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務衞生局局長就公營醫療服務收費談話內容(只有中文)
**************************
記者:想問急症室收費一事,有意見指不少低收入家庭本身有政府津貼,不論加價加多少都會照樣到急症室,如何可以解決濫用問題?另一群都是低收入人士,但沒有津貼,如果加價,對他們來說負擔會否大了?政府會否為他們提供一些津貼或補助?另一方面,有些前線醫護擔心今次調整有機會令他們成為「磨心」,會否擔心影響醫患關係?
醫務衞生局局長:在公營醫療服務中,一直都有機制照顧一些需要支援的弱勢社群,也會針對低收入人士提供一些豁免和減免。有三類人士會得到豁免,包括接受綜援人士、75歲或以上接受長者生活津貼人士和使用「長者院舍照顧服務券計劃」的人士。除這三類獲豁免人士,一些低收入人士的家庭狀況如果符合一些條件,都可以申請減免。醫院的醫務社工、社署(社會福利署)的社工,以及一些指定機構會作出評估,從而照顧他們的需要,確保他們不會因為經濟原因得不到這個服務,我們是有一個機制照顧(他們)的。
至於第二方面,提到分流問題,其實分流不是今日提出的新方案。分流是一九九七/一九九八年度起已經執行,到現在已經有26年的歷史,一直行之有效。我們的醫護人員會有一個標準,所有負責分流站的同事都受過培訓。他們是根據一些標準、病人的臨床維生指標、徵狀和檢查作出評估。現時其實已經正在執行,只不過現時主要影響輪候時間。確實單純以輪候時間來控制服務有很多弊處,包括有些病人領籌後離開(急症室),亦有太多病人在急症室輪候,其實正正是對醫護人員造成很大壓力,亦對整個急症室的資源造成很大影響。我們的醫護人員亦要照顧這些等候期間的人,所以這不是一個理想的安排。我要強調,分流是專業、有標準的,亦是現在已經執行的。只不過我們在現有的制度下考慮調整收費的同時,針對特別是第一、二類病人,一般已經直接作處理和搶救,是我們要重點幫助的病人,亦是急症室應該做的。在此我們看到有一個可能減價的空間,幫助這些真真正正需要急症室服務的人,從而引導市民正確使用急症室服務。
記者:急症室收費調高會否是一個阻嚇性的收費,例如約300、400元?另外,現時在流感和新冠疫情下,歐洲國家如西班牙打算在醫療機構重推口罩令,香港會否考慮?
醫務衞生局局長:先答第二條問題。我們一直以來在醫療機構和一些重點處所,包括院舍,一直有指引要配戴口罩。在醫療機構內的臨床位置,我們都強調醫護人員和訪客都要戴口罩,所以我們不需要作一個改變。我們一直都在做預防。
至於收費調整,我們要調整多少是合適呢?公營醫療收費調整方面有一個機制,每兩年會檢討一次,其實這個是絕對有需要,亦需要討論。上一次真真正正作出調整已經是二○一七年、七年前的事了,所以每兩年作一次檢討是要做的。今年我們特別看到有需要,檢討的同時要考慮作調整。我們面對人手短缺、醫療資源有限,我們亦面對人口老化。人手短缺、人口老化,而同一時間政府亦推出了《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我們希望用好基層醫療、用好私營市場的家庭醫生,做到「一人一家庭醫生」,多點預防、早點發現、早點治療。
如果我們不是「全盤棋」了解醫療系統,政府在基層醫療健康的投入也許不能達到效果。現時投入在基層醫療的資源加了很多,一些評論認為政府在醫療方面應加大投入,其實基層醫療發展正正反映到政府很重視市民的健康。我們在重視市民健康的同時,必須用好我們的資源。因為醫療資源是有限的,用有限的醫療資源應付無止境、無限的需求,這個最終會失敗。我們要一個可持續的醫療系統,必須適時檢討各方面的醫療需要,而收費是其中一個有效控制需求的手段,是必須要檢討的。
完
2024年1月13日(星期六)
香港時間12時46分
香港時間12時4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