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八題:預防猴痘傳播的措施
***************

  以下是今日(十一月八日)在立法會會議上林順潮議員的提問和署理醫務衞生局局長李夏茵醫生的書面答覆︰

問題:

  據報,本港今年錄得多宗猴痘確診個案,而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亦在本年九月將猴痘納入乙類傳染病進行管理,與2019冠狀病毒病看齊。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自當局於去年十月展開為高風險群組提供接種猴痘疫苗的計劃至今,在該計劃下接種猴痘疫苗的人數為何;

(二)現時為猴痘高風險群組接種疫苗的推廣及宣傳計劃為何;及

(三)現時預防猴痘從境外傳入香港的措施為何?

答覆:

主席:

  猴痘是一種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人類感染猴痘病毒最早於一九七○年出現。自二○二二年五月,全球多個地區爆發了猴痘疫情,而大部分個案涉及性接觸傳染個案。截至二○二三年十一月五日,本港共錄得52宗猴痘確診個案。

  猴痘一般不會經空氣或飛沫傳播,亦不會經社交接觸傳播。良好個人及手部衞生有助預防經接觸感染病毒。然而,長期面對面接觸引致的飛沫傳播,或直接的體液接觸,亦可能令病毒人傳人。

  感染猴痘後數天,患者會出現發燒、劇烈頭痛、肌肉痛和淋巴結腫大。自發燒後約一至三天,口腔內會出現潰瘍,身體其它部位亦會出現皮疹。皮疹通常會於十天至兩星期內從斑丘疹發展到水疱、膿疱,然後是結痂,而在身體所有部位的皮疹一般會同步發展。猴痘病徵持續14至21天,患者通常會自行痊癒。過去的疫情中,患者的死亡率介乎百分之一至十之間。猴痘的治療原則包括緩解症狀、治療併發症及預防長期後遺症。

  政府參考了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和新發現及動物傳染病科學委員會的建議,已於二○二二年十月開始猴痘疫苗接種計劃,在自願形式下,使用第三代疫苗為確診個案的接觸者,以及高暴露風險人士安排接種。參考世界衞生組織(世衞)的建議,猴痘個案會在公立醫院進行隔離,直至他們身上的傷口癒合及不再具傳染性,而個案在本地的密切接觸者亦需接受醫學監察。衞生防護中心(中心)致力推行有關防控措施以預防猴痘疾病在本港社區大規模傳播,並會繼續密切留意世界各地防控策略的最新發展。

  就林順潮議員的提問,經諮詢衞生署後,現回覆如下:

(一)在為高風險群組提供的接種猴痘疫苗計劃下,以下高風險目標群組人士可以自願形式到衞生署和醫院管理局指定的接種中心及診所接種猴痘疫苗:

(i) 曾進行高風險性行為,例如男男性接觸者、擁有多名性伴侶、性工作者、過去十二個月有性傳播感染史;
(ii) 負責照顧猴痘確診病人的醫護人員;
(iii) 處理動物傳染痘病毒的實驗室人員;以及
(iv) 當本港動物出現猴痘個案時有較高暴露風險的照顧動物人員。

  自計劃開始至二○二三年十月二十九日,合共接種了14 397劑疫苗。

(二)中心一直透過線上及線下的不同渠道,包括於電視、電台和社交媒體平台播放政府宣傳短片/聲帶,向市民發放有關猴痘的資訊和鼓勵高風險目標群組接種猴痘疫苗。中心已設立猴痘專題網頁及定期發出新聞稿,通知市民有關猴痘的最新情況。

  中心為高風險目標群組度身訂造宣傳短片,並透過目標群組較常用的交友應用程式及關鍵意見領袖於社交媒體作宣傳。中心亦透過相關非政府機構在高風險目標群組可能會到訪的場所派發海報、傳單和宣傳品,以及在相關活動中作宣傳,以鼓勵高風險目標群組接種猴痘疫苗。中心亦設立猴痘電話熱線(2125 2373),逢星期一至五(公眾假期除外)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運作,以便懷疑或憂慮曾與確診病人有高風險接觸的人士,致電查詢及獲取相關的健康建議。

  除了疫苗接種計劃,中心亦舉辦健康講座予高風險傳播猴痘場所的工作人員,以增加他們對猴痘的認識、建議針對猴痘的感染控制措施,以及提供猴痘疫苗的接種詳情。

(三)因應世衞建議,衞生署採取港口衞生措施預防猴痘從境外傳入香港,包括向旅客發布健康信息(例如機艙廣播、派發單張、於網站發布旅遊健康消息,以及張貼海報),以及在海港、香港國際機場及陸路出入境管制站為抵港人士量度體溫,並為發燒的旅客作進一步評估和轉介他們到醫療機構接受醫學評估。

  衞生署會繼續與世衞保持緊密聯繫,密切留意外地錄得的猴痘感染個案和世衞就港口衞生措施作出的最新建議。 

  境外輸入的猴痘個案與本地感染個案的處理一致,會在公立醫院進行隔離,直至他們身上的傷口癒合及不再具傳染性,中心亦會進行接觸者追蹤,個案患者在本地的密切接觸者將需要接受21天的醫學監察。有關措施的目的是為了防止猴痘確診個案患者在社區進一步傳播疾病,減低公眾暴露於猴痘感染的風險。



2023年11月8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6時0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