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及漁農自然護理署署長會見傳媒談話全文
**************************
  以下是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今日(十二月十四日)出席《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藍圖》)發布會後聯同漁農自然護理署署長梁肇輝博士會見傳媒的談話內容:
 
記者:請局長說說為甚麼要發表《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不同業界他們遇到甚麼特別的困難是透過今次的《藍圖》在哪方面協助到他們?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香港在過往一段長時間,城市急速發展,相形之下,漁農業比較停滯不前,甚至有萎縮的現象,以致一些年輕人慢慢不入行,但正如我剛剛在(發布會)開場時所說,漁農業是香港很有本地文化特色的產業,大家回想成長的過程,無論你去到鄉郊也好,其他地方也好,都會見到很多本地的漁農業,耕作的方式、捕魚的方式很有濃厚的香港特色。
 
  香港亦是一個很著名的漁港,我們一方面應從文化保育的角度看,要怎樣延續漁農業;亦應從產業的角度看,要怎樣延續漁農業的生產。以往因為城市的發展、土地問題,也因為世界有很多東西先進地發展,漁農業如果仍然停留在一個技術比較粗淺的階段,確實很難競爭,尤其當周邊的地區的技術突飛猛進,我們應該要有一個整全的計劃,和業界一同商討。我不在這裏扮專家,因為自己對漁農業的認識很有限,所以我們和業界一起去談他們面對的問題,政府可以怎樣一起攜手輔助漁農業,不是單單對業界有一些接濟,而是一起建立我們的漁農業。我們的方向是既從土地、財政支援入手,更加重要的是希望業界可以科技化,以及集約化,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何謂集約化,若我們都是很小的農戶,各自的力量很弱,但若我們能夠集合一起,就可以有更大和規模化的效應,發展將更好。我們也從人才培訓方面入手,從這幾大方面和業界商討,才發表了這次《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希望政府能夠和業界一起將香港漁農業發揚光大,建立不單本地的漁農業產品和食品,更能夠發展至大灣區,甚至可以出口,令到漁農界做到可持續發展,成為我們引以為榮的產業。
 
記者:局長想問問,在《藍圖》裏面所說15年後的產量目標,有沒有一個想法是本地和輸入的比例屆時是怎樣?我們看到目標提到二○二四年在馬鞍山試行都市農場,可不可以簡介一下概念是怎樣?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待會我請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署長具體講解有關馬鞍山農場。我們思考過能否為香港訂一個本地漁農業產量佔食物的比例,但是現時的比例的確太低,目前要訂一個比例可能有點過早。我們的策略是以今日作為基礎,怎樣將產量倍增,甚至是再倍增,這是我們未來的路線。我們的《藍圖》不是聖經,寫了以後千秋百世都是同一本,在未來,我們會不斷地更新。當我們認為漁農業的發展到了某個地步,便可以成為香港產業的一個比例,但現階段的着眼點是怎樣將漁農業更好地建立起來、擴大起來,這是現階段要做的。關於馬鞍山農場我請梁署長講解一下。
 
漁農自然護理署署長:《藍圖》中的其中一個新想法、新策略就是引入都市農業。香港土地珍貴,除了保護優質農地外,如果我們想有多一點空間發展農業,可能要趁新市鎮發展時,在新市鎮引入都市農場。舉例來說,我們可以在市區的公園撥出一些地方,那些地方以前用來種草,現在可以用來種菜或種植其他農產品,又或在大廈天台,例如在停車場天台引入溫室農場或水耕農場,這樣農場在市區便不會佔用額外的土地,同時可以增加農業生產。我們亦可以利用科技增加產量和質素,馬鞍山都市農場其實正正是一個試驗的先導計劃,未來會引入一個大約500平方米的都市農場,希望業界會投資,農場可以是溫室或水耕場。除生產外,都市農場還可以舉辦小農墟,讓市民逛公園後購買其農產品。將來,整體的概念是希望趁着北都(北部都會區)和其他新市鎮發展引入新策略和概念,從而增加農產品供應。

記者:想問問古洞南農業園會引入公私營模式,其實這次《藍圖》有沒有擬訂大概公私營模式是怎樣運作?會不會有具體的安排?第二想問問整個《藍圖》最核心的目的是甚麼?政府最想做到甚麼效果?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藍圖》最核心的目的已經在《藍圖》名稱內,就是希望能夠促進漁農業在香港的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它不單是發展,還是可持續的,意思是我們的後代都可以在這裏繼續經營漁農業,而當中有很多的挑戰,所以我們跟業界經過長時間的傾談、交換意見後,一同制訂這個《藍圖》,希望可以達到漁農業在香港的可持續發展。至於你提到的公私營合作,例如農業園第二期,現在《藍圖》提出的是一個計劃,因為是公私營合作,有很多具體的細節還要和合作夥伴商談,但大致上大家已經同意一同合作來建立一個高新農業科技園,具體的細節會在過程裏面慢慢建立。
 
記者:想問問早前接連爆發非洲豬瘟,對香港的影響是怎樣?之後會有甚麼預防措施?今早海關公布了走私個案數字上升,這方面有沒有甚麼建議?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我先回答非洲豬瘟方面的問題,待會請漁護署署長補充。現時非洲豬瘟在世界各地而言是不時出現的情況,去年香港也有,今年目前是第三宗,我很密切留意非洲豬瘟在香港是否有蔓延的趨勢。目前一至三宗個案,在很多地方來說還算是可預見的情況,但我們仍密切注意事件。非洲豬瘟是不會傳染人類,大家不需要擔心非洲豬瘟令人類染病,由於它不會傳染人類,即使食用感染非洲豬瘟的豬隻也沒有問題。然而,非洲豬瘟在豬隻間的傳播和殺傷力是很大的,死亡率相當高,如果在豬場蔓延,對於香港豬農來說影響很大,所以我們必須控制其蔓延。我們的做法是,當發現豬場有一個非洲豬瘟個案出現時,我們會人道處理豬場的豬隻,並會凍結三公里以內豬場的豬隻出入,豬瘟的潛伏期一般是15日,我們會待過了潛伏期、安全的時候,其他豬隻才可以恢復出入。以往的經驗,這是一個有效的方式來控制豬瘟的傳播,我們仍會密切關注是次的情況,希望不會有一個大規模的爆發。
 
  瀕危走私方面,這與我們今日的主題沒有關係,我作簡單回應。我們都很緊張瀕危動物會否經香港進行走私活動,漁農自然護理署有和海關、其他海外機構經常保持密切的聯絡,打擊這些活動,我們會加強留意情況,現時能夠抓到多些個案,相信是海關以及我們的情報系統發揮作用。希望透過加強打擊走私活動,其他地區瀕危動物的走私情況,也能因此而有遏止的情況。
 
記者:局長,《藍圖》內提到會劃訂農業優先區,現時香港退耕情況嚴重,怎樣提供誘因令優質農地保留耕種用途?另外想問問剛才提到的都市農場,包括停車場天台,或者城市花園種菜的概念將來是不是區區都有?環保禽畜農場會否預計在新市鎮,即是北部都會區建立?謝謝。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就豬場的問題,我曾到內地考察一些新建的多層豬場,它不單是多層這般簡單,更是高科技、現代化的豬養殖的方式,有很多人工智能,例如豬面辨識,亦根據每一隻豬的健康情況分配配料。我們認為用這樣的方法,將來可以令豬隻的養育質素更好;也更有競爭力,我相信長遠一定要走這個方向。我們會因應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在那裏尋求地方實行多層的養豬產業,也可以解決現在很多豬場因為用傳統方式養殖,不受附近居民歡迎,亦與城市發展未必相配合的情況,長遠來說亦更可以幫助養豬的農民轉型升級,我們覺得這是一個好的方法。
 
  至於你問到退耕、農業優先區的問題,你的觀察是有對亦有不對的地方,退耕的情況,我們見到是因為城市的發展、外圍的競爭,可能令到一些農民覺得收入太低而退耕,但更多的情況是例如城市的發展需要收回一些農地。我們認為土地是支援漁農業發展一個重要的環節,所以特意做一個香港優質農地研究,看看有甚麼地方本身是適合作農地而將來不會有發展計劃的,那些地方我希望能夠保留作為優質農地,再透過《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各方面去支援漁農業的發展。農業必須要有土地,所以我們配合《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內其中一個的目標,透過研究尋找一些相信不會有發展需要,而又適合做農地的土地,保留這些土地將來劃作優質農地。至於你問到城市農場,梁署長特別支持這個項目,我請他來講解。
 
漁農自然護理署署長:我們的構想是會首先進行先導計劃,像剛才你們提到馬鞍山這個地點。此外,我們亦會在新建街市的上蓋設立都市農場,這個更好,因為樓上種植,樓下已經是街市,可以透過「現種現賣」的形式進行商業活動。北都將來有很多新市鎮的發展,我們希望不只是政府,而是鼓勵私人發展商都會在其大廈引入都市農場,例如在大型商場的上蓋或平台作出相關的設計和設施,出租予農民進行都市農場活動。透過這個活動,都市漸漸地會有很多農場,整個概念就是這樣。這個概念並非香港獨有,東南亞和歐洲一些先進的國家已引入概念一段時間,我覺得都市農場很適合在香港這個地少人多的地方進行。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在此,我也補充一下,由於香港真的很小,很多不同的用途都在爭奪土地,我們需要土地來建屋、建學校、建老人院、建醫院,我們也要土地來做農業、保育和養魚,全部都需要土地。不單在農業方面,在塘魚養殖方面,將來在北部都會區做濕地保育時,希望將濕地與塘魚養殖、甚至塘魚養殖的科技研究合二為一,我們看到如何將保育與漁農業結合的可能性有很多。同樣地,我們看到城市發展,正如何俊賢議員所說,如果有一個好的設計,並不一定是互相排斥,如果能在同一個土地上既有發展亦有農業是很理想的。剛剛署長也提到外國有很多經驗,但外國的情況不如我們需求大,在這方面我覺得踏出的這一步是很重要,也是一個試驗,我們認為這個試驗成功機會是大的,問題是我們如何去做,當汲取到經驗,慢慢地做得更好時,可以把漁農業和整個城市的保育與發展融合,我們覺得這方向是一個重要的概念。
 
記者:局長,三條問題,第一塘魚養殖方面,《藍圖》10年內開展結合自然保育及塘魚養殖概念的做法,為何要10年?為何等三寶樹可能部分已經設立後才做?其實香港亦有很多魚塘,為什麼要等待10年?是否擔心其他魚塘因發展而收地,所以暫時不做?第二想問問農業優先區,暫時有沒有一個初步的選址?要配合北部都會區及其他地區鄉郊特色,北部都會區會否是其中一個考慮的選址?另外,農業方面的工作目標是15年內增量四倍,有甚麼政策增量,會如何去增量?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你問的問題都需要詳細解釋,我請署長代為解答。
 
漁農自然護理署署長:有關塘魚養殖,以往我們的概念是分開的:有些魚塘純粹作保育之用,有些魚塘則用作從事養殖。所以過往一直存在不太協調的矛盾,養魚的漁民認為他們養殖的魚被雀鳥吃掉,而保育方面則認為養魚活動影響保育,影響雀鳥活動。將來的概念是在濕地保育公園內,將現時的魚塘變為生態保育濕地魚塘,即一個魚塘發揮雙功能,同一時間可用作保育、吸引雀鳥,亦可以在該處進行養殖活動。將來的操作者將不會再區分是從事保育或漁民,而是兼顧兩方面,同一時間發揮濕地的保育功能,剩餘空間則用作養魚。所以將來我們希望引入新模式,讓漁業界參與有關活動。漁民將來不單是漁民,而是保育者加上水產養殖工作者。為什麼我們要等待10年?其實我們不是等待,而是一直進行有關工程,以建立濕地保育公園,將其中的魚塘納入政府的管理範圍,才可以重新分配予漁民或其他持分者,發揮以上的功能。
 
  至於農業優先區,其選址其實並非單一地點。我們根據一系列的指引,劃定哪些地點適合作為農業優先區。目前初步擬定的位置是涵蓋新界北部,主要是新界的地點。現時的階段是要研究若要保護這些農地長遠作為農業發展的用途,我們需要採取一些手段,探討有什麼誘因可以吸引土地持有人釋放這些土地作農業用途。另外,在規劃上有什麼措施規限這些土地只能作為農業用途。我們正在構思這些措施。當我們研究到一些可行措施,在適當的時候,大約會在明年進行公眾諮詢。
 
  農業產量方面,須承認我們的目標相當進取,目前的年產量為15 000公噸,我們希望在15年內將產量增至四倍,即60 000公噸。為何我們認為可以達致這項目標?第一,如果成功劃定農業優先區,基本上將來進行農業生產的農地會增加。
 
  第二,透過引入科技和改善設施,舉例來說可以興建更多溫室。目前農業生產很受天氣影響,農民過去一年都曾經幾次受到天氣影響,導致很大失收。如果我們鼓勵或協助他們興建更多溫室和防雨棚,甚至興建更多先進的水耕設施,整體而言可以令農業生產以倍數增加。再加上如剛才所說,如果都市農業取得成功,將來都市農業的產量也可佔相當的比重。我們估計如果能在新市鎮成功引入都市農業,屆時都市農業的產量,加上水耕種植,可以達至約一成的農業產量。

(請同時參閱發言及答問內容英文部分)
 
2023年12月14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21時37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