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十四題:資助學士學位授課課程的非本地學生限額
*************************
  以下是今日(十二月六日)在立法會會議上洪雯議員的提問和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的書面答覆:
 
問題:
 
  《行政長官2023年施政報告》提出,政府會把香港建設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措施包括由二○二四/二五學年起,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資助院校學士學位授課課程的非本地學生限額將提升一倍至百分之四十。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最近三個學年,每年每名教資會資助學士學位授課課程的學生的平均總成本(包括教學設施及設備、師資、學生宿舍所涉開支及其他資本開支等)及邊際成本分別為何;
 
(二)有否統計,最近三個學年,每年各教資會資助院校向修讀其學士學位授課課程的非本地學生收取的學費與第(一)項所述的平均總成本及邊際成本的差距分別為何;
 
(三)有否評估,教資會資助院校的承載能力(包括教師人手、教學設備及其他配套設施等)是否足以應付上述非本地學生限額增加後的新增學生的需求,以及有否估算政府未來就提升有關承載力的所需金額;
 
(四)會否考慮以收回平均總成本而非邊際成本為基本原則,調整向上述非本地學生收取的學費,以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及
 
(五)鑑於有意見認為,上述非本地學生限額增加後,原已供不應求的教資會資助院校學生宿舍的宿位會更為緊張,以致影響本地學生入住該等宿舍的機會,當局會否考慮訂下本地學生入住該等宿舍的比例,以保障本地大學生的大學生活體驗?
 
答覆:
 
主席: 
 
  行政長官在《2023年施政報告》提出,將香港建設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以吸引更多傑出人才來港就學;並宣佈多項措施,包括將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資助大學授課課程(即學士學位、副學位及碩士學位課程)的非本地學生人數上限,由現時相當於本地學生學額的百分之二十,自二○二四/二五學年起提升一倍至百分之四十。各大學可因應本身條件,循序漸進錄取更多非本地學生,尤其是「一帶一路」國家和內地學生來港升學,以高質量教學和配套,擴容提質;同時在大學校園締造多元共融的國際化學習環境,讓學生即使在本地校園學習期間亦可受惠,開拓視野,豐富學習體驗。
 
  值得留意的是,所有教資會資助授課課程的非本地學生均不獲教資會以公帑資助。根據現行政策,教資會資助大學向修讀教資會資助學士學位課程的非本地學生收取的學費,應至少足以收回所有額外直接成本,而且無論如何不能低於適用於本地學生的學費(現為每年42,100元)。授課課程的非本地學生亦只可以超額收生的方式錄取,並獨立於本地學額以外計算。上述安排可確保政府高等教育經常開支的受惠對象為本地學生,並保障本地學生的升學機會不受影響。
 
  上述原則亦體現於校園發展工程非經常補助金的安排。在現行機制下,教資會透過評估大學的教學空間需求,建議政府應否為個別工程項目提供非經常補助金,而授課課程非本地學生的教學空間需求不會獲補助,並由大學自行承擔。政府為大學興建宿舍提供的資助亦限於工程費用的百分之七十五,餘下須由大學自行承擔。再者,學生宿舍是以自負盈虧的原則運作,政府並無就此提供額外經常性補助。
 
  就洪議員提問的各個部分,我現回覆如下︰
 
(一)及(二)在最近三個學年,教資會資助大學每名學士學位課程學生平均教學開支及大學向非本地學生收取的學費水平載於附件。每名學生平均教學開支已涵蓋不同方面的經常性開支,例如教學人員薪酬、中央教學服務(如圖書館、課堂以外學習體驗活動及學生支援服務),以及添置教學器材開支等的費用。以二○二一/二二學年為例,每名學士學位課程學生平均教學開支約為154,000元,而同期非本地學生學費則為每年140,000元至171,000元。
 
(三)《行政長官2023年施政報告》提出,各大學可因應本身條件,循序漸進錄取更多非本地學生。與本地學額的概念有別,非本地學生人數上限並非一個指標,旨在定出最高限制,提供空間予各大學自行決定增收非本地學生。政府與教資會資助大學就提升非本地學生人數上限保持緊密溝通,大學在歡迎放寬上限的同時,亦表示會按過往做法,以謹慎負責的態度,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逐步推進國際化策略,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增收非本地學生。
 
  在探討提升非本地學生人數上限的過程中,教資會曾就大學教學資源作評估,並了解到在過去數年,大學一直增加教學人員,加幅比整體學生人數的增長更快。在二○一八/一九學年至二○二二/二三學年,在八所大學修讀教資會資助授課課程的就學人數(包括本地及非本地學生)由92 955人增至93 660人,增加約百分之一,同期教學人員數目由4 786人增至5 120人,增幅為百分之七。此外,財政司司長於二○一九至二○年度《財政預算案》中,已預留160億元專款,供教資會資助大學增建或翻新校舍之用。計及所有已獲批准撥款並正進行中的政府資助項目,落成後預計可增加教學空間約56 000平方米淨作業樓面面積,連同多項大學自資工程項目,將為所有學生提供更佳的學習環境。
 
  正如上文所述,修讀教資會資助學士學位課程的非本地學生不涉公帑資助。若大學決定增收非本地學生,亦有責任運用非教資會資金(例如非本地學生的學費或其他收入)加強相關配套,以確保教學質素。
 
(四)如上文提及,大學須向修讀教資會資助學士學位課程的非本地學生收取至少足以收回所有額外直接成本的學費。在滿足上述條件的前提下,基於非本地學生屬非教資會資助範疇,現行政策容許大學因應本身情況,自行釐訂合適的非本地學生學費水平。
 
  我們必須強調,高等教育環境高度國際化。本港共有五間大學晉身世界百強,在爭奪優秀海外及內地學生來港留學亦面對全球日益激烈的競爭,訂定學費水平須具國際競爭力。舉例來說,現時本港與新加坡大學的海外學生學費水平,已經非常接近。再者,按現時釐訂教資會資助大學撥款的機制,政府不會因大學在非教資會資助範疇的收入增加,而扣減對大學的經常資助額,反之亦然。政府無意改變現行就非本地學生學費方面的政策。
 
(五)《行政長官2023年施政報告》提出,各教資會資助大學將繼續推展多項宿舍項目,目標在二○二七年之前增加合共約13 500個宿位,照顧包括新增學生的需求。
 
  大學宿位由大學按各自的機制編配。大學應善用資源,持續檢視不同學生群組入住學生宿舍的優次,同時亦應維持靈活性,以實際需要和教育裨益作依歸,例如研究院研究型課程學生相對獨立成熟,而學士學位課程學生(包括本地學生、非本地學生及交換生)則可獲益於學生宿舍的活躍社交和群體活動,培養全人發展及擴闊視野。此外,一如世界各地匯聚頂尖學府的城市,隨着香港發展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未來將有更多來自不同地域的學生赴港留學,而留學生住宿需求往往吸引私人市場參與,提供多元化的選項,例如大學可與私人機構協作提供宿位,或為有意在私人住宅租務市場租用單位的留學生提供諮詢服務。政府及教資會將向大學重申應多管齊下,參考世界各地主要教育樞紐發展的情况,結合高效市場力量,擴闊學生的住宿選項,實事求是地妥善平衡及支援不同學生群組的住宿需要。
 
2023年12月6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2時55分
即日新聞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