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署理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就「提速智慧城市社區設施建設,消除數碼鴻溝」議員議案總結發言(只有中文)
**************************************************
  以下是署理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張曼莉今日(十一月九日)在立法會會議就吳秋北議員動議的「提速智慧城市社區設施建設,消除數碼鴻溝」議案的總結發言:
  
主席:
 
  再次感謝提出議案的吳秋北議員,亦感謝黃錦輝議員、邱達根議員、葛珮帆議員、李鎮強議員和李浩然議員提出修正建議,以及共33位議員在昨日和今日討論中提供非常寶貴的意見。以下我想就大家所提的意見,作一個總體回應。
 
  眾多議員例如吳秋北議員、黃錦輝議員、陳永光議員及陳勇議員等也提出要善用科技提升政務效率和優化城巿管理,這亦是建設智慧城市的重要一環。行政長官在剛發表的二○二三年《施政報告》中就特別提出我們將會加快數字政府建設,全力推動政府服務數碼化,善用嶄新科技如人工智能及開放更多政府數據,以提升治理能力及效能,以及推動數字經濟發展。
 
加快數字政府建設
 
  為加快建設數字政府,我們正在如楊永杰議員提到從體制機制着手進行改革建設,政府會把現時的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資科辦)與效率促進辦公室合併,成立「數字政策辦公室」,林筱魯議員提出希望我們可以多介紹辦公室的功能,新辦公室會設立專責隊伍制定及優化數據治理相關的政策和措施,推動跨部門及業界加強數據的收集、分析、開放及互通,以數據驅動更多創新應用、服務和發展,例如透過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地理空間分析等技術開發「城市大腦」,運用在城市運行中所收集的數據(例如政務、醫療、教育、交通、氣象等),提升城市現代化治理能力,同時開放更多城市數據促進不同業界創新應用。
 
推動電子政府及智慧城市項目
 
  新辦公室會以提速提效的工作方針,善用數據及資訊科技,從明年起,陸續推出「百項方案」,例如消防處將利用區塊鏈技術發出電子牌照和證書;食環署(食物環境衞生署)將利用大數據分析對公廁作出預防性維護分析,以作公廁內設施的損壞預防和及早完成維修;漁護署(漁農自然護理署)運用物聯網感應器和數據分析以及透過高速網絡基建,實時收集環境數據,發展以數據主導的「精準農業」;海事處將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公眾貨物裝卸區的保安;運輸署將在新建政府停車場和短期租約停車場提供自動泊車系統;警務處將開發智慧搜救手機應用程式;水務署將制訂水務設施數碼轉型計劃,發展以中央數據庫為核心的中央運作管理中心,以支援智慧供水;所有政府收費服務於一年內全面落實電子支付選項等等。
 
  在善用嶄新科技提升不同政務服務的素質及效能之外,眾多議員如邱達根議員、李鎮強議員、梁毓偉議員及陳恒鑌議員等也有提到「智方便」作為個人數碼身份認證平台,是實現智慧城市的重要數碼基礎設施。感謝在座多位議員對「智方便」提出的寶貴建議及在過去一段時間和我們一起到港九新界各區向市民宣傳使用,資科辦現正積極提升及優化「智方便」的功能和用戶體驗,包括簡化自行登記流程,例如在不影響身份認證準確性的前提下,減少拍攝身份證的需要;開發更便捷的登記流程。我們亦將會於香港及廣東省新增自助登記站。未來在優化過程之中,「智方便」的介面和應用將會充分體現個性化、「以民為本」的方向,按不同用戶所屬的年齡群組(如青少年和長者)的特定需要,以及是用戶自身的興趣組合相關的服務分類,讓市民可以一目了然,更容易搜尋和使用其所需的服務,並且有如蘇長荣議員提到的「一鍵登入」使用不同的政府服務。當然在優化過程之中,亦會有如容海恩議員提出的長者版,可以便捷長者更好使用。「智方便」亦將會加入管理個人資料的功能,用戶只需要簡單透過一個界面、一個版面即可一覽自身於不同政府服務的個人資料(例如電子證照、EMPF(「積金易」平台)等等)。「智方便」同時在未來亦會新增待辦事項管理功能,展示用戶現正辦理的不同服務以及相關待辦事項,並會有日程提示,以方便用戶更便捷安排及處理相關政務服務。
 
  李梓敬議員亦有提到關於SmartPLAY,今天早上資科辦其實亦在經過恆常監察下發現有關情況,已經即時聯繫康文署(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了解。「智方便」系統接連的其他大概300項網上服務目前亦都運作正常。
 
加強數據互通應用
 
  此外,如簡慧敏議員、林新強議員等亦有提及,政府要加快推動跨部門及公私營機構的數據開放及互通。我們正全速構建「授權數據交換閘」,便利在市民便捷授權下實現跨部門數據互通;並會爭取在今年年底前啓動將「授權數據交換閘」連接「商業數據通」的功能,以促進政府部門向金融機構在獲得企業客戶授權下可以更便捷分享其企業資料,促進與金融業界數據互通,發展更多便利尤其中小企的創新服務。另外,我們亦會於今年內發布促進數據流通及保障數據安全的管理辦法,進一步以數據驅動香港數字經濟大步發展。
 
促進粵港「跨境通辦」
 
  當然,除了本地數據應用以促進智慧社區建設,眾多議員如陳月明議員、盧偉國議員亦關注如何更好利用科技及數據便利粵港兩地居民跨境辦理政務服務。我們剛於月初聯同廣東省政府正式在粵港兩地推出首批超過100項「跨境通辦」政務服務,讓兩地居民和企業可便捷使用大灣區涵蓋養老服務、稅務申報、車牌及其他證照辦理、企業經營、就業創業等的政務服務。例如香港居民可以利用「智方便」登入廣東省政務服務網便捷辦理上述服務,兩地居民亦可利用設於當地的自助服務機,或透過跨境通辦專題網站,無需親身往返當地即可以「一網通辦」高效辦理所需的跨境政務服務,達致馬上辦、網上辦、實現「一網通辦」。
 
加速數碼基建發展
 
  在發展智慧城市的過程中,如李浩然議員提出,是否能夠建設一些示範區以作標竿及展示的作用。很多議員例如劉業強議員等都關注北部都會區,正如特區政府早前公布的行動綱領,北部都會區將會以「產業帶動,基建先行」,發展為集優質生活、產業發展和文化休閒於一體,推動更佳職住平衡和綠色生活的國際創科新城,當中不同的智慧基建及智慧社區設施均會涵蓋在北都以及未來所有新發展區的規劃中,與時並進,體現新一代智慧社區的內涵。
 
優化數碼共融措施

  當然,在發展智慧城市的路上,優化數碼共融是重要的課題。「加強應用創新科技推動智慧生活」是政府在《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中的一個重點工作。政府會繼續積極促進數碼共融,緊貼社會發展,加大力度優化各項相關數碼共融措拖。
 
  在數碼共融方面,不少議員如林琳議員、陳沛良議員、林振昇議員、陳凱欣議員等也有提出擔心數碼鴻溝會讓弱勢學童「輸在起跑線」。科技應該是賦能學生發展,而不是減弱發展機會。為了減少學生因為數碼隔閡而出現學習差距,教育局正在推行撥款計劃,讓公營中、小學(包括特殊學校)以及直接資助計劃學校透過簡便申請程序申請撥款,以購買流動電腦裝置供有經濟需要的學生借用。學校亦可以向因居住環境所限而未能獲得合適上網服務的學生提供可攜式無線網絡路由器及流動數據卡。當然在硬件之外,其實很多議員提到很關鍵、亦很重要的是軟件配套,提升學童的數碼素養、數碼技能。政府正在中小學大力推動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和數學)教育,通過優化課程,例如在高小強化編程教育、初中課程加入人工智能、創科元素等等,並加強教師培訓,以及聯同公私營機構及社區團體提供更多的資源,希望更好支援我們的基層學童,以進一步提升數碼技能。
 
  學童以外,不少議員如陳祖恒議員、陳紹雄議員、鄧家彪議員、狄志遠議員等亦關注長者群體的數碼共融。創科及工業局(創新科技及工業局)聯同勞福局(勞工及福利局)及其他政府部門正以多管齊下的策略一起推動香港樂齡科技的發展。例如政府在二○二一年透過社創基金(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支持建立一站式樂齡科技平台,通過連結供求兩方面,即包括樂齡科技產品供應商和院舍社區層面的用家這些關鍵持份者,協助促成更多樂齡科技產品可以在本地配對及應用。平台之外,亦透過社創基金支援超過500項惠及長者的項目,例如包括開展數碼家居外展復康服務,讓青年協助長者學習及使用數碼科技等。
 
  在推廣樂齡科技應用之外,不同的議員亦很關注我們可以如何更好照顧長者,以及協助長者融入數碼社會,建立數碼自信,並希望可以在過程中更好利用地區及非牟利界別的力量,以做好科技普及化。我們推出長者數碼外展計劃,協助院舍及隱蔽長者在日間護理中心、家居接受護理服務的長者等體驗數碼科技。外展計劃包括以體驗班形式結合智能機械人及虛擬擴增實境等科技元素,教導長者認識及使用數碼產品,並進行復康治療,亦包括我們在不同地區設立外展服務站,到長者常到的地方,例如屋邨商場和公園等,協助長者更好學習有關不同的數碼科技應用。亦有一些培訓課程幫助長者在學習有關的科技應用之外,同時間讓他們在培訓完畢後,可以擔任其他長者的導師,擴闊其生活圈子。
 
  主席,我在開場發言和剛剛提及的這些措施,只是政府在眾多推動智慧城市社區設施建設和消除數碼鴻溝工作的部分例子。我們會繼續推出多項服務,包括如葛珮帆議員提到的引入針對不同需要的無障礙設計網頁和應用程式,引入像陳健波議員、林筱魯議員均有建議的人工智能語言輸入指令等等這些不同的科技,以提升有關的公共服務,讓不同階層的市民都可以感受到更強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在未來,我們會利用數據及政策帶動發展,推動數據互聯互通及數字科技應用,成就更多數字政府及智慧城市方案,加快數字政府建設,提升市民生活質素。但是單靠政府的力量是不足夠的,我們會撥出資源與各位議員,和亦有很多議員提及的18區的「地區關愛隊」(「地區服務及關愛隊伍」)一同攜手合作,凝聚社區資源和力量,走入社區鼓勵和協助更多包括長者及數碼弱勢人士接觸數碼科技。我們期望與在座議員、與社會各界一同攜手,共同推展智慧城市為市民帶來的各種便利和好處,一同提升市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創造智慧、幸福、更美好的香港。
 
  主席,本人謹此陳辭。
 
2023年11月9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6時05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