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衞生防護中心調查一宗懷疑食物中毒個案
******************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今日(四月十五日)正調查一宗懷疑進食牛肝菌後食物中毒的個案,涉及一人。

  個案涉及一名76歲男病人,他於四月六日在家中午膳,烹煮和進食早前購自內地雲南沒有商標的包裝牛肝菌,約四小時後出現腹瀉、嘔吐及暈眩等徵狀。他同日到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急症室求醫,並入住該院。他情況穩定,經治理後已出院。

  衞生防護中心調查顯示,病人家中的未經烹煮菇類樣本中,除有可供食用的品種外,亦摻雜超過一半不可食用/帶毒性的菇類品種,內含經烹煮後仍可引起腸道不適的物質,不排除引起食用者不適。
   
  根據病人提供的資料,他曾於去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至今年一月二日期間,參加一個由本地旅遊公司舉辦的旅行團前往內地雲南,並於麗江四方街一帶店鋪購入兩包相關的包裝牛肝菌。中心已將個案通報內地當局,並會繼續跟進事件和採取適當行動,以保障市民健康。
   
  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呼籲曾於上述時間及地點購入牛肝菌的人士,應避免進食有關食品。如懷疑因進食菇類引致食物中毒,亦應立即求醫。如有剩餘菇菌,應帶同前往求醫,以供辨識種類。」
   
  發言人表示:「進食菇類引致的食物中毒一般為急性。病徵通常包括進食後短時間內出現噁心、嘔吐和腹痛等腸道徵狀。因應不同的菇種,病人亦可能出現如大量流汗、幻覺、昏迷或其他神經系統病徵和肝衰竭,嚴重者更可能引致死亡。」

  此外,中心建議市民,不論於本地或外地選購或食用菇類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 如懷疑選購的菇類混合了不明品種,便不要購買;
  • 市民應向信譽良好可靠的店鋪購買菇類,不要購買懷疑混雜了不明品種的菇類,亦切勿採摘野生菇類進食,因為市民難於辨別該些菇類是否適宜食用;
  • 如選購的菇呈不衞生情況(沾有栽培物料),或有變壞現象(出現有色斑點/發出異味/釋出黏糊液等),便不要購買;及
  • 應把菇類徹底清洗及煮熟,才可進食。

 
2024年4月15日(星期一)
香港時間20時30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