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十五題:支援少數族裔人士
****************
  以下是今日(六月二十八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鄭泳舜議員的提問和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的書面答覆︰
 
問題:
 
  據報,近日深水埗發生了一宗倫常命案,三名少數族裔年幼女童不幸身亡及其母親被捕。事件引起公眾關注少數族裔人士的精神健康,以及對他們的支援服務不足的問題。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鑑於全港現有六間由政府資助非牟利機構開設的少數族裔人士支援服務中心及兩間分中心,為少數族裔人士提供專設支援服務,當局會否增撥資源,增加該等中心的數量,並確保有少數族裔的工作人員;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二)鑑於社會福利署(社署)委託了三間非政府機構設立三支少數族裔外展隊,過去三年,每支外展隊的(i)人手編制及(ii)接觸了多少名少數族裔人士及當中有多少人接受服務,並按所涉服務的類別列出分項數字;
 
(三)會否考慮在少數族裔人士聚居的地區增設少數族裔外展隊;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四)鑑於據報,政府正計劃利用地區康健中心分流需要精神輔導的人士至社署的社區精神健康服務單位,有關計劃的詳情為何,以及該等服務單位會否提供輔導服務,以讓有需要的市民(包括少數族裔人士)能有更多途徑向專業人士尋求協助;如會,詳情為何;及
 
(五)鑑於根據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公布的最新數字,現時各醫院聯網的精神科專科門診診所穩定新症的輪候時間中位數為18星期至65星期,是否知悉,醫管局會否研究縮短精神科專科門診診所輪候時間的方案,以確保包括少數族裔人士的病患者能得到適時治療;如會,詳情為何?
 
答覆:
 
主席:
 
  考慮到少數族裔人士獨特的文化背景及需要,政府一直致力為少數族裔人士提供適切的支援,包括精神健康支援。就鄭泳舜議員的提問,經諮詢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勞工及福利局和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後,現綜合回覆如下:
 
(一)為加強少數族裔人士融入社區的能力和信心,民政事務總署(民政總署)現時委託非政府機構營辦六間少數族裔人士支援服務中心(支援服務中心)及兩間分中心。支援服務中心和分中心為少數族裔人士提供各種支援服務(如學習班、適應課程、融和活動,以及輔導和轉介服務等)。支援服務中心亦會舉辦有關情緒及心理健康的講座及分享會,在有需要時將個案轉介予相關政府部門和機構。
 
  其中一間支援服務中心(「融匯──少數族裔人士支援服務中心」)除提供上述服務外,亦提供英語及八種少數族裔語言(印地語、尼泊爾語、旁遮普語、烏爾都語、印尼語、他加祿語、泰語及越南語)之間的一般傳譯及翻譯服務。傳譯服務以電話傳譯為主,「融匯」中心亦於服務時間內透過即時通訊軟件提供口譯服務。
 
  現時,各中心均有聘用不同族裔的少數族裔員工(包括巴基斯坦裔、尼泊爾裔、印度裔、泰裔及菲律賓裔等),合共73名少數族裔全職員工和17名少數族裔兼職員工。他們主要擔任項目主任和項目幹事職務,因應不同族裔服務使用者的需要安排適切的活動,並為不諳中英文的服務使用者於中心使用服務時提供傳譯服務,協助他們與中心社工和活動導師溝通。
 
  現時八間支援服務中心和分中心位於灣仔、觀塘、元朗、屯門、油尖旺、深水埗、東涌和葵青,涵蓋少數族裔人士主要聚居的地區。民政總署會密切留意少數族裔人士的需要,不時檢視如何更好地提供支援。
 
(二)及(三)自二○二○年三月開始,社會福利署(社署)委託三間非政府機構,於香港島、九龍及新界共設立三支聘用少數族裔人士的少數族裔外展隊(外展隊),主動接觸及協助有福利需要的少數族裔人士與主流福利服務聯繫。外展隊亦會為少數族裔人士提供小組及活動,滿足他們的福利需要。此外,外展隊亦備有車輛到較遍遠的少數族裔社區提供服務。
          
  在整筆撥款津助制度下,非政府機構在符合《津貼及服務協議》規定前提下,可按各自人力資源政策釐定編制,亦可靈活地調配資源及聘用人員,達致所需的服務質量及成效。社署沒有備存這些機構外展隊的實際人手數字。
 
  過去三年,三支外展隊共接觸6 980名少數族裔人士,有關服務的類別如下:
 
  2020-21 2021-22 2022-23
新開/重開的個案數目 532 396 500
舉辦的小組及活動數目 436 482 526
轉介至主流福利服務/主流服務數目 943 775 845
 
  社署會繼續密切留意社區的服務需要及外展隊的營運情況,在有需要時增撥資源。此外,政府會探討利用「地區服務及關愛隊伍」的地區網絡和服務經驗,參與協助支援少數族裔相關工作的可行性。
 
(四)地區康健中心(康健中心)以預防工作為重點,在基層醫療層面提供預防疾病服務,提升市民對個人健康管理和預防疾病的意識。在各預防層面當中,第一層預防提供涵蓋面廣的健康教育活動及預防推廣,當中包括精神健康。
 
  康健中心提供基本健康風險評估,以期及早發現健康風險因素。若發現市民有情緒問題,康健中心的護士及社工會提供健康諮詢及輔導服務。康健中心亦充當地區基層醫療樞紐的角色,協調區內其他提供基層醫療服務的社區夥伴,為有需要的市民統籌轉介服務,包括精神健康支援。
 
  為加強康健中心在社區精神健康支援方面的角色,個別康健中心會研究推出先導計劃,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精神健康風險評估,與社區機構合作跟進,並及早轉介高風險的個案。先導計劃現階段仍在規劃中,政府將適時公布詳情。
 
  此外,政府在二○二二年《施政報告》中宣布試行設立為少數族裔人士提供情緒支援及輔導的服務中心。醫務衞生局正積極和非政府組織聯絡,預計於二○二三年內落實建議。
 
(五)醫管局精神科專科門診診所實施分流制度,確保病情緊急並需及早診治的病人獲得優先跟進及治療。新轉介個案先由護士甄別,經有關專科醫生覆核,分為第一優先(即緊急)、第二優先(即半緊急)和穩定個案。精神科專科門診會安排有急切醫療需要(如有嚴重暴力傾向或自殺傾向等)的病人為第一優先個案跟進,確保他們能在合理時間內得到診治。醫管局的服務承諾是把第一優先和第二優先個案輪候時間中位數分別維持在兩星期和八星期內。於輪候期間,如病人精神狀況有變,可返回所屬的精神科專科門診再次接受評估以判斷是否需要提前診期,或到急症室求診。
                  
  為進一步支援病情緊急並需要及早診治的病人,政府在六月九日公布十項加強措施支援精神復元和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當中包括醫管局就精神科專科門診新症預約的輪候時間中位數訂立明確目標,分別是第一優先個案輪候時間中位數不超過一星期,而第二優先個案則不超過四星期。
 
  為協助騰出專科門診名額集中處理嚴重個案及加快處理新症病人,醫管局自二○二二年年中起於精神科專科門診試行以「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為基礎,引入「共同醫治模式」,邀請經臨床診斷為情況穩定而合適的精神科專科門診病人在社區接受基層醫療服務。
 
  醫管局亦將繼續按情況及服務需要,適當地安排專科護士人手,以期發揮其作用並縮短包括精神科在內的專科輪候時間。具體而言,醫管局於二○一八至一九年度推出「綜合模式護士診所先導計劃」(先導計劃)。獲醫生篩選為適合參與先導計劃的病人除接受醫生覆診外,在診治過程中不同階段亦會得到護士診所跟進。在先導計劃下,護士診所由資深護師及曾接受專科培訓的護士主理,工作包括病人接受醫生診症前的初步檢查、化驗、評估及護理等。
 
2023年6月28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7時42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