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衞生防護中心調查一宗外地傳入麻疹個案
******************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今日(五月十四日)正調查一宗由外地傳入的麻疹個案,並提醒市民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的最有效方法,而非本港出生的市民因其可能未曾在童年接種麻疹疫苗,應特別留意其疫苗接種紀錄。
 
  個案涉及一名過往健康良好的11個月大女嬰。病人由五月七日起出現發燒、咳嗽和流鼻水,其後於翌日出疹。她於五月九日被帶到博愛醫院急症室求醫,並於五月十日入住屯門醫院接受治療。她的呼吸道樣本經檢測後對麻疹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反應。病人現時情況穩定,仍然留院。她的兩名家居接觸者至今沒有出現病徵。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病人非於本港出生,她沒有於原居國家接種麻疹疫苗。她於潛伏期內在海外居住,並於四月二十三日抵港。病人在本港沒有接觸受麻疹病毒感染人士,中心將個案列為外地輸入個案。在病毒傳染期內,病人曾於五月六日上午約十時至十一時三十分到訪位於元朗橋樂坊的入境事務及人事登記─元朗辦事處(元朗辦事處)。中心會對該辦事處約40名工作人員進行醫學監察。
 
  由於麻疹傳染性極高,中心已設立查詢熱線(2125 2374)為該個案進行接觸者追蹤,中心呼籲曾於五月六日上午十時至十一時三十分到訪位於元朗橋樂坊的元朗辦事處的人士致電熱線,中心會提供適切評估和建議。熱線於明日(五月十五日)上午九時至下午一時運作,並會由五月十六日起逢星期一至五(公眾假期除外)由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三十分運作。
 
  中心的調查仍然繼續。
 
  衞生署發言人說:「自新型冠狀病毒病大流行以來,各地的疫苗覆蓋率有所下降。全球多個國家正受麻疹再度爆發的影響。世界衞生組織(世衞)數據顯示,全球的麻疹個案在二○二三年有所上升,共呈報超過30萬宗個案,較二○二二年增加約八成;西太平洋區在二○二三年則錄得約5 000宗個案,較二○二二年增加超過2.5倍,當中菲律賓及馬來西亞出現持續傳播。鑑於麻疹疫情持續上升,世衞已呼籲家長盡快帶子女接種疫苗,以防止疫情蔓延。」
 
  中心重申接種麻疹疫苗為預防麻疹的最有效方法。在過去三年新型冠狀病毒病大流行期間,本港的家長、學校及醫護人員仍繼續支持兒童免疫接種,盡力維持高免疫接種覆蓋率。根據小學學童的免疫接種覆蓋率以及衞生署定期進行全港免疫接種覆蓋調查顯示,兩劑麻疹疫苗接種的整體覆蓋率一直達到95%以上,而本地麻疹病毒抗體的血清陽性率反映絕大部分香港市民對麻疹已有免疫力。整體而言,目前資料顯示本地出現大型爆發麻疹的風險偏低。然而,少數未完成接種麻疹疫苗的人士仍有機會受到感染並把麻疹傳播給其他易受感染人士(包括一歲以下尚未接種第一劑麻疹疫苗的幼兒)。
 
  發言人提醒市民,兒童延遲接種疫苗會減低預防麻疹的保護力,家長應按時為子女安排免疫接種,以得到全面和適時的保護。所有對麻疹未具備免疫力的人士,尤其是可能有較高機會接觸輸入個案的外傭、於大專院校工作或就讀的人士、以及海陸空口岸的工作人員,應接種兩劑含麻疹疫苗。一般而言,以下人士可視為對麻疹未具備免疫力:(一)過往未曾經化驗確診感染麻疹;及(二)未完成接種兩劑含麻疹的疫苗、或接種紀錄不明或對麻疹免疫力有疑問的人士。另一方面,在一九六七年前出生的市民,由於當時麻疹在全球多個地方及香港仍屬風土病,故可視為透過自然感染而對麻疹具備免疫力。
 
  發言人亦指出,市民如計劃前往出現麻疹爆發或高發病率的地方,應先檢視其疫苗接種紀錄及過往醫療紀錄。而非本港出生的市民應特別留意,因其可能未曾在童年接種麻疹疫苗。任何未完成接種兩劑含麻疹的疫苗、疫苗接種紀錄不明或對麻疹免疫力有疑問的人士,應該於出發前至少兩星期就接種疫苗事宜諮詢醫生意見。
 
  發言人提醒:「麻疹的潛伏期(即由感染後到發病的時間)為七至21日。麻疹病徵包括發燒、皮膚出現紅疹、咳嗽、流鼻水和眼紅等。當出現相關病徵,市民應戴上外科口罩,停止上班或上學,避免前往人多擠逼的地方和避免與未有免疫力人士接觸,尤其是抵抗力弱人士、孕婦及未滿一歲的兒童。懷疑受感染的人士應盡早向醫生求診及告知醫護人員有麻疹接觸史。」
 
  除接種麻疹疫苗外,市民應採取以下措施預防感染麻疹:
 
  • 維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衞生;
  •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 保持雙手清潔,並用正確的方法洗手;
  • 雙手被呼吸系統分泌物弄污後(如打噴嚏後)應立即洗手;
  • 打噴嚏或咳嗽時要掩着口鼻,並妥善清理口鼻排出的分泌物;
  • 徹底清潔用過的玩具和家具;及
  • 病患者在出疹後的四日內不應上學,避免將疾病傳染給未有免疫力的人。

  市民如欲索取更多關於麻疹的資料,可瀏覽衞生防護中心麻疹專頁。準備出遊的市民亦可參考衞生署旅遊健康服務網,了解香港以外地方的麻疹疫情消息。
 
2024年5月14日(星期二)
香港時間22時05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