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全港社區體質調查」結果公布(附圖/短片)
*********************
  社區體育事務委員會今日(六月十六日)公布「全港社區體質調查」結果,結果顯示各年齡層大部分體質參數較十年前同類測試的結果有所改進,反映市民對健康日益關注;但結果亦指出超過半數的市民日常體能活動未達世界衞生組織(世衞)的指標。
   
  「全港社區體質調查」由體育委員會轄下社區體育事務委員會成立的全港社區體質調查諮詢委員會(諮委會)督導,並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統籌,香港中文大學體育運動科學系擔任研究顧問。超過9 300名香港巿民參與是次調查,參加者介乎7至79歲,依年齡分成六個組別(7-11歲、12-16歲、17-19歲、20-39歲、40-59歲及60-79歲),並根據政府統計處的二○二一年人口普查數據中的年齡和性別人口分布按比例抽樣進行數據收集。
   
  諮委會欣悉整體調查結果發現各年齡層大部分體質參數較十年前同類測試的結果有所改進,但兒童的肌耐力及青少年的肌肉力量比過往數據為差,建議兒童加強肌耐力訓練,青少年則需進行肌肉健身訓練,如跳箱、跳繩和跳遠,以增強體質。
   
  成年人的平衡能力亦需改善,建議當局可多舉辦有關訓練平衡的活動。針對青少年皮下脂肪較高和長者群中央肥胖和高血壓高比率的情況,報告建議推出專門針對管理肥胖和血壓的運動計劃。
   
  同時,超過一半香港市民的體能活動量仍然不足,53.8%的成年人未達世衞要求每星期累積至少150分鐘中等或以上強度之體能活動的指標,而66.3%的兒童和50.7%的青少年沒有達到世衞建議的體能活動水平(即每星期平均每天進行60分鐘或以上中度至高強度的體能活動);而其中只有15.7%的兒童和34.4%的青少年認為他們沒有足夠的體能活動,反映兒童及青少年對其實際體能活動量和自身體能活動量是否足夠的認知,亦存在很大差異。
   
  有見及此,報告建議向市民加強宣傳世衞建議的體能活動水平,並舉辦根據研究結果所顯示他們喜愛的運動而舉辦相關的體能活動,如球類運動(青少年第一最喜愛的運動)、游泳(青少年第二最喜愛的運動)及溜冰/輪滑(青少年第三最喜愛的運動)。家長的參與亦是影響兒童運動的重要因素之一,報告建議當局應在假日策劃更多適合家庭參與的活動,並鼓勵家長在餘暇時與子女一起運動。
   
  此外,研究結果顯示,兒童參與體能活動的主要障礙是「天氣差」、「功課太忙」和「身心太疲累」;青少年為「運動導致肌肉酸痛」、「缺乏時間」、「天氣差」及「疲倦」。「缺乏時間」則是成年人普遍提到參與體能活動的障礙。在消除障礙以提高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方面,報告認為需強調優質課業而非數量,並可教育青少年一些基本運動後復原知識,政府部門也可與各體育總會合作,透過網上平台舉辦不受時間限制的體育活動或培訓課程。
   
  政府於二○○五年及二○一一年分別進行兩次前稱「社區體質測試計劃」,今次為第三次同類型調查。調查旨在建立香港巿民體質數據資料庫,找出巿民的運動模式與體質關係,以及協助政府確定需優先改善的範疇,以提升巿民的整體體質。參加者亦可透過參加此調查以大致了解自己的體質狀況,從而意識到體質對健康的重要,並將運動融入日常生活。
   
  社區體育事務委員會主席容樹恒教授、諮委會副召集人黃寶基、香港中文大學體育運動科學系許世全教授、康文署助理署長(康樂事務)孔得泉,以及教育局署理高級課程發展主任(體育)袁麗芳今日在記者會公布調查結果。
   
  有關「全港社區體質調查」的報告撮要,可瀏覽專題網頁www.lcsd.gov.hk/tc/healthy/physical_fitness_test_2021/index.html
 
2023年6月16日(星期五)
香港時間18時12分
即日新聞  

圖片

社區體育事務委員會今日(六月十六日)公布「全港社區體質調查」結果。圖示社區體育事務委員會主席容樹恒教授(中)、全港社區體質調查諮詢委員會副召集人黃寶基(左二)、香港中文大學體育運動科學系許世全教授(右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助理署長(康樂事務)孔得泉(左一),以及教育局署理高級課程發展主任(體育)袁麗芳(右一)出席記者會。
社區體育事務委員會今日(六月十六日)公布「全港社區體質調查」結果。圖示體適能教練示範曾在調查中採用的體質測試項目。
社區體育事務委員會今日(六月十六日)公布「全港社區體質調查」結果。圖示體適能教練示範曾在調查中採用的體質測試項目。

網上廣播

「全港社區體質調查」結果公布記者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