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政務司司長出席「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質量發展大會」致辭(只有中文)(附圖/短片)
******************************************
  以下是政務司司長陳國基今日(五月八日)在「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質量發展大會」的致辭:
 
尊敬的陳麗文主任(廣東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杜敏琪廳長(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歐陽瑜司長(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文化司司長)、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大家出席「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質量發展大會」。
 
  繼第一屆大會去年在廣州順利舉行,香港十分榮幸承擔第二屆大會的舉辦城市。今年大會匯聚了粵港澳三地政府領導和商界領袖,就大灣區發展高質量人才服務、建設人才高地,集思廣益。
 
  今年兩會期間,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人才是富國之本、興邦大計,是推動新質生產力與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
 
  香港是高度開放的國際化城市,也是大灣區的中心城市之一,在「一國兩制」下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擔當大灣區乃至國家人才高地的門戶。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具備「起、承、轉、合」四個元素;我相信,要寫好「共建人才高地」這篇大文章,同樣需要這四個元素。接下來,我想用「起、承、轉、合」這四個字,與大家分享一下香港所發揮的功能。
 
  首先是「起」,就是起動。隨着全球走出疫情,各地發展重新出發,招攬人才的工作也重新起動,為重振經濟提供非常有力的支撐。
 
  在新起點上,香港貫徹創新突破,在二○二二年十二月落實一系列「搶人才、留人才」的新措施。我們既優化多項現行的人才入境計劃,並針對高薪人才及世界頂尖大學的畢業生,推出全新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
 
  各項計劃推出以來,反應十分踴躍。到今年四月底,我們已經收到約29萬份申請,批出接近18萬宗,其中超過12萬名人才已經來到香港,遠超我們原定每年吸納35 000名人才的目標。人才到來探索機遇,在金融、貿易、創科、專業服務等領域就業、創業,既有助香港經濟發展,也增強大灣區發展動能。
 
  第二是「承」,所指的是傳承。除了招攬人才以外,我們也需要培養人才,鞏固優良的高等教育體系,並傳承下去。憑着良好的教育基建、優秀的科研人才,以及雄厚的研究實力,香港是全球唯一擁有五所百強大學的城市,教學質量在多項國際比較研究中位居前列。
 
  我們會繼續鞏固香港作為國際教育樞紐的地位,由下個學年開始,將政府資助的專上院校的非本地學生限額提升到百分之四十。此外,我們將穩步增加「香港博士研究生獎學金計劃」的名額到每年400個,以吸引更多傑出人才來到香港進行研究。
 
  同時,我們致力加強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經驗交流,推動香港與內地高等教育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為國家培養更多人才。在國家的支持下,香港浸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都已經落戶大灣區的內地城市,香港城市大學也正全力推進東莞校園的辦學籌備工作。
 
  第三是「轉」,我稱之為人才流轉。香港作為內地與世界各地之間的重要橋樑,全力推進人才「南下、北上」流轉。
 
  自去年十月起,香港註冊公司的外國人員可以在香港申請「北上」一簽多行簽證到內地。不論國籍,只要來到香港工作或開辦業務,成為香港居民就可以享受有關便利,體現香港的獨特地位。到今年四月底,已經有超過19 000宗「一簽多行」簽證申請獲批,有效期為兩年或五年,反映政策廣受歡迎。
 
  另一方面,國家移民管理局自本周一開始,將持有商務簽注赴港人士的留港期限,由七天倍增至14天,並將「南下」人才簽注的適用範圍,由大灣區內地城市擴展到北京和上海。有關措施將更便利內地商貿人員到香港進行商務活動,並吸引更多內地人才到香港匯聚交流。
 
  最後是「合」,也就是合作。大灣區各城市的優勢和定位不同,合作空間廣闊。今年一月,廣東省政府與香港特區政府簽署了《關於推進粵港人才合作的框架協議》,建立合作機制,促進兩地在人才培養、招攬、交流等方面的合作。
 
  我很高興知道,為了進一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大灣區「9+2」城市今天將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加強大灣區為人才提供的服務,營造一個更有利人才「落地生根」的環境。
 
  展望未來,我充滿信心,香港與大灣區各兄弟城市將繼往開來,完善大灣區人才引進、培養、流動等方面的戰略布局,加快建設大灣區人才高地,為國家高質量發展作出新貢獻。
 
  最後,我祝願今年大會圓滿成功,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謝謝。
 
2024年5月8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0時13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