其他精神健康的社區支援,例如我們的「情緒通」18111熱線,自去年年底成立到現在,已經接聽約30 000宗來電,即平均每日約350宗來電,並轉介約200宗個案予適切的服務機構。少數族裔人士情緒支援及輔導的服務中心自去年年底成立以來,亦為有需要的少數族裔人士提供超過380次輔導及260次電話跟進服務。
精神健康推廣和公眾教育
最後,在精神健康推廣和公眾教育方面,我們都知道預防勝於治療,特別在精神健康方面。加強公眾對精神健康的了解,並鼓勵市民及早尋求協助及介入,是精神健康政策重要一環。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的「陪我講 Shall We Talk」精神健康推廣和公眾教育計劃(「陪我講」)設有專題網站,一站式為市民提供精神健康資訊,並致力在學校和職場推廣精神健康。「陪我講」去年已經向超過1 300間中小學及專上院校派發一系列多媒體和實體精神健康教育資源,亦在11間大專院校舉行巡迴活動推廣精神健康信息。在職場健康方面,「陪我講」亦透過《精神健康職場約章》推廣心理健康及推動精神健康友善的工作環境,簽署《約章》的機構已經超過1 500間,涵蓋超過69萬名僱員。政府會繼續透過宣傳推廣,加強公眾對精神健康的了解,並鼓勵及早尋求協助及介入。
總結
主席,國家《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確定了七項工作任務,其中之一是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衞生服務,證明國家對精神健康的關注日漸提高,市民亦對精神健康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
特區政府各個決策局和部門一直在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的協作平台上,與各持份者、病人組織、專業人士、學者及相關機構等監察《精神健康檢討報告》建議的落實情況,並投放資源不斷革新精神健康服務,以符合社會的期望和配合國家的規劃。
面對整體醫療人手的短缺,政府過去一年已推出和計劃推出多項涵蓋加強精神健康服務人手、試行新服務模式、加強支援特定群組(包括學生、少數族裔、精神復元人士,以及輪候服務病人等),亦在地區層面加強復元人士和照顧者的精神健康支援,以滿足不同的需求。
主席,我感謝各位議員對精神健康工作的關注,亦特別感謝多位議員實事求是,提出一些實際可行的建議。政府會繼續聆聽專業內外和社會各界的意見,提升公營醫療機構精神科服務,並動員社會各階層的能力,締造精神健康友善及和諧的社會。
多謝主席。
完
2024年6月13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9時19分
香港時間19時1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