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五題: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
****************
  以下是今日(七月十二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陳凱欣議員的提問和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的答覆︰

問題:

  政府於二○一六年推出「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簡稱「醫健通」),供市民及醫療服務提供者參加。有意見認為,醫健通在醫療服務提供者的覆蓋面仍然不足,加上未能與內地醫療機構互通,令政府期望透過加強公私營協作、推動基層醫療發展及支援香港市民於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安老,以減輕公營醫療系統服務壓力等目標,均受到局限。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過去五年,每年完成登記參加醫健通的幼童、成人及長者人數,以及其佔有關組別人口的比例分別為何;

(二)有否統計,現時全港私營醫療機構的數目,以及當中已登記為醫健通的醫療服務提供者的數目;過去五年,當局進行了哪些工作推動更多私營醫療機構加入醫健通;及

(三)鑑於當局表示,會積極考慮進一步落實電子病歷紀錄的跨境使用,當局有否評估在落實有關工作時會遇到甚麼困難,以及有否就落實有關工作制訂時間表;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我很感謝陳凱欣議員今日提出這個關於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醫健通)──一個這麼重要的題目。確實,電子病歷互通對我們的醫療質量安全和病人的健康非常重要。醫健通在二○一六年推出,是一個全港性的電子互通平台,作用是連通公私營界別的醫護服務提供者,令他們在市民的授權下,可以上載或取閱市民的電子健康紀錄。公私營醫療界別透過醫健通得以加強合作,令病人得到持續護理,提高我們的醫護服務的效率和質素安全。我們一直不斷改善和加強醫健通的功能,包括推出流動應用程式,協助市民管理自己的健康狀況,例如預約資料、上載疫苗接種紀錄等,亦擴大了醫健通的互通內容至影像和中醫。

  政府的發展目標,是要把醫健通的「紀錄互通」功能,逐步提升成為綜合醫療資訊的基建服務及個人健康的平台,將醫療紀錄、健康數據、醫療服務流程管理整合,建立全香港市民「一人一電子病歷」。醫健通亦會配合其他重要的醫療政策,特別是最近公布的《基層醫療發展藍圖》的工作,亦要順應跨境醫護服務的發展,規範有序地落實大灣區重要醫療數據「互通共享」的目標。

  就陳議員提問的各部分,我在此作出以下答覆:

(一)及(二)政府一直透過不同渠道鼓勵市民及醫護服務提供者參與及使用醫健通。已登記醫健通的市民由二○一八年約90萬,大幅增加至二○二二年超過570萬,佔全香港人口接近八成。與此同時,醫健通流動應用程式下載數字亦達到300萬。其中,15至64歲及65歲或以上登記的人數,分別佔兩個組別人口超過八成。不過,14歲或以下的登記人數,則只佔該組別人口約三成。詳細數據我們列於附件中。我們會繼續透過安排流動外展隊到衞生署母嬰健康院,協助家長為新生嬰兒登記醫健通,並且已經為所有母嬰健康院增設參加醫健通的電子流程,以提升參與率。

  醫護提供者方面,所有醫院管理局(醫管局)轄下的公立醫院和診所已經參與醫健通並上載他們的醫療紀錄,衞生署的診所及服務點亦已參與,而且陸續更新系統,以便上載醫療紀錄到醫健通。至於私營醫療界別方面,截至今年六月底,全香港13間私家醫院,及超過2 800間私營醫療機構已經登記參與醫健通,涉及約4 700個醫療服務地點。另外,登記並可取閱醫健通的醫護人員合計有超過一萬二千多名醫生和牙醫,以及約40 000名其他醫護人員。

  過去五年間,我們推出多項措施鼓勵私營醫療機構使用以及上載醫療紀錄到醫健通,其中包括擴大可以互通資料範圍,例如互通放射影像和中醫藥資料;我們亦開發了組件以幫助連接醫健通;我們亦要求參加醫管局公私營協作計劃及地區康健中心的網絡醫療機構上載電子紀錄等。我們亦不時舉辦簡介會、製作宣傳影片,以及定期發布醫健通最新資訊,從而鼓勵病人和醫療服務提供者參與醫健通計劃。

  現時醫健通可互通的醫療紀錄超過30億個,過去三個月每月平均電子健康紀錄取覽量超過16萬次,流動應用程式每月平均登入次數超過60萬次。不過,現時絕大部分醫療紀錄均來自公營醫療機構,比較單向,未能完全發揮醫健通連通公私營電子健康紀錄的原意及潛能。我們下一步的重點工作,是改善私營醫護機構上載紀錄的情況,以及利用醫健通流動應用程式鼓勵市民更好管理自己的健康。

  我們會聯同私營醫護機構以及醫療資訊範疇的科技合作夥伴開展一些協作項目,加強技術交流協作和累積經驗,從而強化系統數據互通的技術基礎,而推動私營醫療資訊科技系統與醫健通的進一步融合。我們亦會規定所有參與政府或政府資助醫療計劃的醫護服務提供者,必須使用醫健通和上載病人關鍵醫療及服務數據,以提高不同醫療服務的協調及連貫性。我們亦會研究以立法方法規定上載重要醫療紀錄的可行性,令公私營醫護服務提供者可以取得必要的資料,減少重複檢查,避免錯誤處方。

(三)關於第三條的提問──跨境電子健康紀錄的應用,在考慮跨境應用的時候,由於關係到病人的健康紀錄,而這些紀錄屬於敏感的個人資料,我們必須要確保病人的權利、私穩及數據安全得到保障,並且有效監管存取及使用。我們需要充分考量本港與內地在系統技術、私隱保障、數據安全以及法規相容性等問題,按步就班拓展跨境應用的潛力。

  現時,市民可以申請以電子或紙本形式獲取自己醫健通的健康紀錄,轉交非本地醫護提供者使用。我們在新冠疫情期間亦推出特別措施,參與醫管局「支援粵港澳大灣區醫院管理局病人先導計劃」的人士,可以授權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取得並使用其醫健通健康紀錄複本,便利兩地醫護人員為其提供醫護服務。市民對有關病歷互通有非常正面的反應,我們會繼續擴大和深化這方面的工作。

  今年,我們會進一步優化醫健通系統,讓用戶透過醫健通流動應用程式,可以一站式申請電子醫療紀錄。我們亦正研究讓市民把其非本地醫療紀錄資料上載到醫健通,換句話說,他在非香港範圍做的一些醫療檢查或治療,紀錄可以上載到本地的醫健通,以供本地醫護專業人員參考,以達致「雙向互通」。我們亦會因應相關發展,檢討《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條例》(第625章)是否需要修訂,以便跨境醫療紀錄的轉移安排及使用可以提供一個合適的法律框架,從而促進大灣區內醫療體系的信息流融合。

  多謝主席。
 
2023年7月12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7時30分
即日新聞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