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三題:政府資助中醫門診服務
****************
問題:
為配合政府於《2022年施政報告》公布的目標,由醫院管理局、非政府機構及本地大學以三方夥伴協作模式於全港18區設立的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下稱「中醫診所」)已於上月一日起把政府資助中醫門診服務籌額(下稱「資助籌額」)增加至每年80萬個。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是否知悉,本年一月至今,每間中醫診所的總求診人次,以及目前每間中醫診所聘用的中醫師人數及其薪酬水平;
(二)是否知悉,資助籌額增加後,每間中醫診所每日大約能提供的服務籌額,以及當局按照甚麼準則分配資助籌額;及
(三)鑑於有不少市民反映,資助籌額增加後,預約有關服務仍然困難、甚至「一籌難求」,當局會否考慮制訂新措施,以滿足市民的需求;若會,詳情為何;若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多謝陳永光議員的提問。經諮詢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後,現答覆如下:
中醫藥是香港醫療系統的重要版塊,為推動本港中醫專業發展及人手培訓,我們已在全港18區設立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中醫診所),由醫管局、非政府機構和大學以三方協作模式營運,並由非政府機構負責日常運作。除提供政府資助門診服務外,中醫診所亦提供其他非政府資助服務予市民選擇,同時支援中西醫協作及公務員中醫診所等服務,並肩負培訓中醫藥人才和推展科研項目的職能。
中醫診所每年平均提供超過120萬人次的服務,其中政府資助門診服務籌額已自今年十月一日起由每年約60萬個增加超過三成至80萬個。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惠人及75歲或以上的長者生活津貼的受惠人都可獲豁免收費。中醫診所在二○二三年一月至九月的總求診人次數據已載於附件一。
截至二○二二年年底,受僱於18區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的各級中醫師共有419名,有關資料亦已載於附件二。有關中醫師的聘用條款及薪酬待遇,均由聘用的非政府機構釐定。相關非政府機構每年均會按市場情況,不時檢視及調整有關中醫師的薪酬水平。根據有關非政府機構在二○二二年年底提交的資料,18區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內的進修中醫師的薪酬介乎$24,000至$34,000,而其他各級中醫師的月薪則視乎經驗、資歷及職能等因素而定,他們的薪酬每月介乎$35,000至$110,000不等。在二○二三至二四年度,我們理解有關中醫師的薪酬亦按個別非政府機構的人事機制均有所增加,升幅約為4-5%。剛才提到的進修中醫師,他們是剛畢業而經註冊的中醫師,他們選擇在18區中醫診所工作以累積一些臨床經驗。申請進修中醫師的反應非常熱烈,亦反映工作性質及待遇有一定吸引力。
就政府資助服務籌額分配方式而言,全年合共80萬個服務籌額平均分配予18區中醫診所。一般而言,每間中醫診所的服務籌額一半會分配予偶發性疾病病人預約,而另一半則分配予覆診病人。各區中醫診所亦會因應個別診所運作及人手安排而靈活分配每日的服務籌額,因此每日提供的服務籌額有所不同。為配合增加服務籌額,各區中醫診所已作出相應安排,包括增加診症室及治療室的數量、提升門診設施及硬件配置、增聘人手等。
自進一步提高服務籌額的措施推行後,在今年十月首兩周(註),18區中醫診所的整體服務量亦有所提升,每日提供約2 900個服務籌額,與去年同期(每日約1 800個)比較增加超過六成。每間中醫診所平均服務籌額方面,每日約為130至160個,相比去年同期(每日約90至110個)有顯著增加。
預約方式方面,偶發性疾病求診者現時可致電個別18區中醫診所或使用醫管局「18區中醫診所」流動應用程式預約政府資助中醫服務。市民只要曾經在任何一間中醫診所登記求診,便可使用有關流動應用程式,亦可由親友代為預約。
我們會聯同醫管局持續檢視政府資助中醫門診服務的使用量及需求,亦會透過重置部分中醫診所,希望可以增加服務量。當香港首間中醫醫院在二○二五年分階段投入服務後,亦有能力大大提升本港的中醫服務。同時,我們亦希望與中醫藥業界共同開展制訂《中醫藥發展藍圖》,當中亦會全面檢視中醫藥服務發展的長遠策略及規劃。
我亦希望指出,中醫門診服務是基層醫療的一個重要部分,本港私營服務提供者在提供基層醫療服務方面擔當重要角色。香港中醫藥界的資源亦主要集中在私營界別,每年大約有一千萬人次的中醫門診服務由私營界別提供。現時,政府除了在中醫診所服務上提供資助外,政府亦透過長者醫療券,讓65歲或以上長者以醫療券支付中醫提供的私營基層醫療服務。就二○二二年來說,有關中醫服務的申領金額為約8億5千多萬元,申領交易宗數有約165萬宗。我們會按照《基層醫療健康藍圖》,繼續發展基層醫療各項服務,當中包括中醫服務,善用公私營中醫界別的資源。
多謝主席。
註:即二○二三年十月一日至十五日
完
2023年11月8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5時12分
香港時間15時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