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十九題:扶貧措施
***********
  以下是今日(十一月二十九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容海恩議員的提問和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的書面答覆:
 
問題:
 
  有意見認為,政府今年調高了公共福利金計劃及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的資助金額,但忽略了在職家庭津貼計劃(職津計劃)中的兒童津貼,以及未有對兒童貧窮問題提供具體支援措施。關於扶貧措施,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會否考慮取消職津計劃中兒童津貼金額與住户入息掛鈎的要求,改為每月向每名合資格兒童劃一派發全額津貼(即1,400元);如會,詳情和時間表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二)會否全面檢視現時政府各項福利津貼計劃的申請門檻,並適量放寬最有需要幫助人士的申請條件,從而達致精準扶貧;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三)鑑於政府對上一次公布香港貧窮數據為二○二一年十一月(載列於《2020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政府有否計劃公布最新的貧窮數據;如否,原因為何;如有,詳情和時間表為何,以及日後會否每年公布最新數據;及
 
(四)鑑於政府去年成立「弱勢社群學生擺脫跨代貧窮行動小組」,並推行「共創明『Teen』計劃」以助解決跨代貧窮問題,除該計劃外,政府有何其他具體措施改善跨代貧窮問題?
 
答覆:
 
主席:
 
  精準扶貧是本屆政府的扶貧策略,把資源投放在最需要幫助的人身上。扶貧委員會支持政府的精準扶貧策略,並同意政府採取雙管齊下的策略,針對不同目標群組的需要,一方面為有能力自助的人「造血賦能」,讓他們自力更生,改善生活,同時釋放社會潛在的勞動力;另一方面繼續推進「補漏拾遺」的工作,為不能自助的人提供「兜底保障」。
 
  就勞工及福利局的政策範疇而言,現就議員問題的四部分答覆如下:
 
(一)在職家庭津貼(職津)計劃旨在支援收入較低但沒有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的在職家庭,鼓勵全職工作、自力更生和多勞多得。
 
  職津計劃下的住戶津貼金額按住戶每月工時及入息釐定,合資格住戶的每名兒童及青少年(註)會額外獲發放兒童津貼。兒童津貼金額按住戶入息釐定,入息較低的住戶可獲較高金額。
 
  政府將由二○二四年四月申領月份起,劃一增加職津計劃下住戶及兒童津貼金額15%,所有領取職津的家庭均可受惠。增加職津金額有助進一步紓緩育有子女的基層在職家庭的負擔。
 
  此外,政府近年就職津計劃落實多項改善措施,包括放寬申請資格、在二○一八年及二○二○年兩度大幅增加津貼額及容許申請住戶合併所有住戶成員的工時以獲取較高額津貼等。政府不時檢視職津計劃的落實情況和推廣計劃,並鼓勵更多合資格在職住戶申領津貼,為在職家庭及其子女提供適切支援。
 
註:即15歲以下的兒童,或介乎15至21歲並正接受全日制教育的學生(專上教育學生除外)。
 
(二)政府推行無須供款的社會保障制度,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適切現金援助,包括綜援計劃和公共福利金計劃(包含長者生活津貼、高齡津貼和傷殘津貼)。另外,職津計劃為從事全職工作但收入較低和沒有領取綜援的在職住戶提供支援。各項計劃按其目的設有不同申請要求,以確保有限公共資源集中用於照顧有需要的人士。
 
  綜援計劃是為因年老、患病、殘疾、單親、失業、低收入或其他原因,而在經濟上無法自給自足的人士提供最後安全網,協助他們應付基本生活需要。因此,綜援計劃設有相對嚴謹的經濟審查。公共福利金計劃旨在協助嚴重殘疾或65歲或以上的香港居民應付因嚴重殘疾或年老而引致的特別需要。當中,長者生活津貼設有經濟審查,以配合其補助有經濟需要長者的生活開支的目標。高齡津貼和傷殘津貼則分別主要考慮申請人的年齡或殘疾情況,無須經濟審查。如上文提及,職津計劃旨在支援收入較低但沒有領取綜援的在職家庭,申請人因此需要符合入息和資產限額以及工時要求。
 
  政府每年根據既定機制(例如按甲類消費物價指數變動)調整上述計劃的入息和資產限額,確保相關計劃能合理有效地為有需要人士提供支援。政府在考慮優化措施時必須顧及長遠財政可持續性。為加強向有需要人士提供支援,政府持續改善有關計劃。除上文列出的有關職津計劃的多項改善措施外,政府近年落實的其他優化措施包括:

  (甲)二○一九年就綜援計劃進行大型檢討,並自二○二一年二月起全面落實多項改善措施,惠及大部分受助人。相關措施包括大幅提高每月最高豁免計算入息限額六成至4,000元、大幅增加租金津貼最高金額(按家庭人數而定,增幅最多達27%),以及把多項補助金和特別津貼擴展至合資格非長者健全受助人;

  (乙)二○二二年九月起合併普通及高額長者生活津貼,採用以往普通長者生活津貼較寬鬆的資產上限,並發放高額津貼的金額。合併後的津貼更簡單易明,並讓長者保留更多資產;及

  (丙)二○二三年九月起放寬公共福利金計劃申請前「連續居港一年規定」下的離港限制,從56天放寬至90天,以便利離港日數較多的申請人。
 
(三)及(四)過往採用的量度貧窮的方法,以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作為單一量度指標存在明顯局限,因為這個方法並無考慮住戶持有的資產及負債,亦無涵蓋例如公共醫療服務、資助房屋和免費教育等非現金福利轉移。
 
  新一屆扶貧委員會支持政府的精準扶貧新策略,並根據政府統計數字,從多個角度出發(包括住戶特徴、就業及收入情況、受惠於政府現金福利的情況、居住環境、租金負擔,以及撫養負擔等),識別了三個精準扶貧的目標群組,包括「劏房」住戶、單親住戶,以及成員全為長者的住戶(包括獨老、雙老及三老或以上家庭)。其中,政府於二○二二年十月推出「共創明『Teen』計劃」(計劃),通過政、商、民三方協作,聚焦扶助來自弱勢社群家庭(尤其是居於「劏房」)的中學生,協助他們擺脫跨代貧窮。政府已在今年十月推出第二期計劃並注入新元素,包括學員名額由2 800名增加至4 000名,並擴展至涵蓋中四學生;增加團體活動種類,例如舉辦更多內地學習交流團;引入師友配對組群安排;為完成計劃的學員設立「校友會」,提供多元社交和工作實習機會。政府已為計劃制訂績效指標,評估和比較受惠人士於參與計劃前後的變化。政府會因應目標群組的需要,繼續推出各項精準扶貧項目。
 
  為持續監察香港的扶貧工作成效,扶貧委員會支持政府通過多面向(即不單看收入)監察香港整體和各目標群組的情況和變化。正如政府在二○二三年四月二十八日向立法會改革扶貧政策和策略小組委員會會議上提及,政府經濟顧問辦公室正跟進相關工作,包括制訂宏觀指標作長期監察,亦從微觀角度為精準扶貧項目制訂績效指標。待具體方案備妥後,政府會適時公布詳情。
 
2023年11月29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2時00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