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十四題:跨境醫療合作
**************
  以下是今日(五月八日)在立法會會議上李世榮議員的提問和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的書面答覆︰

問題:
  
  不少市民表示,輪候公立醫院專科門診及相關醫療檢查服務的時間過長。關於跨境醫療合作,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是否知悉,過去五年,公立醫院各項檢查服務(例如電腦掃描造影及磁力共震掃描造影)的平均輪候時間為何;

(二)鑑於政府於去年推出「支援粵港澳大灣區醫院管理局病人先導計劃」,讓合資格的醫院管理局病人可於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接受資助診症服務,政府會否考慮在短期內將該等病人可接受診症服務的醫療機構擴展至在《國際醫院評審認證標準(中國)》(2021版)(《認證標準》)下獲得認證的內地醫院(獲認證的內地醫院)和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三級甲等醫院;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三)為減輕本港公營醫療系統負擔,政府會否考慮認可獲認證的內地醫院所作出的病歷紀錄,並公布獲認證的內地醫院名單供市民參考;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四)政府會否考慮按有專科服務需要的市民的意願,將其轉介至獲認證的內地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及

(五)政府會否考慮跟更多內地城市合作,在內地興建更多採用香港管理模式及在《認證標準》下獲得認證的醫療機構,以推動跨境醫療合作;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就李世榮議員的提問,經諮詢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後,現綜合回覆如下:
  
(一)醫管局會因應病人的臨床情況,決定病人在專科門診就診的先後緩急,並安排相應所需的檢查服務。過去五年公立醫院各項放射診斷檢查服務的輪候時間載於附件。

(二)至(五)政府按照「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內的醫療衞生合作,以發揮三地的綜合優勢,共同提升大灣區不同醫療範疇的水平和發展。

  政府在大灣區醫療衞生合作領域的其中一項工作,是探討透過與大灣區內合適的醫療機構合作,支援與大灣區內地城市關係密切的香港居民的醫療需要,當中包括政府自二○一五年起讓長者使用醫療券支付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港大深圳醫院)指定門診的醫療護理服務費用。有關安排在二○一九年已經恆常化,並於去年四月擴展至該院的華為荔枝苑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為讓合資格的香港長者在大灣區使用長者醫療券時有更多服務點選擇,政府亦於今年二月公布把五間位於大灣區的綜合醫療機構納入「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各試點醫療機構預計於今年第三季起會陸續展開相關安排。連同港大深圳醫院一院兩服務點,大灣區核心城市將有合共七間綜合醫療機構,沿江全覆蓋,照顧在廣東省養老的長者。

  此外,政府亦參考了新冠疫情期間特別支援計劃的經驗,於去年五月十日推出「支援粵港澳大灣區醫院管理局病人先導計劃」(先導計劃),讓預約了醫管局指定專科門診或普通科門診覆診的病人可於港大深圳醫院接受資助診症服務。現時先導計劃涵蓋醫管局提供的主要專科及普通科門診服務,包括麻醉科(只包括痛症科門診)、心胸外科、臨床腫瘤科、耳鼻喉科、眼科、婦科、內科、神經外科、產科、矯形及創傷外科(骨科)、兒科及外科。政府早前已宣布將先導計劃延長至明年三月三十一日,並會視乎計劃的具體成效,考慮先導計劃應否繼續以及未來的安排。

  為善用大灣區內的醫療資源,《行政長官2023年施政報告》中亦提出要於合適的大灣區醫療機構為香港市民策略性採購醫療服務,以紓緩香港公立醫院服務壓力,縮短市民輪候時間。政府現正與大灣區內合適的醫療機構探討採購醫療服務安排,初步選定有殷切需求且風險較低的醫療服務,例如檢查或影像服務,並在符合兩地相關法規的前提下訂定購買的服務模式和具體安排。香港與內地各自的醫療需要、相關法規和對醫護專業的規管制度不同,政府在處理採購醫療服務時,需與內地相關機構仔細考慮服務安排和專業協作的模式,逐步開拓合作空間,以確保採購安排切實可行並且對雙方有利。

  在病歷紀錄方面,為配合跨境醫療協作及支援香港市民的跨境醫療需求,政府一直以符合兩地法規、保障數據安全及病人私隱為大原則,透過不同方式便利市民攜帶電子病歷紀錄跨境使用,以獲得更準確的診斷和治療。病人健康紀錄屬個人資料。在便利資料可攜性的過程中,政府會充分考量兩地在系統技術、私隱保障、數據安全以及兩地相關法規的相容性,按部就班拓展跨境應用電子健康紀錄的潛力。

  現時市民在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醫健通)流動應用程式中已可隨時取覽包括藥物紀錄、敏感及藥物不良反應、就診和檢查紀錄等重要資料,市民亦可以申請以紙本或電子形式獲取儲存在醫健通的個人電子健康紀錄,給非本地醫護服務提供者取閱。政府亦推出特別措施,讓參與先導計劃的市民可授權港大深圳醫院取得及使用醫健通電子健康紀錄複本(包括化驗結果資料及放射報告),便利兩地醫護人員為其提供醫護服務。政府會將有關安排推展至其他政府推出或認可的跨境協作項目。

  政府已提出在「醫健通+」五年計劃中推出新功能,讓市民能直接透過醫健通流動應用程式獲取儲存在醫健通的個人電子健康紀錄,以及在其個人醫健通戶口中存放他們在外地求醫時取得的病歷,以便利市民保存和運用他們來自境內外的個人病歷紀錄。

  政府會繼續密切審視各項跨境醫療合作措施的進展,並按照「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探討各項可行措施,以更有效地支援香港市民的醫療需要,包括探討可否擴大相關措施的合作範圍至大灣區其他內地醫療機構。探討過程中,政府會考慮該些機構的醫療服務標準及臨床管治架構,包括其是否採用「香港管理模式」,以至包括獲《國際醫院評審認證標準(中國)》(註)認證的醫療機構等各項因素。政府的政策目標是協助穿梭兩地生活及部分有意定居大灣區的港人安居落戶,融入當地生活,而非單單借助內地的醫療資源應付港人的需求。同時,政府會繼續推進有助大灣區整體醫護人才庫建立和水平提升的措施,例如透過人才交流計劃,為大灣區醫護互相學習和提升臨床工作水平提供良好機會,讓三地的醫療人才資源得以共同發展,令市民受益,並一定程度可幫助紓緩本地公立醫院的人手短缺壓力。

註:《國際醫院評審認證標準(中國)》由香港和內地醫院評審專家聯手合作,以國家醫院三甲評審標準為基礎,依據國際醫療保健品質協會要求,並借鑑國際經驗而訂立,是國家首個通過國際認證的醫院評審標準。
 
2024年5月8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5時35分
即日新聞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