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衞生防護中心調查一宗外地傳入同時感染寨卡病毒及登革熱個案
****************************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今日(四月十二日)正調查一宗外地傳入同時感染寨卡病毒及登革熱個案,並呼籲市民在外遊期間,應時刻注意環境衞生,並採取防蚊措施。懷孕婦女如前往受影響地區應加倍留意感染風險。

  個案涉及一名過往健康良好的16歲男病人,他自四月七日起發燒、頭痛及後眼窩疼痛,同日到聖德肋撒醫院求醫。他翌日(四月八日)再到聖保祿醫院求診並入院接受治療。病人的血液樣本經化驗後,證實對寨卡病毒及登革熱病毒均呈陽性反應。他的情況一直穩定。

  中心隨即展開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病人曾於三月二十八日至四月三日逗留在泰國蘭達島,並於四月六日返港。他表示曾於蘭達島的露天地方進行康樂活動,期間多次被蚊叮咬。他的一名同行人士曾出現相關病徵,已獲安排入住基督教聯合醫院。初步調查顯示,該活動沒有其他來自香港的參加者。中心會將個案通報泰國衞生當局。他的家居接觸者至今沒有出現病徵。中心的接觸者追蹤工作及跟進調查仍然繼續。

  就寨卡病毒傳播的情況,根據世界衞生組織(世衞)的資料,西太平洋和東南亞有多個國家/地區(包括泰國)曾出現或正出現寨卡病毒傳播。衞生署已通知食物環境衞生署進行病媒監測和滅蚊。寨卡病毒感染屬香港法定須呈報傳染病,任何懷疑或確診個案均須即時呈報,以展開調查、控制和監察。

  該名病人亦同時感染登革熱。截至昨日(四月十一日),本港今年共錄得十三宗外地傳入登革熱個案。二○二三年共錄得62宗外地傳入個案。根據世衞資料,登革熱的全球發病率在過去20年顯著上升,構成重大公共衞生挑戰。在二○二三年,持續傳播加上登革熱個案突發性急增,導致全球80多個國家及地區共呈報了逾500萬宗病例和5 000多宗登革熱相關死亡個案,接近歷史最高水平。最新監測數據顯示,部分亞洲地方(包括馬來西亞、新加坡及泰國)錄得的登革熱個案數字較去年同期增加。自二○二四年至今,美洲地區,包括巴西、阿根廷和秘魯,共錄得超過300萬宗個案,為歷史新高。有關香港和鄰近及海外國家及地區的登革熱最新情況,已上載至衞生防護中心的網頁(www.chp.gov.hk/files/pdf/df_imported_cases_and_overseas_figures_chi.pdf)。

  中心發言人表示,寨卡病毒感染和登革熱均屬於蚊傳疾病。一隻蚊子可以同時帶有多種病毒,包括寨卡和登革熱病毒。人類被感染的蚊子叮咬後,可能會受一種或多種病毒同時感染。根據醫學文獻,同時感染寨卡病毒和登革熱的情況在有關病毒流行的地區並非罕見。為減低感染蚊傳疾病的風險,除一般措施外,市民如從受影響地區回港,應在14日(登革熱)或至少21日(寨卡病毒感染)內繼續使用昆蟲驅避劑。若感到不適,應盡快求醫,並告知醫生外遊細節。

  衞生防護中心港口衞生科一直於各口岸進行巡查和健康宣傳(包括提醒旅客外遊期間採取防蚊措施),確保良好環境衞生及有效防治蚊患,並與相關持份者(如航空公司、旅遊業界等)保持緊密聯繫,適時更新疾病資訊和健康建議。所有口岸的恆常健康監測會繼續為入境旅客監測體溫。

  寨卡病毒和登革熱病毒主要透過受到感染的伊蚊叮咬而傳染給人類。本港現時沒有發現主要傳播寨卡病毒或登革熱的埃及伊蚊,但同樣可傳播登革熱的白紋伊蚊卻屬於本港常見的蚊品種。大部分寨卡病毒感染並沒有病徵。如有病徵,病人通常出現皮疹、發燒、結膜炎、肌肉和關節疼痛、疲累和頭痛。懷孕期間感染寨卡病毒是造成初生嬰兒出現小頭症和其他先天性缺陷的原因之一,同時也可引起併發症,如胎兒流產、死產和早產。登革熱的病徵包括高燒、嚴重頭痛、眼窩後疼痛、肌肉及關節痛、噁心、嘔吐、淋巴結腫脹以及出疹。

  ​市民如發現蚊患,應致電1823,亦可參閱以下專題網頁,了解詳情:衞生防護中心旅遊健康服務登革熱專頁、衞生防護中心旅遊健康服務寨卡專頁、最新旅遊情報使用昆蟲驅避劑的注意事項、衞生防護中心Facebook專頁YouTube頻道
 
2024年4月12日(星期五)
香港時間22時00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