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術館正密鑼緊鼓籌備「尋香記──中國芳香文化藝術展」(附圖)
********************************

  香港藝術館將於六月二十八日起舉行「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尋香記──中國芳香文化藝術展」,透過展示109組上海博物館藏品及51組香港藝術館珍品,涵蓋新石器時期至二十世紀的陶瓷、竹刻、繪畫、青銅器等不同品類,與觀眾展開一段跨越千年的尋香之旅。來自上海博物館的展品全屬國家珍貴文物級別,日前已送抵本港,上海博物館的專家及香港藝術館的策展團隊正在密鑼緊鼓布展中。
   
  中國芳香文化源遠流長,香的使用及品賞更與古人生活美學與藝術創作密不可分。是次展覽分為四個單元,從香材流變、宗教儀式、文人生活等不同角度探索國香文化。香港藝術館將為不同展區特設相應的香氣裝置,讓觀眾感受古人聞香養性的況味。
   
  展覽合共有160組展品,其中一件精選展品是來自上海博物館、重約100公斤的明代獅蓋香爐,為展覽中最重的展品,是上海博物館第一次向外借出的國家級藏品。因其器形龐大,所以工作人員特製了活動底座,以便裝進展櫃及減低展品在搬運過程有機會造成的風險。此爐的爐身為圓鼎造型,蓋頂則以蹲坐的獅子腳踏滾球為裝飾,由獅子的造型可推測該香爐為明代皇家廟宇所使用。策展團隊在展櫃四邊下方均設置燈箱,令展品更顯立體感。由於保存青銅器在濕度和溫度控制方面有嚴格要求,因此博物館人員在展櫃內放置了防潮物料,使相對濕度控制在50%以下。
   
  另一件焦點展品是漢代鳳踏龜座博山爐,是最典型的香爐形制。爐蓋作博山形,上站神鳥,爐柱為展翅的鳳鳥,鳳首高仰用喙部托住爐底,下踏一昂首的仙龜,以接承盤。漢代人相信想要得到仙人指點,就要營造仙境。將薰爐構造成仙山的造型,使之成為神靈降臨的地方,正是體現漢代人神仙思想的真實寫照。
   
  此外,還有由明代著名畫家仇英所繪的《畫倪瓚像》,屬國家二級文物,是難得向外借出的書畫作品。仇英為明四家之一,擅畫人物,此畫用筆工緻,設色妍麗,細膩地表現了香在文人書房中的重要性。由於拖尾部分附有同是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書法,兩館布展人員特別揀選了畫卷中這兩部分來展出,展示明代文人在幽幽芳香之間的交流。
   
  展覽中不能錯過的展品還有近30件香港藝術館館藏的香囊,策展團隊特意挑選由不同材料製成的香囊,包括刺繡織錦、掐絲琺瑯、玉石等,細小的囊身上大多以鏤雕或纍絲等高超巧藝製成,其形制紛呈,紋飾多樣。館方因此特別訂製弧形斜台,以鋼針逐一將香囊固定,使香囊以垂吊的方式呈現,讓觀眾以最佳欣賞角度觀賞這些小巧的精品,見證古代精緻細膩的隨身香物。      
   
  展覽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與上海博物館聯合主辦,由香港藝術館及上海博物館聯合籌劃,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獨家贊助,為今屆「中華文化節」的「焦點城市:上海」及「上海文化周」項目之一。另外兩項展示海派文化魅力的節目將在八月上演,分別為上海京劇院的連台本戲《七俠五義》和經典劇目《烏龍院》,以及上海民族樂團的《海上生民樂》。
   
  「中華文化節」由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呈獻、康文署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策劃,旨在加強市民對中華文化的認識,以及培養國民身分認同和文化自信。首屆「中華文化節」將於六月至九月期間舉行,透過一系列不同形式的表演藝術項目和延伸活動,包括「中國戲曲節」精選劇目、獲國家藝術基金肯定的本地優秀作品、文藝組織演出、電影放映、展覽和講座等,讓廣大市民和旅客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藉以弘揚中華文化,推廣愛國主義教育,提升市民國民身分認同,為「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作出貢獻。詳情可瀏覽「中華文化節」網站www.ccf.gov.hk
   
  康文署一直積極推廣中國歷史和文化,透過舉辦多元化的節目和活動,讓市民認識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想獲得更多資訊,請瀏覽www.lcsd.gov.hk/tc/ccpo/index.html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尋香記──中國芳香文化藝術展」展期至十月十六日,詳情請瀏覽網頁:hk.art.museum/tc/web/ma/exhibitions-and-events/fragrance-of-time.html



2024年6月7日(星期五)
香港時間12時3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