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在人口政策與香港未來發展論壇主題演講(只有中文)
********************************
嫻姐(香港好聯盟主席陳婉嫻)、興姐(香港好聯盟副主席葉順興)、兩位教授(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葉兆輝教授和香港好聯盟顧問陳麗雲教授)、毓偉(立法會議員梁毓偉)、Jennifer(婦女事務委員會成員鄭余雅穎)、賀丹主任(全國政協第十三、十四屆委員及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大家好!我覺得我是夾心階層。賀丹主任談了全國的情況,我知道稍後葉兆輝教授會談全港的情況,所以我便看看窄一點的課題,代表政府談談人口政策下的人力與人才角度。
事緣是這樣的,我剛檢查電話,我答應出席本論壇,全因嫻姐邀請我。四月十二日是「樂群(樂群社會服務處)慈善籌款晚宴」,我有幸坐在嫻姐身旁,一坐下她便問我八月二十六日是否有空。當然我想也不想便答應嫻姐,我知道主題談人口政策。
人口政策牽涉的政策局很多,並非只是勞工及福利局可做完所有工作,但我覺得不要緊,我可出席就此課題與大家分享數點看法,主要從人才和人力角度談。因時間關係,我只想談三大點。
正如賀丹主任所言,香港的老齡化問題在全國處於「領先」的階段。大家耳熟能詳,每五個人便有一人是65歲或以上。大約五年後,教授很清楚,就是每四人就有一人。老齡化問題對我來說有兩方面:一是福利方面所產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則是對勞動市場的影響。
在我看來,勞動市場最大的影響是,這段時間大家經常說:為何勞動人口參與率下跌?我覺得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是人口老齡化。因勞動人口參與率是計算勞動人口,分母是所有15歲及以上陸上非住院人口。老齡人口增加,確實令整體勞動人口參與率下降。我回去查一查,若只看15至64歲這年齡組別,似乎多年也沒有大變化,勞動人口參與率為70%左右。
但是否代表我們不做工夫?我覺得不是。正如賀丹主任提到,現時人口老齡化下,年輕人數目正在減少,所以在現有人口中,一定是希望鼓勵多些健康、有活力的銀髮一族參與勞動市場,這是我們要做的。
第二是婦女勞動人口參與率,要多做工作。一邊要輔助他們,另一邊當然是既然本地人不足,要輸入人才,我們兩邊都要看。今日是婦聯辦的論壇,我先談婦女的部分。在本地方面,如何令尤其是更多婦女可參與勞動市場,最近我做了一連串的工作,每一件都似乎不大,但希望加起來慢慢可令更多願意工作的婦女,可處理到家庭需要而參與工作。
這包括將在九月推出的「在校課後託管服務試行計劃」,找到50間學校,學童放學後無需離開學校,可留校至下午六時,甚至有些學校願意延至下午七時,希望可讓一部分尤其是基層婦女無需太擔心照顧子女放學,可出外工作時間長一些,但這是針對小學,我們覺得中學未必需要。
另一個是現在已有、你們已協助做的社區保姆(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但明顯社區保姆有空間做得更大更好,我們會思考。我們覺得社區保姆是讓婦女有多些空間走出去的另一個方法。
第三個我想談的,尤其是在劏房較多的區推出「社區客廳」的概念扶助劏房戶。概念很簡單,我們沒有辦法一夜之間解決劏房問題,仍有人因種種原因居於市區劏房,但我們可扶助他們,盡量減少他們留在劏房的時間,最好只是睡覺的時間。在睡覺以外的時間,他們可以去哪裏?最好在社區附近找到地方讓他們可聚首,這就叫「社區客廳」。我估計這概念可幫助很多劏房戶婦女,如果子女在「社區客廳」得到照顧,她們便可以工作。同時,「社區客廳」應是鄰里相助,我不認為劏房戶需要大家給予很多東西,他們要的是一個環境。若有環境聚首,媽媽與媽媽之間可互相幫助,既然有「社區客廳」,一位媽媽可照顧多名兒童,大哥哥、大姐姐可協助看顧年紀較小的。我不覺得事事需要社會給予,他們也可自助。這是希望釋放女性勞動力的另一個概念。
然而我覺得更有效的,正如剛剛我與梁毓偉說,賀丹主任也提到,國家的產假提升了。我個人的看法是:若要讓更多已生育婦女願意重投職場,一個友善的工作環境和更有彈性的工作時間可能幫助更大,這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我不認為兩者需要法律手段促成,但現時很多企業皆很重視社會責任。勞工處稍後會推出新一輪《好僱主約章》,我很希望藉此多做真真正正家庭友善的措施,包括給予多些彈性時間,以及有些企業正在做,如有學童放寒假、暑假,但媽媽要上班,僱主容許她帶小朋友回辦公室,讓她無需太擔心,子女亦可觀察爸爸媽媽工作地點的特徵。凡此種種小事加起來,會幫助我們發掘婦女重投職場的能力,這是第一點。
第二個很大的群體是銀髮一族。我們現時確是每五個人就有一人是65歲或以上,但記憶所及當中大多數應有約四分之三是85歲或以下的「初老」,85歲以上則佔總人口約5%,很難請他們投入勞動市場;但介乎65至70多歲應有很多銀髮一族仍很健康,具備很多技能,應有空間鼓勵更多人參與勞動市場。事實上在過去數年,整體勞動人口下降,但若分析分類數字,60歲以上年齡組別的勞動人口參與率其實上升,其他組別則下跌,這可能因為老齡人口增加,另一方面看到很多老人家——我覺得不應叫老人家,應是60歲以上銀髮一族——希望參與勞動市場。我希望政府可在未來日子多做工夫,讓銀髮一族勞動人口參與率有所增長。
但不論我們如何深度發掘現有人口的潛能,我們不能忽視的事實是整體勞動力不足。統計數據讓我們看到,勞動人口似乎在二○一八年已達峰值,接着的日子也在下降。若要補充勞動人口不足,我們定要向外望,所以也是這原因,行政長官在去年《施政報告》有一系列「搶人才」政策出台。我知道當時有報章認為「搶」好像很俗,為何不說吸引人才;我則覺得「搶人才」很貼切,原因是吸引人才是靜態的,「搶」的意思是我等不到,我要用力主動尋找。雖然可能是俗一些的字,但卻活靈活現表達我們急不及待、希望快些填補勞動人口缺口的決心。
有關工作相當多,大家熟悉的包括新推出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及優化其他輸入人才計劃。成效如何?過去我們也提到,成效確是超出當時的預想,因最初很難估計結果究竟會如何,但這是好現象。這樣多優秀人才願意來港,亦反映香港有吸引力。我認為香港最大的吸引力是有完備的生態環境,整體而言不論香港的法律制度、營商環境以至整體社會的吸引力,單看每個範疇,很多城市可能較我們優秀,但整體而言香港的優勢仍然明顯。也是這原因,吸引相當大量優秀、高學歷或高收入群體選擇來港。
「搶人才」來港這部分,我覺得較快做到,但要留住人才,則要慢慢、逐步逐步細心做,這是下一個挑戰。人才來港後,我們可以留住多少,這是另一重考驗。需要的工夫和政策都不一樣,而我們正開始做這方面工作,尤其是「香港人才服務窗口」的實體辦公室。之前需待立法會批准撥款,只有網上服務,但即使只有網上服務,點擊率以特區政府網站而言,我覺得已很高。有實體辦公室後,希望可多做工夫,讓來港人才有更多誘因,並感受到我們強烈的善意從而留港發展。
但我想強調,雖說「搶人才」,但本地人是我們的根本,我每次出外解說均強調這一點。我明白一談到輸入外來人才,本地人總有情緒反應,覺得政府是否不用本地人,我們絕對不是這意思。本地人足夠的話,我們何需出外找?本地人不論對香港的認識和忠誠,一定是最好;但我們要面對現實,每年只有50 000名新畢業生投入勞動市場,如何分配也不夠,實在很困難。我跟不同行業討論,大家的主旋律有兩點:一是請不到人,二是青黃不接。若人人皆這樣說,香港的本地人才庫只有這樣大,如不思考外來人才,永遠沒有辦法解決這問題。
我很希望清晰表達,本地人只要有意願在港發展,本地有無限機會,在此不贅,一息間讓葉兆輝教授分享,我先停一停。多謝大家!
完
2023年8月26日(星期六)
香港時間19時29分
香港時間19時2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