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醫務衞生局局長出席「中國器官捐獻日」活動致辭全文(只有中文)(附圖)
**********************************
  以下是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今日(六月十一日)出席由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基金會(基金會)和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合辦的「中國器官捐獻日」活動的致辭全文:

陳竺會長(中國紅十字會會長)、黃潔夫主任委員(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基金會顧問委員會主席)、郭燕紅司長(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醫療應急司司長)、聞大翔主任(上海市衞生健康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裘斯書記(復旦大學黨委書記)、樊嘉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很榮幸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參加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基金會發起的第七屆「中國器官捐獻日」主題活動。

  生命無價,而器官捐獻是以生命相贈,是最崇高的大愛善舉。

  醫學界以「泰坦尼克號」的災難去形容器官移植病人的處境,他們徘徊在生死的邊緣,器官移植就像救生艇一樣,是他們重生的唯一希望。我們整個社會,有責任幫助處於這災難的病人。

  近年來,國家器官捐贈及移植事業高歌猛進,自二○一七年起,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基金會倡導開展「中國器官捐獻日」主題活動,廣泛宣傳器官捐獻的無私理念,推動公民自願無償捐獻,成果滿滿。

  國家幅員廣大,人口眾多,器官捐獻與移植數量快速增長。單在二○二二年就有五千六百多個遺體器官捐贈者,總器官移植數目超過一萬七千多個,現在已經居於亞洲第一,世界第二。更重要的是器官的獲取、分配以至移植在公平、公正、公開的嚴謹科學化制度下進行,「中國模式」獲得世界衞生組織和世界器官移植學會高度認可。成就有目共睹。

  香港特區有高效公營醫療系統和高質量醫療團隊為香港市民提供接近免費的各種器官移植服務,器官捐贈名冊(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自願登記超過357 000人,佔人口百分之五。然而,每年遺體捐贈者只有三數十,二○二二年更只有29個。目前有超過二千六百名器官衰竭病人在等待器官移植,腎移植平均輪候時間接近五年,心肺肝臟移植病人等待器官時掉隊或死亡比率高達百分之四十。香港特區政府按照「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在堅持有利於內地和香港的醫療制度發展的大前提下,不斷推進兩地醫療合作,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器官捐贈和移植方面,也不例外。

  去年十二月,香港一名四個月大的女嬰芷希,急需心臟移植,香港特區政府緊急向中央提出請求,港澳辦(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聯同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和海關總署等相關部委機關,積極透過「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與香港建立兩地跨部門臨時協調中心,制定臨時應急預案,在內地出現合適供體但沒有符合配對相應接受者後,歷史性成功進行第一例跨境器官捐贈,拯救了芷希的生命。

  這次合作充分體現內地與香港共同以「生命至上」的信念,攜手拯救生命,是「一國兩制」下偉大實踐的典型成功案例。我在此再次代表特區政府與香港市民,衷心感謝中央和國家相關部委的大力支持,與捐贈者父母的大愛。

  因應這個成功案例,特區政府正積極與國家探討建立恆常器官移植互助機制,目標是建立第二層分配制度,讓內地與香港任何一方有器官捐出但在本地沒有合適病人接受作移植,無法於本地輪候系統配對的時候,即時啓動機制將器官跨境捐贈並交由當地作配對,以期安全、合法、公平、公正地善用每一個捐獻的器官,應用於最有需要的病人身上,為兩地患者提供更多重生機會。

  今天是「國家器官捐獻日」,這個「比心」的手勢有了不一樣的意義,它是一個會跳動的小「心心」代表歷史性跨境生命接力,令香港特區芷希BB重生的跳動「小心心」、代表國家對香港市民的關愛、代表兩地攜手合作,在「一國兩制」下偉大實踐的成功案例。

  我期望,恆常跨境器官移植互助機制可以盡快落實,也希望芷希的個案與今天的活動,令全國包括香港特區有更多人願意加入器官捐獻,造福百姓。

  最後,我再次感謝基金會與各單位今天的精心安排,謹祝主題活動圓滿成功。
 
2023年6月11日(星期日)
香港時間13時05分
即日新聞