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環境及生態局局長就「以新質生產力賦能漁農業發展」議員議案總結發言(只有中文)
******************************************
  以下是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今日(六月五日)在立法會會議就何俊賢議員動議的「以新質生產力賦能漁農業發展」議案的總結發言:
 
主席:
 
  我再次感謝何俊賢議員提出今日的議案,亦衷心感謝姚柏良議員、李鎮強議員及陳月明議員提出的修正案,以及各位議員就議案提出具啓發性的寶貴意見。
 
  過往,本地漁農業界普遍採用以初級生產為目標的經營模式,為協助業界增值,政府促進業界以第一產業為基礎,擴展業務至涵蓋漁農產品加工、漁農產品銷售、休閒、文化及體驗等服務的第二及第三產業,提升漁農業整體附加價值,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政府會繼續以新科技推動漁農業發展,包括在新魚類養殖區發展現代化深海網箱養殖、在擬建的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推行現代化塘魚養殖、發展現代化及環保的多層式禽畜農場和多層式水耕農場、設立農業園以協助培育農業科技和管理現代化農場的知識等,積極協助業界應用新生產模式,引領漁農業升級轉型。
 
  此外,「漁業持續發展基金」(「漁業基金」)和「農業持續發展基金」(「農業基金」)為漁農業界發展可持續或高增值的作業模式提供財政支援。「漁業基金」及「農業基金」已資助多個與技術提升有關的項目,例如海魚育苗技術及高增值漁產品發展、中藥治療魚病研究、開發全天然有機液態肥料,以及支援禽畜業界制訂多層式禽畜養殖場設計指引及就興建多層式禽畜養殖場進行可行性硏究等。未來,政府會就兩個基金的使用與業界作更緊密溝通和合作,務求令基金的使用更有效率,從而支援業界的發展。
 
  另外,政府一直支援業界創建自家品牌,說好品牌故事,提升產品競爭力。例如,「農業基金」已資助「本地蔬菜分級產銷及建立品牌先導計劃」,為農產品進行分級和開拓地域性包裝分銷中心,以供應穩定且高質素本地蔬菜,建立及推廣本地品牌,方便市民購買,滿足市場需求。
 
  漁護署(漁農自然護理署)亦聯同香港理工大學未來食品研究院透過政產學研方式合作,利用包裝、冷凍、屠宰等不同種類的食品加工技術,並配合科學化試味測試,以加強及改善本地水產品的食味、香味及口感。今年年初,以煙燻技術合作研發本地優質預製菜──櫻桃木煙燻黃鱲䱽,並透過魚類統營處(魚統處)生產及於漁農美食嘉年華正式推出銷售,市場反映十分良好。
 
  我們亦會透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漁農產品宣傳和推廣活動,提高市民對本地漁農產品的消費意欲。同時,我們會推廣資訊科技的應用,以協助業界拓展產品流通和銷售管道。
 
  在推動銷售方面,漁護署每年舉辦本地漁農美食嘉年華,以及與魚統處和蔬菜統營處(菜統處)共同參加本港各個食品展覽會,如亞洲素食展、美食博覽、國際食品餐飲及酒店設備展及本地有機水產節等。漁護署亦與魚統處及菜統處舉辦一系列以本地漁農美食為主題的嘉年華活動,展銷本地優質漁農產品,促進本地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為便利消費者購買本地漁農產品,漁護署與魚統處及菜統處共同開發了手機流動應用程式「本地魚菜直送」及購物網站,透過線上平台及約100個銷售點出售本地漁農產品,加上定期在「本地魚菜直送」實體店舉辦假日墟市,讓漁農戶能直接推廣其產品。
 
  正如在開場發言中提及,現時可透過《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向內地以免關稅優惠出口及銷售認可的香港水產品。魚統處亦已開展大灣區內的宣傳活動,積極參展大灣區的展覽會,包括深圳國際漁業博覽會及其他合適的展覽,向內地的餐飲業界、超商及電商公司推廣更多本地優質漁產品。另外,魚統處會走訪大灣區內其他銷售平台和展覽會,以物色更多的合作夥伴,期望能擴大本地優質漁產品於大灣區及內地其他市場的份額。
 
  我們亦會與內地海關總署及其他相關部門保持緊密合作,期望未來可推出更多措施便利本地漁農產品進入內地市場。
 
  香港會繼續發揮「超級聯繫人」的角色協助內地優質漁農副食品「走出去」。在檢測認證方面,香港的檢測認證機構熟悉國際及地區標準及法規要求,可以協助內地漁農副食品符合有關標準及法規要求。現時,負責認可香港的食品檢測認證機構的香港認可處是國際認可論壇(IAF)、國際實驗所認可合作組織(ILAC)及亞太認可合作組織(APAC)的成員,亦是這些合作組織的多邊相互承認協議簽署成員。根據這些協議,經香港認可處認可的香港檢測認證機構出具的報告,可獲全球超過110個經濟體的認可機構承認,所以我們善用香港檢測認證的專業服務,為內地漁農副食品的品質把關,有利於提升相關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和品牌形象。
 
  此外,在過去數年,香港貿易發展局和農業農村部直屬事業單位農業貿易促進中心曾合作舉辦專題研討會,鼓勵內地食品企業用好香港優勢,例如包裝設計服務及線上線下行銷平台,提升產品競爭力,「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場,發展「一帶一路」農食品產業和貿易。
 
  除了協助內地優質漁農副食品「走出去」,香港亦可發揮樞紐作用協助國際優質副食品「走進來」。例如香港貿易發展局每年舉辦的美食商貿博覽,展示餐飲業界的多項服務,並舉辦研討會,讓業界掌握最新資訊;去年成功展示了來自20個國家及地區的佳餚餐飲、最新的餐飲服務及科技,吸引環球買家包括內地買家來港採購優質產品,並為香港、內地及環球參展商提供平台推廣美食產品,鞏固香港作為重要食品貿易樞紐的地位。
 
  另外,為了推動漁農業與旅遊業的跨行業發展,漁護署透過「漁業基金」資助規劃及設計在長洲水域及新界東北水域發展與休閒漁業有關的新生態遊路線及相關設施。旅遊路線包括魚排作業考察、漁民捕魚示範及地質考察等元素。項目亦提供漁民培訓,邀請生態專家為漁民提供訓練及海上實習,協助漁民掌握營運生態導賞團所需的知識和技巧。此外,我們近年亦透過基金支援珍珠養殖及生態導賞團的項目。該項目於麻南笏成立珍珠養殖中心,進行珍珠養殖的同時也舉辦珍珠生態導賞團,向參加者介紹養殖珍珠技術及提供珍珠飾物製作體驗。
 
  同時,漁護署正積極推廣休閒農業發展,讓主要從事商業農耕的農場提供休閒活動作輔助業務,例如農作物自摘、售賣自家種植的農作物、簡單烹調自家農作物及舉辦農耕教育活動等,從而增加農戶收入、推廣農產品,以及讓市民認識和體驗農耕,亦豐富市民及旅客的農家體驗。
 
  在培訓人才方面,漁護署亦與本地的大專院校合作,開辦漁農業相關的學士課程,署方同時亦積極舉辦各項的實習計劃,增加年輕人對農耕、漁業的認識。例如該署與菜統處轄下的「全環控水耕研發中心」在去年推出「水耕種植實習培訓先導計劃」,在東龍洲魚類養殖區示範場為本地大專學生舉辦暑期實習計劃,同時為現職及新入行人士提供培訓。
 
  主席,我們會繼續與業界攜手落實《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的各項措施,並持續優化其中的內容。政府會繼續為業界提供技術及財政支援,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的「新質生產力」改造並提升本地漁農業,提高本地漁農業的整體競爭能力。我們致力支援業界走出傳統經營模式,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協助業界可持續發展,以及更加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布局,一方面可以增加香港食物糧食安全,另一方面可以顧及保障和平衡保育的需要。
 
  香港亦會繼續發揮樞紐作用,善用作為國際城市和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協助本地漁農產品參與內地的龐大市場,同時與世界接軌,成為連結內地與世界的橋樑,協助內地優質漁農副食品「走出去」及國際優質副食品「走進來」。
 
  我謹此陳辭。多謝主席。
 
2024年6月5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8時40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