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出席星島新聞集團「中國宏觀經濟暨大灣區融合」論壇2023致辭(只有中文) (附圖/短片)
********************************

  以下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日(九月四日)出席星島新聞集團「中國宏觀經濟暨大灣區融合」論壇2023的致辭全文:
 
郭英成主席(星島新聞集團聯席主席)、加讚(星島新聞集團聯席主席蔡加讚)、郭曉亭副主席(星島新聞集團副主席兼聯席行政總裁)、蔡晋總裁(星島新聞集團聯席行政總裁)、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大家好!今日早上大家都討論了不少與香港、大灣區和內地的融合發展,大會請我在這個午餐會上說多些香港的情況。我就這方面向大家扼要地分享一些粗淺的看法。
   
  在此之前,讓我藉這個機會衷心恭賀星島集團成立85周年,祝你們的業務蒸蒸日上,不斷為市民大眾帶來精彩的報道和分析。
   
  我們現時的經濟狀況如何?我想大家都可能心中有數。在疫情過後,今年初恢復全面通關;我們去年的經濟連續幾季都是負增長,今年恢復正增長。在第一季度剛通關時,我們的經濟增長力度比較大,踏入第二季度就慢了一點。為甚麼呢?或者我們在說香港之前,先和大家看一看外圍的狀況,畢竟香港是一個細小而全開放的經濟體,外圍的政治和經濟狀況,不管歐美或內地,對我們的影響都相當大。
   
  全球經濟方面,今年與去年比較,預期增長會減慢,由去年增長3.5%,到今年調整至3%。不過,過去幾個月,其實各地區的發展是很不一樣,譬如美國,原本預計它今年的增長沒有那麼好,但並不如此;而歐洲,原本預計它的增長會好一些,但因為俄烏衝突一直持續,它又差過預期。就內地而言,一些機構預測其經濟增長多於5%。國家在年初時提出5%的經濟增長目標,第一季度的數字是相當不錯,不同的機構紛紛調高了今年的增長預測。其後,看見第二季的數字後,就開始猶豫,關注內地今年的經濟發展走向。
   
  關注在哪些方面呢?就是內地經濟復蘇經過第二季後,力度是否可以繼續有力地持續。第二,就是房地產。第三,在現時的地緣政治格局中,外資在內地的投資是如何?資金流向是如何?可以這樣說,種種因素牽動了我們的金融市場表現,而市場的情緒和氣氛亦自然影響到經濟。
   
  今年,我們的經濟增長在第二季慢了下來。經濟增長的「三頭馬車」中,出口已經連續幾個季度下跌,最近的跌幅慢了一些,但仍然是雙位數字的跌幅,第二季大概下跌15%。第二頭馬車就是整體投資開支,去年幾季投資都錄得負增長,到今年通關之後,投資有力反彈,增長約8%,到第二季則慢了下來,大概是-1%。投資與大家怎看經濟環境、前景、息口等有關。消費就仍然錄得增長,第一季約13%,第二季約8.5%。我們估計在「三頭馬車」當中,支撐我們今年餘下來的經濟動力,主要是消費和訪港旅客,即旅遊服務輸出,這兩個會是主要力量。
   
  訪港旅客數字到八月時,大概恢復到疫情前的七成左右;與我們的航班恢復情況大致相近。估計到今年年尾,香港的航班大概會恢復到八成,這個較幾個月前是快了。現時的進展大致符合預期。
   
  零售方面,第二季恢復到疫情前的88%左右,餐飲業則大概有九成多。
   
  失業率是持續下跌,下跌至大概2.8%。所以近月特區政府正着力輸入外勞,不單止是建造界,還有在很多個其他界別,我們都需要輸入外勞來紓緩勞工和人手短缺的壓力。
   
  通脹率大概是1.8%左右,屬於低水平。
   
  資產市場方面,樓價在第一季強力反彈之後,到第二季下跌了少許,跌幅較慢,而交投量都靜下來。以首七個月計算,比去年底大概回升了百分之二點幾,而去年全年是下跌了15%左右。
   
  股市方面,大家都看到在這段時間的情況,經過第一季有力的反彈後,在第二季,因剛才講到的種種原因影響到市場氣氛,亦見到資金流向的影響,可以說股市轉疲弱,日均成交大概是1,000億元左右。
   
  未來我們的經濟發展又如何?未來的經濟發展可以分為短期和中長期。中長期來說,我相信大家都是看好的,就是我們國家不斷推進高水平對外雙向開放,邁向高質量發展,同時大力推動綠色轉型。在這方面,香港會積極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尤其是在大灣區發展戰略中,我們有很獨特的地位和角色。在大灣區內,金融和創科這兩大範疇是推動我們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稍後我會再仔細說說。所以,香港的經濟發展在中長期來說是相當樂觀的,問題是怎樣可以做得快一點、更好一點。
   
  短期方面,剛才提及過有一些挑戰。為推動香港的經濟發展,我們要鞏固優勢,本來做得好的優勢產業,要繼續領跑、繼續創新,不斷地做得更好。另一方面,就是培育有前途的新產業。
   
  提到鞏固優勢產業,大家一定會想到金融服務。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這不單對香港重要,對國家亦很重要。在現時的地緣政局下,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會遇到一些壓力,但同時間亦出現很獨特的機遇。香港一向在出現不同的特殊格局時,更能突顯和發揮在「一國兩制」下的角色和功能。
 
  大家這兩天都熱烈討論股票市場。見大家最近對印花稅的討論很熱烈,我昨天寫了一篇網誌。那篇網誌主要的信息是:特區政府要全力推動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股票市場是我們其中一個最重要的部分。在這個方面,我們一定要不斷提升競爭力,而單靠減印花稅一招,不足以長期、結構性地推動整個股票市場的發展。我們一定要想闊一點、想多一點,這亦是為甚麼我們要成立一個小組,專門研究如何提高股市的流動性。我們沒有排除印花稅這個選項,請千萬不要誤會。但要成功、要到位,我們一定要使出「組合拳」,要好幾招一起做。舉例說,就上市制度或交易機制方面,是否有些措施值得考慮?我們成立的小組要研究這些議題,要全面、深入地研究。小組裏有業界代表,將市場信息、市場智慧,與監管機構、特區政府分享,大家一起想,齊心合力,設計一套可行的方案。
 
  除了上市機制外,如何開拓更多資金來源、如何找更多優質企業上市,還有推動市場發展,不斷創新、與時並進是很重要。在二○一八年,我們容許「同股不同權」的新經濟公司上市,此後我們的股票市場就踏上一個新台階。現時我們上市公司大概有2 600多間,新經濟公司大概有260間左右,佔10%而已,但他們佔股市日均成交量和市值約為25%。如果我們那時不走這一步,局面會如何?只得一招是不夠的,所以你見在二○一八年後,我們推出SPAC(即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上市制度;今年則推出特專科技公司上市制度。但我們的工作不止於此,還要不斷去思考,這就是成立專責小組的重要目標之一。在這方面,在座朋友們都是不同領域的翹楚人物,有甚麼想法請提出給小組,讓大家仔細研究。
 
  除了不斷創新,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外,另一方面就是要發揮好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獨特的功能:互聯互通。如何可以發揮好這個角色呢?這不只是服務國家發展大局,而是幫我們引來更多新的「水」。在現時的地緣政治裏,大家關注資金量,如何能夠更加方便讓「北水南下」,我們需要聚焦探討。「北水南下」外,大家見到我們近期推出的「港幣──人民幣雙櫃台」交易,挑選了24間比較大的公司,同時以港幣、人民幣計價。例如納入「南向通」的公司,有部分亦可以用人民幣計價。這只是一小步,我們要再繼續努力,例如構思更多風險管理工具、衍生工具產品。股票以外,更要着力做好國債和其他產品的工作。如果我們一直做得好,這會助力內地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符合國家發展的大戰略,這些「北水」南來盤活我們的市場,就更能支持我們的國際金融中心躍上另一個台階。互聯互通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之一。
 
  時間有限,其他方面例如綠色金融、債券方面,我在此就不多說,大家有甚麼意見都可以向我們提出。結束之前,多說一個範疇,就是創新科技。推動香港的經濟發展,金融是最重要,但不能只是一招,創新科技會是我們的重要抓手。金融和創科會是我們經濟增長的「雙主引擎」。我們在創科方面有各種優勢,最近內地出台了河套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深圳園區的方案,大家可以看到香港會發揮很獨特的功能。在地緣政治格局裏,香港背靠祖國、連通世界,引進的不只是資金,還有人才、科研機構、創科企業。去年十月,《施政報告》提出成立「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有關團隊由去年十二月底開始運作到今年八月,接觸了超過200間公司,已有超過25間落實到港落戶或擴充業務,其中有不少公司的市值或估值超過100億,當中有些公司擁有比較前沿的科技。他們來到香港開公司或擴充業務,我們在政策上是全面配套,提供便利,我們會考慮它們帶來的人才和技術、座落在哪裏、帶來多少投資、創造多少本地生產總值、聘請多少人。如果它們希望特區政府入股,而我們亦覺得它的生意有可為,我們可以投資,雖然只是當小股東,也表示支持。引進企業除支撐我們的經濟發展外,對創科發展也特別重要。為什麼呢?因為如果只靠我們自己培育初創企業發展,進展太慢,我們一定要借力,希望這些公司落戶,加快我們在創科方面的發展,創造更多優質的就業機會。
 
  人才方面,除了「高才通」外,我們亦調整了幾個輸入人才的計劃,到七月底合共批了超過70 000人,他們會陸續到來。可以這樣說,這些人才對於我們的經濟發展來說,是重要的生力軍。
 
  除了金融、創科這兩個主引擎、「南金融、北創科」的布局外,國家所提的香港「八大中心」的定位,當中例如在知識產權、法律服務等,我們都是有優勢的。此外,軟實力亦是我們的重要的強項和可以作出貢獻的地方。所以我們要推動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香港是國際大都會,賺錢固然重要,除了賺錢外,生活質素、文化素質、大都會格調,這些都很重要,我們會着力提升。
 
  在不同的領域,都希望大家多支持特區政府,有甚麼寶貴意見,歡迎大家向我們提出,希望能夠與各位集思廣益,把香港建設得更好。多謝大家。 



2023年9月4日(星期一)
香港時間19時5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